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和竞争都是挑时间的

先来看一段新闻:

【“长城回应比亚迪打牌论:车市有人出老千我们就要掀桌子”。据IT之家报道,6月19日,在新一代汽车上市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GO李瑞峰回应比亚迪此前的“牌桌竞争言论”。他表示,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犹如一起上桌打牌,跟不上可以喊“过”。但如果桌牌上有人“出老千”,长城就要发出预警,站出来“敲桌子”甚至“掀桌子”。李瑞峰还表示,中国汽车品牌是个整体、是个符号。“卷没问题,但要健康的卷,良性的卷、有底线的卷,这个底线,就是要给用户带来长期的拥车价值。”此前,在本月上旬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期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将车市竞争比作“打牌”:要量力而为,不应因一时得失而置气或破坏规则。“有人把牌打出来了,你能跟就跟,跟不了就过,不要置气,也不要翻桌子,因为还有下一局。” 】

最近这一两年,汽车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已经把一些车企领导的情绪打崩了。那么,到底应该坚持市场竞争,还是像一些车企领导说的“中国汽车品牌是个整体、是个符号……要健康的卷,良性的卷、有底线的卷”呢?

按照自由经济的思维,法无禁止即可为。竞争是天经地义的,是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最好手段。怎么能不允许卷呢?卷死竞争对手不才能出清落后产能吗?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恐怕不好反驳这一观点,因为“卷”确实是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和精髓之一。但是,在竞争中失败的企业若破产倒闭,其员工失业又遇上经济下行期,无法再就业的话,这些人的生活消费就会减少,造成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 

其他行业产能过剩也会造成竞争加剧,出现企业减产或倒闭的情况。这同样会有减薪裁员,降低消费的问题。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体衰退。

最后,各行各业中那些卷赢了的企业会面对一个消费市场严重下滑的局面。它们难以收回此前付出的竞争成本,甚至自己也难以存活。因为,这是在经济下行期。失业人口越来越不好再就业,并不断累积增加,持续削弱消费,迫使存活的企业不断减少生产,最后还不起贷款,濒临崩溃。

这就是内卷也好,竞争也罢,要挑时间段的原因。只有在经济增速的上升期,失业人口能够较容易地再就业的情况下,竞争才可以“肆无忌惮”。否则,以伤害就业,伤害消费的方式来获取利润,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那么,是否在经济增速的下行期就不能进行市场竞争呢?

其实也不是。这里需要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当一个行业的内卷是在卷“科技创新”,而不是卷劳动者的“体力和休息时间”的时候,这种内卷,这种竞争,就是可以进行的。 

因为有科技创新就有“新增财富”。利润来自“新增财富”,而不是劳动者的体力和休息时间,不是老百姓的“储蓄财富”时,消费就不容易被伤害到了。

换言之,当经济运行的利润主要不是从科技创新中来,而是特别强调要从扩大消费中来的时候,就要格外警惕了。

因为,新增财富减少,老百姓的真实财富也不会明显增长。此时,如果经济运行要从人们的消费中获取企业利润、资方利润,那么就意味着要以老百姓财富的减少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资方利润的增加。这种利润增加的方式是没有后劲儿的,是杀鸡取卵的,是以毁坏消费力的方式来追求消费的增加,利润的增加的。 

这显然是南辕北辙,寅吃卯粮的,是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不顾长期的恶劣后果的。

因此,在经济增速的下行期,是不主张往死里卷,不主张恶性竞争的。也就是不能继续把“利润”作为经济运行的首要目标,要避免资本的“无序竞争”。

那么,“有序竞争”是什么样的? 

