为什么直接税难以推行?

最近看了卢**和温**两位老师探讨经济问题的系列视频。

其中一段视频里,温老师问为什么直接税施行不了。

卢:无论是从教育、学述、传媒,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里,全部被地租经济化了,围绕地租经济运行。

温:那就是说,没有进入税收系统之前的“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分配了。

卢:(这种做法和思想)在经济学上被神圣化了。另外,整个行政体系,就跟当年朝廷里边莫须有岳飞是一样的,(已经形成)共识。因为大家都在吃这个东西。你给变了,就没法吃了。

温:吃租的利益群体演化成了吃租的行政体系。

500

我就觉得,温和卢两位老师都没更深刻地认识税收问题。

无论是直接税问题,富人税问题,还是用资本化的绿色农业来解决城市里资本过剩,产业失衡的问题,之所以很难依照两位老师的意见来施行,就是因为市场经济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以“利润”为首要目标,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

两位老师想坚持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想在市场经济范围内解决直接税问题,解决资本下乡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

所谓“地租经济”,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以利润为首要目标。这大概就是卢老师说的“超级地租”。

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关键特征。你想收直接税,前提就是资本盈利必须是不断扩大的。这样资方才能忍受这个税。或者说,市场经济才能忍受这个税。一旦经济增速下滑,利润连续多年降低,资本怎么可能接受直接税、富人税、资本利得税呢?市场经济怎么可能接受这些税呢?这些税明显会造成财富转移,使资方盈利下降,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资本被压死,最后杀死市场经济,走向大资本的垄断经济,“私有的计划经济”。

从全球经济看,哪里收这类税,资本就会逃离,最后逼得美国联合许多国家搞“全球最低税率”。而资本,尤其产业资本,仍然不愿回归美国。只留金融资本在美国。

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国家来说,更是比较难收这种税。如果收这种税,在经济全球化下,企业会蚂蚁搬家,一点点离开中国。许多跟在中国后面的制造业国家,正在虎视眈眈地等待中国产业资本的转移。

所以,直接税、资本税在经济下行期,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是不会被政府接受的,或者说阻力极大的。一旦有查税收税的风吹草动,经济都会不寒而栗,战战兢兢,让政府不敢轻举妄动,一再出面解释,发言安慰。所以,两位老师的主张就难以实现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经济增速下滑,利润不断减少的时期,你想支持民众的福利增加,必然不利于资本盈利,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反之,你想让资方安心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就必然要让资方有利润,让资方的利润不随总利润的下滑而下滑。那么,老百姓的财富就必然减少,去填补资方因为经济下滑而出现的利润缺口。结果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增加,不满情绪上升,社会安定团结受到影响。

绿色农业和现代化的小农经济也是一样的。它虽然对解决城市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失业人口增加等经济难题有利,可以在农村涵养人口,维持社会安定团结,但是,在经济增速的下行期,它不足以实现城市过剩资本所需的利润。因此,城市资本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是不会大规模下乡去搞绿色农业和现代化小农经济的,宁可抱团留在城市里,去吸小城市和乡村的血。

绿色农业产量低,成本高,售价也高,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中,是无法大量盈利的,从而没法吸引资本大规模下乡。小农经济虽然符合传统,符合老师们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但是不符合资本的盈利之道。它解不了过剩资本的“利润之渴”,也无法缓和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还给下乡资本增加了巨大的经营风险。“现代化”需要的高投入成本和“小农经济”堪忧的盈利能力,在全球经济的下行期是一对难解的矛盾。想推行绿色三农和现代小农经济,就不得不违背市场经济的要求,借助政府的力量与权威,通过计划手段甚至计划经济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也使得两位老师成了市场经济派攻击的对象。

总之,温与卢两位老师,以及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他们之所以处境尴尬,就是他们的主张在他们的“药方”下无法实现。既要维持市场经济,坚持以利润为经济的首要目标,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又要在利润下滑的阶段,把财富转移给劳动者,增加百姓的福利,这是自相矛盾的。

不但资方和市场经济学家会反对他们,爱戴(迷信)市场经济的老百姓们也无法全力支持他们。老百姓们一想到越来越紧张的生活状况,就会拥护温和卢两位老师。但是,一听到经济学家们说两位老师是在破坏市场经济,破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走回头路,“不干人事”,就又犹豫不决,发生内讧了。

只要经济增速不从下降变为上升,拧巴的形势就只会加重,不会减轻。因为利润下滑,资方和老百姓就会“零和博弈”。谁舒服了,另一方都会倒霉,经济都会恶化。老百姓吃亏,消费低迷,经济循环恶化。资方吃亏,盈利下降,竞争会杀死更多企业,让失业增加,消费低迷,经济循环还是会恶化。所以,市场经济进入经济增速下行期,矛盾和危机就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走向无解。

除非打破市场经济的藩篱,经济危机才有可能解决。毕竟,科技未倒退,自然资源也可以供给。利润增速下滑,只是财富“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

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公平”概念》

《是什么杀死了“消费”》

《投资救不了经济,消费也不行》

《呼吁“救市”实为呼唤“计划经济”》

2024.06.27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