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杀死了“消费”

(声明:本文是对经济规律的分析和阐述,不针对任何国家的具体政策。)

消费低迷已经成了这几年的经济热点问题。“有效需求不足”让几乎所有关心经济的人都焦虑不已,抓耳挠腮,毫无办法。最后,不得不扩大债务规模,由政府借出储蓄,进行投资,代替国民进行消费。结果,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债务难题不断积累,消费问题没解决,债务问题又雪上加霜。本文就来揭秘导致消费低迷的根本原因。

其实原因不复杂,论述也简单,改正并不困难,难的是人们的“心魔”,是迷信错误的观点。

当市场经济的增速持续下滑后,总利润就会降低,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此时,如果要扩大消费,就要把更多财富转移给老百姓,让他们的消费能力增加,去扩大“有效需求”。

但是,资方本来就面临利润下滑的局面,竞争异常激烈,还要把更多财富转移给老百姓,那是资方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提振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的了。

简单说,市场经济是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现在总利润持续下滑,越来越不够给资方塞牙缝了,怎么可能转移给“非资方”去提振消费呢?

如果强行转移会怎样?

强行转移会使资方利润下滑,竞争变得更激烈,企业经营将更困难,关门数量增加,以致要降本增效,减薪裁员,增加失业,最后还是降低了消费力。

这就是你敢给老百姓发钱,增加他们的财富,资方就让经济“死给你看”。 

美国给老百姓发钱,为什么经济看上去还比较“火热”。

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许多国家都在使用。当美国超发货币后,原有美元全部贬值。贬值部分被转移到新印刷的美元中,使美国从全世界使用美元的地方搜刮了财富。它的财富增加了,经济自然也就受益了。 

但是,其他国家遭受了损失,世界经济也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差了。全球贸易下滑,外需减少,也就是消费低迷。这些经济恶果由别国承担,别国就会怨恨美国,不愿支持它的领导地位,厌恶它制定的规则和秩序。因此,美国也被反噬了。

所以,杀死消费的原因主要就是两个: 

1、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2、坚持市场经济模式,也就是坚持以“利润”为首要目标。 

一旦总利润下滑,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市场经济模式就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导致“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下,非资方(主要是普通百姓和政府)是无力扩大消费的。

零和博弈会不断进行拉锯战,也就是财富分配在资方和普通百姓之间来回倒腾。一时增加百姓的工资,提高福利,让资本叫苦不迭,要经济死给政府看。一时又给资方减税,给资方的企业减负,让政府收入减少,使其提供社会福利的能力降低,实为老百姓的财富减少,让消费无法扩大。

最后,作为中间调节器的政府,在零和博弈下,只能让老百姓的财富“明增暗减”。也就是让老百姓的货币收入增加,但是财富下降,以便既往老百姓的嘴上抹蜜,堵住他们的嘴,但又实实在在把他们的财富转移给资方。

方法就是一些国家采用的——逆势增加货币供给。 

经济形势越不好,越使用各种手段增加货币供给。比如,降息降准,增发国债,甚至直接发钱。尤其增发国债和直接发钱,在零和博弈的拉锯战后期,都是“无锚印钞”。不顾经济下滑的现实,强行印刷新增货币去还债,再买债,或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老百姓的货币收入增加后,消费似乎被刺激起来了,但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也更严重了。这一进一出,老百姓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但储蓄财富反而更少了,算总账得不偿失,是吃亏了。

这就是通过物价手段,用发钱增加收入来堵住老百姓的嘴,展示政府倾听民意呼声,满足民众愿望的美好形象。然后,再通过涨价,通过所谓的市场机制,让商品尤其是必需品涨价,迫使老百姓拿出更多货币购买商品,实实在在地把老百姓的财富转移给资方。 

结果就是,老百姓自己要求发钱,自己坚定支持市场经济,都是自愿的,所以吃亏也是吃了个哑巴亏。

很多老百姓没有意识到,钱(纸币、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不是财富。发钱并没有把财富给到他们手里。他们还是得拿着钱,去市场上接受“物价”定义的财富和财富分配。

