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降息”是一场没有赢家的“零和博弈”

这些天关于降息的新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瑞士降息,加拿大降息,欧盟降息,美国降不降息?中国降不降息? 

与“加息降息”类似的还有“升准降准”,“扩表缩表”,扩大或降低财政赤字等。它们主要是作为货币手段使用的,也就是增加或减少货币量。 

之所以说在目前这个经济增速连年下滑的时期,货币手段无效,甚至是反效果,就是因为这是在进行“零和博弈”。博弈的双方是资方和非资方,主要就是“资方和劳动者”。 

这两方无论谁吃亏,经济都要恶化,所以是“没有赢家的零和博弈”。 

劳动者若吃亏,消费就会下降,有效需求将不足,产能会过剩,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方)会倒闭。 

若资方(企业)吃亏,盈利减少,经营困难,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让经济运行日渐困难。 

因此,无论加息降息,升准降准,扩表缩表,以及扩大或降低财政赤字……货币的增减对经济都有害。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对资方有利,因为物价可以上涨,资方盈利可以上升。但是,老百姓的消费力会下降,消费低迷的形势会继续恶化。 

其原理是,信用货币不是财富,而是财富的符号。货币增多不会带来“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它只能加大流动性,也就是加快经济循环的速度。 

那么,总财富不变,经济循环加快,结果就是原有财富分配规则的效果被放大。 

原有的财富分配规则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里就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 

所以加大货币量,财富就会更快流向资方。资方的私人利润增加了,而社会总财富未增加,等于是通过货币手段把老百姓的财富减少,去做了资方的私人利润。后果就是贫富分化加剧,老百姓的财富减少,生活难度加大,消费低迷,使经济循环坏死,经济日渐困难。 

如果减少货币供给,或至少不增加货币供给,则对老百姓有利。因为币值稳定,财富不缩水,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得到维持。但是,这对资方不利。因为在经济增速下滑的阶段,货币量的减少或维持会让资方盈利的难度变大。市场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淘汰。失业随之增加,消费还是下降,让经济循环萎缩,同样使经济陷入危机。 

所以,用货币手段来拯救经济,尤其是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是文不对题,药不对症的。它只能适得其反。 

当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两个: 

1、利润危机。利润增速无法从下降变为上升。 

2、零和博弈。资方和非资方谁都不愿吃亏,也不能吃亏。谁吃亏经济都完蛋。 

而货币手段恰恰无法解决上面这两个问题。 

信用货币不是财富。它不能让社会总财富真实地增加,无法解决“利润危机”。 

同时,信用货币的增减也没有改变财富分配规则,无法解除“零和博弈”。

换言之,市场经济不接受“公平分配”。它只接受利润增速不断扩大下的“不公平分配”。

利润增速不断扩大,资方和非资方在不公平分配下,各方财富还能保持增加,于是能够顺畅运行。 

一旦利润增速下滑,资方和非资方都想保证自己的收益不减少,就不可能了。于是出现“零和博弈”。

当经济增速越来越低,甚至靠扩大国债规模都难以维持经济增速时,就意味着利润增速接近于零了。这种靠债务扩张美化出来的经济增速是假的,自欺欺人的。因为债务是借来的。

即,减少储蓄财富,放入市场,让市场中的财富增加,利润增加,而总财富是没变的。这种经济增速就是假的,就是用“债务危机”来假造经济增速,是自欺欺人的。 

因此,从宏观情况看,资方和非资方此时都不可能有利润了,而市场竞争还在进一步加压,迫使零和博弈没有缓和的余地。

于是,任何一方吃亏都会加速经济的凋敝。任何一方获利也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简单说,在这个时期里,资方和非资方,无论谁盈利,谁吃亏,经济都会陷入危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资方和非资方都接受在“无利润”的情况下运行。唯此才能保持经济的健康与稳定。

而这恰恰是市场经济模式所不允许的。因为它始终把“利润”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模式成了经济运行的“毒药”。自己是自己的敌人,非要整死自己不可。

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公平”概念》

2024.06.18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