此时的“有序竞争”就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手段为辅的竞争。 

在经济增速下行的阶段,科技创新是总体放缓的。此时,在计划经济内部要依靠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来执行好“按劳分配”。目的是托住消费规模,不使之降低。让生产与消费相协调,维持住财富生产的原有规模,避免前述为了追逐资方利润而导致“产销失衡”,人为制造“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之外,由于一些行业和企业还有创新,还有新增财富,所以在这些行业和企业仍采取市场竞争的运作方式,鼓励他们追逐私人利润,推动经济发展。此时,由于有新增财富的存在,所以他们的竞争不容易伤害消费,破坏经济循环。哪怕有一些失业人口,也有计划经济做兜底,让失业者可以再就业,用劳动换消费,使产销依旧平衡。 

这样一来,有计划经济的保驾护航,私营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往死里卷了。只要它们卷的是科技创新,是新增财富的比拼就行。

总之,生产与消费是必须要协调平衡的。

不能为了利润就伤害劳动者,伤害消费。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再生产”,如劳动力再生产。一旦资方为了利润而拿走了过多的财富,则劳动者的消费必然受损,紧接着就是产能过剩,就是经济循环崩溃。这是人为毁坏经济,制造灾难。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时间差”,慢半拍的地方,源自劳动者的“储蓄忍耐量”。资方多拿走财富首先会造成劳动者的储蓄财富减少。此时经济循环还能维持。但是,随着劳动者储蓄财富的不断减少,经济循环的崩溃是迟早的事情。

这些情况会在经济增速见顶回落,转为下降后明显加重,并快速发展。因为,当资方不能如常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后,加剧的竞争必然使他们转向侵害劳动者的利益,以减少劳动者的财富为代价,去维持资方的利润规模。而资方维护自身利润规模的举措,就破坏了财富的公平分配,毁坏了消费,打击了产销平衡,让经济循环每况愈下,直至经济跌入深渊,引爆经济危机。

综上所述,为了维持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在利润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市场竞争是应该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追逐利润的行为要有所不同。不顾利润起伏的实际变化,不顾经济阶段的实际变化,一直追求私人利润、资本利润的扩大,结果必然是通过错误的财富分配,通过毁坏消费和经济循环来害人害己。 

换言之,在经济增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经济模式要变化,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混合比例要翻转,让计划模式和市场模式轮流主导经济运行。

也就是,产销的平衡,经济循环的健康运行,要求经济运行方式适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以利润为首要目标”或“不以利润为首要目标”。

市场经济模式是“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计划经济是可以“不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 

 

【补充说明】:

有一些观点认为,经济下行期应采取刺激手段,以维持市场利润规模,维护经济增长,保证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顺利运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人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的活动变为劳动,然后正确的方法和劳动一起,把自然资源加工成财富。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财富的重要来源。“科技创新”则是新增财富,是利润的源头。 

而科技创新需要灵感,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即经济周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因此,经济刺激措施并不能保证灵感的出现,不能保证灵感足够好,足以改变经济周期,扭转经济趋势。 

所以,经济刺激手段在科技创新放缓的大背景下,是杯水车薪,很难带来利润的。即信用货币不是财富。印钱印不出财富。但是,货币的“逆势增加”——经济越不好,货币越多,却增加了流动性,加快了经济循环。 

财富总量没有在经济刺激,特别是货币手段中增多,经济循环却加快了,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原有的财富分配效果被放大了。 

原有的分配规则是什么? 

是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这是大部分企业和就业在私营部门,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所决定的。 

因此,用货币放水等方式来刺激经济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更快地流向资方。贫富分化会加剧,劳动者的财富不断减少,消费随之萎靡,产能过剩日渐严重,企业倒闭日益增多,经济循环日趋崩溃。 

简言之,想用经济刺激手段,尤其是用各种货币手段来刺激消费,刺激投资,维持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利润“增速”的扩大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危机主要就是“利润危机”。 

而利润“增速”的扩大要靠科技创新的不断活跃。这要求灵感爆棚。但实际情况是,灵感不会始终保持活跃。特别是基础科学百年未有重大创新后,灵感更是逐渐枯竭。这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换言之,利润的减少趋势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因此,经济阶段的变化,利润的变化也不可避免,不能违背。

由此,经济模式,主要是指财富分配规则,也必须跟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生产(利润)的情况变了,而分配规则不变,继续在利润减少的趋势中,不断加大竞争力度,加大资本对利润的索取,则财富必然错配。错配必然毁坏消费。产销必然失去平衡,经济循环必然崩溃。最终人为杀死经济,自食恶果。 

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是什么杀死了“消费”》 

《“内债不是债”错在哪里?》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公平”概念》 

《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2024.06.24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