所以,如果想转移财富,提振消费,靠发钱是无效的,改变财富分配的底层规则,也就是改变经济模式,才是有效的。

如果经济模式不变,那么财富分配的底层规则也不会变。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和就业的大部分在私营部门,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所以主要分配依据,底层分配规则,就是以“资本依据”为主的。 

再怎么发钱,商品定价权和劳动力定价权都是主要握在资方手里的。

那么,发钱在零和博弈中就只会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货币洪水去充实老百姓的钱包,然后再不知不觉拿走老百姓的财富,实现“明增暗减”,转移财富给资方的目的。 

这样做,经济数据一定是好看的。因为,企业盈利了,资方利润增加了。但是,随着老百姓财富的减少,消费会进一步低迷。到了后来,发钱刺激消费的作用也会降低。发了钱,人们也会储蓄起来,不再用于扩大消费。

然后,经济会进一步萎靡。资方会逼着政府继续扩大债务规模,发行更多国债,然后央行印钱购买国债,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也就是不经老百姓同意,继续强行减少他们的储蓄财富,然后经由政府投资等手段,把这些新增货币注入市场,去做以“资本”为主要依据的分配。这等于是把老百姓的财富拿出来,做了有利于资方的分配。后果还是降低老百姓的消费力,破坏经济循环,把经济推向危机,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是无解的。 

所以,杀死消费的主要就是“经济增速下滑”和“市场经济模式”两个原因。

这两者中,“经济增速下滑”是一时无法改变的。因为,经济增速是科技创新决定的。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基础科学百年未有重大突破,应用型科技创新一定是逐渐减少的,经济增速也一定是下降的。人们改变不了。

没有科技创新的加持,单靠“扩大投资”是不能使经济增速恢复上升的。因为,这样的经济增速提升多半是以“债务经济”拉动的。债务经济就是减少储蓄财富,放入市场,增加市场里的财富,实现利润增长。而这种利润增长不是社会总财富的增长,所以它是假的,而且是没有后劲的。 

随着储蓄财富的减少,消费力必然下降。那些通过债务渠道流入市场的财富,在进行投资后,项目将面对消费减弱的趋势,因而收益是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足以还本付息的。结果就是债务危机,就是债务投资的项目成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烫手山芋。它们要么被贱卖,形成坏账,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要么就是向政府哭爹喊娘,要求继续超发货币,把老百姓的储蓄财富洗劫出来,去填补这个债务窟窿。比如用国债置换这些债务,买断这些不良资产,给资方解套。实际就是由国家,也就是由没有多少资本的老百姓来承担债务亏损,拿老百姓的财富去填窟窿。

于是整个债务经济的循环过程,就变成了借债务投资这个形式,不断把老百姓的财富拿走,转移给资方的过程。那些烂尾的项目,无法卖出的项目,无法收回投资的项目……让资方赚得盆满钵满,而不良债务由企业承担,企业又是“有限责任公司”。

整个市场经济,一边嚷嚷着需要消费,要扩大消费,一边又不公平、不道德地夺走老百姓的财富,毁坏消费。这事情看上去就是这么荒唐和滑稽。

资方不断鼓动老百姓消费,大力推动消费主义文化,想让人们消费升级,但又无法增加老百姓的财富,还惦记着人家口袋里的仨瓜俩枣,最后只能欺骗老百姓消费,把消费打扮成投资。比如,买房,炒股,炒基金……都被说成是投资,但是很多老百姓变成了“韭菜”,所以实际上是在“消费”,在减少储蓄财富。 

综上所述,杀死消费的就是“人们无力改变科技创新放缓的局面”,以及“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迷信”。前者人类无法控制,无法改变。后者人类可以改变却不愿改变。

需要特别批评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和专业官员把经济形势的恶化简单地推给“经济周期”来承担,而且很多人还相信了。 

许多人觉得周期是现实存在的,起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现在的经济下滑也不可避免,更无能为力。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讲清楚,科技未倒退,自然资源也可以供给,全球人口还再增加,生产力水平没降低,经济为什么会恶化?为什么会下降?

经济危机真的是天经地义,不可避免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济周期使然”的解释是自欺欺人的。 

具体解析可阅读下面的文章。解决的方法是真实存在的。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2024.05.27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