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债不是债”错在哪里?

(声明:本文是对经济规律的分析和阐述,不针对任何国家的具体政策。)

关于扩大债务有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内债不是债”,好像用本国货币发行的债务越多越好,不用担心出危险似的。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变为实际行动,危害可能是惊人的。

原因是,购买债券的本国货币,无论是印的,还是借的,都没有扩大真实财富的总量。而分配这些挪用来的财富却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极大风险。

首先,信用货币不是真实财富。纸币、电子货币等都不是财富本身。所以,印钱是印不出财富的。印钱之后,原有货币全部贬值。贬值部分被转移到新增货币中,使得这些纸片、电子符号有了价值,成了“财富和资本”。这就是以不道德的手段强行转移走了人们的储蓄财富。

借钱也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动用储蓄财富购买债券,相当于借钱给政府。这只是减少了储蓄财富,增加了政府手里的财富,是财富的挪用,而没有增加财富的总量。

因此,扩大国债规模实质上没有实现新增财富。它只是调整了“储蓄财富”和“市场财富”之间的比例,做了财富的腾挪。即政府卖出国债后,筹集的货币把储蓄财富拿出来了,再经由政府投资、贷款,甚至直接发钱等方式注入市场,使市场里的财富增加,提高了利润,刺激了经济活力。

这种经济活力其实是假的,是寅吃卯粮,结果是不好的。因为这些被转移到市场上来的储蓄财富,在进行分配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分配的,即“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

财富总量没变化,分配是以资本为主要依据的,那么财富就会往资方集中。资方的财富增加了,总财富未变,就意味着非资方(主要是普通百姓和劳动者)的财富会减少。那么,百姓的消费将减少,有效需求会不足,产能不断过剩,迫使企业减薪裁员。而减薪裁员又让百姓的财富更少,消费更少,形成恶性循环,毁坏经济循环,最后经济反而变得更差了。

这种先“借钱购债”,后“印钱购债”,“强行”拿走储蓄财富,又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进行不公平分配的做法,虽然会在短期内增加资方的盈利,让经济形势貌似好转,但实际却损害了老百姓的消费力,损害了经济循环,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经济恶化,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不足,投资和消费就进一步降低。地方债和企业债投入的项目越来越难以收回成本。大量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旅游设施、基建设施……无法收回投资,部分被废弃,甚至在高昂的维护费用下变成财富浪费的深坑。最终,这些债务越积越多,累积出天量,造成债务危机,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化解这个危机,国家不得不出手,发行更大规模,利率更低的国债,筹集资金把地方债和企业债的投资项目买过来,结清他们的债务,完成债务置换,让国债去替换地方债和企业债。 

但是,最高级政府和地方政府一样,都不直接生产财富。如果企业生产的财富不够还债,那么无论把债务推给谁,置换给哪一级政府,最后都是无法顺利偿还的。

如果最高级政府变卖国有资产去抵债,能够偿清债务,那么债务规模不会越来越大,经济增速也不会持续降低。如果经济增速持续降低,连年下滑,趋势无法改变,债务偿还也困难,需要以债养债,靠债务的不断扩张来维持经济运转,以致接连出现重大债务违约的情况,那么就说明最高级政府其实也无法正常还债了。即使还有国家资产存在,但是卖到一定程度也不敢卖了,因为过度变卖会伤害国家性质或国家安全。

此时,最高级政府不得不继续“印钞还债”,“印钞购债”,这就是“无锚印钞”。 

“无锚印钞”就是没有对应的真实财富增长,凭空印钱。 

表面上,最高政府印钞是有锚定物的,即国债和国家信用。但是,国债是以债养债的局面,且新债是靠印钞来购买的,那么所谓的“国债为锚”,“国家信用为锚”,实际就是以“印钞为锚”,这就是自欺欺人了,实为“无锚印钞”。 

久而久之,国债信用下滑,买的人越来越少。国债从人们储蓄财富中借钱的能力变差。而政府又着急偿还到期债务,只能不断印钱消债,导致货币连续贬值。这就是强索百姓的财富,做有利于资方的分配,会导致消费越来越低迷。于是为了不再印钞,政府又采取了一个打引号的“解决办法”,就是发行“超长期限的国债”。债期有十年或几十年。

“超长期限的国债”一旦出现,多半可以作为货币数量“严重超发”的一个标志。它以更高的利率借新还旧,通过把还债期限拉的很长来降低眼下的债务压力。这样做好像可以解决债务问题,永远循环下去,但是超长期限的国债依然没有解决新增财富的问题。它还是在做借出储蓄财富,转入市场增加利润的事情。因此,它依然是在给债务问题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依旧无法真正解决债务问题。

并且,这个“加法”是不能无限做下去的,因为储蓄财富是有限的,愿意购买超长期限国债的储蓄财富更是有限的。最后,超长期限的国债会没有买家,债务危机还是会迫近,逼着政府从“借钱购债”再次变为“印钱购债”。这种长债将和其它国债一样,在推迟债务危机爆发的同时,进一步加重危机的程度。危害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资方在债务经济的过程中是怎么多分财富,又多分了多少呢? 

多分财富的方法就是资方让商品涨价。无论扩张债务后,市场里的新增货币是印的,还是从储蓄财富中借的,资方都要让商品涨价,且涨价的幅度要大于货币增幅,并足以弥补资方货币贬值的损失,还得有利润。 

资方为什么能让商品涨价?

