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人命了!“遥遥领先”的新能源车,还要拿多少消费者去“试错”?
又出人命了!“遥遥领先”的新能源车,还要拿多少消费者去“试错”?
2025-04-02 10:51:00 来源: 半块老姜公众号 作者:半块老姜
自打前两年电动车三天两头自燃、撞了就烧、烧了门还打不开,大家心里就绷着根弦。
这回倒好,连吹上天的“智驾”也现了原形,把新能源车那点遮羞布又往下扯了一截。
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人说怪司机,有人说怪车企,然后站在两边开始对骂。
这种景象,的确很有特色。
对车企的质疑,首先是冲着“智驾”去的。
按小米公布的数据,从系统提示到撞车就2秒钟,网友直接炸毛了,“这反应时间超人才能做到吧?”
说白了,系统倒是检测到障碍物了,减速也启动了,可留给驾驶员的也就眨眨眼的工夫。
曾经就有不少人吐槽所谓“智驾”,宣传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真遇到复杂路况,系统就跟突然断片似的,最后还得靠人“擦屁股”。
可人又不是机器,反应哪有这么快?
质疑的第二波火力,集中在车门锁死这事。
家属说撞车后门打不开,眼睁睁看着火烧起来,这场景光想想都觉得窒息。
虽然车里有机械拉手,但问题在于,撞得七荤八素的时候,普通人哪还记得储物格底下藏着机关?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起事故司机要负很大的责任,而且家属的说法是“一面之词”。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把责任一股脑全推给车企,显然是不合理的。
舆论撕裂的背后,暴露的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积累了太久的问题和矛盾。
可以这样说,现在阿猫阿狗都来造车了。
做手机的、搞流氓软件的、连摩托车都造不利索的主儿,摇身一变成了“造车新势力”。
这帮人打着颠覆传统的旗号,拿着投资人的票子,从供应商那里攒一堆零件就开始拧螺丝。
说得夸张点,这跟小孩搭积木没啥区别。
好笑的是,“三电”这些正经功夫没学到家,倒是整起来在车里装冰箱、塞彩电、铺大沙发这些花活儿。
而且还越来越离谱,车里能涮火锅、能躺平睡觉、能K歌打游戏看家庭影院……
“噱头”越多,就越背离汽车的本质:安全地将人从A点送到B点。
组装大法施展结束,马上使出吹牛大法。
那个隐藏式门把手,说是能降风阻还好看,可出事儿打不开的时候咋不说?
某些企业将级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放手不管,简直不要太缺德。
某企业高管甚至公开宣称所谓“智驾”极其先进,车主可以边开车边睡觉。
一个远未成熟的东西,居然也被他们包装成“黑科技”大肆营销。
就这,跟街上卖假药的有什么区别?
然而就这水平,他们还动不动吊打迈巴赫,动不动碾压美日德,动不动“1000万以内最好的车”。
而且更邪门的是,当下新能源造车行业还存在一个愈演愈烈的怪现象:
饭圈化。
要么标榜“民族品牌”“国货之光”,要么讴之为“业界良心”“老百姓的XX”,搞粉丝经济。
企业把消费者当信徒,消费者把企业当偶像,创始人或者高管成了被膜拜的“教主”。
信徒们把企业和产品捧上神坛顶礼膜拜,企业自然也乐见其成方便割韭菜。
神嘛,自然是绝对正确绝对完美绝对可靠,容不得哪怕一丁点批评的声音。
谁要是胆敢说一句不好,面临的就是信徒的疯狂围剿和法院的传票。
生产就是组装,营销就是吹牛,品牌建设搞得像传教。这种操作,跟当年卖手机一毛一样。
可汽车不是手机,手机死机不过重启而已,汽车出了问题可是要人命的。
当然,新能源车不是洪水猛兽,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也没有错。
但当一个行业被资本、流量和“情怀”绑架,甚至出现了“生命试错”的情况,是不是该退烧了?
汽车的本质就是交通工具,安全性才是第一位的,任何脱离这一核心的“创新”都是本末倒置。
传统车企用几十年积累的安全标准,新势力不可能靠“互联网思维”一夜颠覆。
与其堆砌“冰箱彩电大沙发”,不如确保电池在高温下不会燃起来。
与其吹嘘“车里能睡觉”,不如好好研究如何让车门在碰撞后顺利打开。
真正的“遥遥领先”从来不是速度与激情,而是看谁能平平安安到家。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少追求点虚头巴脑的“用户体验”“情怀”为好。
这里不是说新能源不能买,而是不能为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去买,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支持国产品牌”去买。
三个年轻生命的代价已经足够沉重了,如不吸取教训,代价势必更沉重。
小米这件事最悲哀的,就是出事的女孩妈妈那句话,“我还是你的粉丝,你必须给说法”。
我真诚为那三个年轻的生命致哀,也无意在家属伤口上撒盐,只想说最后一句话:
今天有多狂热,明天就有多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