因为市场经济里,企业和就业的大部分在私营部门。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所以,这就有了“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规则。商品的定价权和劳动力的定价权主要在资方。

为什么会出现“通缩”现象? 

这种通缩是“假通缩”,主要表现为通缩时的“低价”现象,而没有通缩时的货币相对减少情况。实际上,此时的货币是天量的。正因为货币是天量的,所以通过上述“货币洪水”的手段拿走了老百姓的财富,造成了消费低迷,迫使商家打价格战,让价格降低,或难以上涨,这才形成“假通缩”现象。

而低价现象主要发生在非必需品行业。必需品行业的价格依然是很高的,是通胀的,甚至还在继续上涨。比如食品价格,医疗价格,教育价格,房屋价格,水、电、气、交通、通信等的价格。若回顾它们的历史价格变动情况,就会发现明显的上涨趋势。未来将继续高位维持,或继续上涨。 

而真正的通缩中,那种因为钱更值钱而让消费和生活变得宽裕的局面并未出现。人们体会到的多是消费更加捉襟见肘了,生活难度进一步加大。 

“假通缩”中,激烈的资本竞争最后多半会变成挤垮对手后的大幅提价,以挽回损失。或者两败俱伤,默契地共同涨价。总之,所谓的“通缩”并不会真的发生。它只会“偏科地”或阶段性地多发于一些非必需品领域。长期看,整体看,都会以通胀,以商品价格的普涨为结局。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明白,在市场经济中,靠发债来拉动经济是自欺欺人的。所谓的发债刺激经济,实为拿走老百姓的储蓄财富,经过市场经济的分配,去交给资方做利润,增加其财富,美化经济增速。这个经济增速其实是假的,因为社会总财富并没有增加。 

那种所谓“内债不是债”的促增长手段,是靠“货币放水”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实现利润增加的。其后果就是,短期看,发债之后经济繁荣了,市场活跃了,但长期看,市场活力是进一退二,震荡下行的。经济表现出“牛短熊长”的态势。债务越积越多,坏账也越来越多,危机越来越严重。靠债务增加制造通胀,刺激和拯救经济,最后很容易变成饮鸩止渴,适得其反。

 

【补充内容】:

在什么时候,发债可以起到健康拉动经济的作用?

这要从财富生成的过程讲起。

人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然后正确的方法和劳动一起把自然资源加工成财富。然后,科技创新又提高劳动效率,使财富产量更多,形成更大的利润增长。 

所以,财富生产和利润生成是在正确的方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助力下产生的。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

有活跃的科技创新才会有新增财富,有利润。反之,科技创新放缓,总体乏力,经济中的总利润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新增财富不会在“消费”中产生,也不会在“资本流动”或“投资”中产生。扩大债务规模,把储蓄财富拿出来,放入市场,这个过程不会产生新增财富,不会使总利润增加。它只是财富再分配后,以一些人的损失构成另一些人的利润。这在市场经济中,就是以劳动者、以普通百姓的损失去构成资方私人利润的增加。 

资本流动,扩大投资,或者扩大消费等财富流动过程,只有被“科技创新”加持才能产生新增财富,提高经济运行的利润率和利润规模。 

因此,只有在经济增速上行期,即科技创新的活跃时期,扩大债务,减少储蓄,才有助于经济发展。此时,投资大多都有较好的回报,债务可以安全地还本付息,不会导致债务危机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时期,市场运作也不需要大规模超常规地扩张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和居民个人债务本身就能良好循环,顺利运行。

一旦基础科学百年未有重大突破,应用型创新就会随之减少。科技创新整体放缓,原有科技创新的造富潜力被挖掘殆尽,经济增速就会见顶回落,总利润连续多年下滑,逐渐不能支付先前发债时约定的利息。于是,地方债、企业债和居民个人债务开始出现偿还危机,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即便置换给国债来承担,正常情况下也是还不上的,只能靠“无锚印钱”来消债。 

而无锚印钱的做法本质就是对普通百姓财富的不道德、不公平剥夺。后果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毁坏消费力,毁坏经济循环,毁掉整个经济。此种做法只能短期有效,解决当期债务的偿还,无法根本解决债务危机,甚至会因毁坏消费,毁坏经济循环,毁坏经济而加重债务危机。因此,它就是以危机程度的恶化为代价,推迟危机爆发的时间。表面上聪明,实际却反智,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让经济形势进一退二,震荡下行,加速恶化,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完全适得其反。

所以,市场经济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大力宣扬“内债不是债”,以债养债,不断扩大债务,或者以各种方式践行现代货币理论(MMT),无节制增加货币供给,就是在玩火,在自毁。 

货币、财富、价值的数量与国家信用无关,与国家的“信用能力”有关。这个“信用能力”就是科技创新的程度。

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生产出财富。有了创新的科技才能有更多的利润。而这一切都与创新“灵感”紧密相关。如果缺少灵感,缺少方法创新,那么国家的信用,还债的能力,其实无从谈起。此时增加货币就是无锚印钞。如果它还伴有分配错误,那对经济就是重大打击,有百害而无一利。

实际上,科技创新放缓,新增财富减少,无法印刷更多货币,本身并不会带来经济危机。因为财富“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生产生活完全可以保持在最好水平上,不会发生危机。

如果在此时发生经济危机,那么极大可能是自毁,并且与错误的财富分配有极大关联。因为分配一旦出错,“劳动力再生产”和“创新力再生产”就容易被损害,经济就“自杀”了。 

进一步的论述可阅读下面这几篇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公平”概念》

《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2024.05.18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