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三期往往需要长达十几年到三十几年的真实世界使用数据

【本文来自《“双盲实验”的问题恰恰就是“盲”本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评论区真实反映了观察者网网友的一般医学科学(medical science)水平。

做过3个以上生命科学(临床、心理学、病理)博士RP,我可以这么说贴主的问题非常好,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值得鼓励。从科学哲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特殊-普遍问题,我们对于西医的一般认识是“普遍主义”(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下用什么药),但是随着当代科学(分子、基因医学、和医学大数据)发展,使得精准医疗可能,当代医学更加关注个体和特殊情况

Anyway, 不扯这些悬的,贴主的问题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内部效度 (Internal Validity)、外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和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https://zhuanlan.zhihu.com/p/524221445  有人可能懒的找,我这里放一个知乎上帖子讲内部和外部效度的。但是可能有人也懒得看,我这里用非常不精准的语言说几个通俗例子。

内部效度主要解决的是“基础”科学方面的因果关系,就比如A+B 反应 什么条件下产生C。 你得控制变量,才能找出因果关系,而且要遵循时序和随机(普遍性)(PS, 如果时序是乱的,那就不可能理性推断因果了,就像祖父悖论)。

外部有效性就用高血压药举例,比如,内部有效性证明沙坦类可以有效降压。但是我们都知道,血压受到天气影响(毛细血管收缩、天热排汗减少一天内身体含水量、天冷毛孔关闭导致不排汗体内液体增多、排尿对肾脏要求比较高)。因此,医师都会建议夏天降血压可以少吃一点,冬天一定要按医嘱服用。

但是,这就可能存在第三个问题,生态有效性。 生态有效性有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叫做依从性问题(Patient/Treatment compliance issues)。 什么意思呢?就是医师开的治疗病人不一定能够100%执行。比如,高血压人群很多是老年人,你让他每天吃药,或者并行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可能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种药片。但是老年病患可能记不住,没有测血压和血糖习惯,也身边无人督促。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治疗效果、甚至错误用药导致的副作用问题。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临床三期往往需要长达十几年到三十几年的真实世界使用数据

其实写到这里大家已经看出来,这类问题一般大多数慢病和预防问题。因为病理学研究现在越来越发现,预防的重要性,预防对于减少致死性急性病症发生概率有非常大作用

中医有不说千年,也有百年的有记录的临床使用数据;而中医也强调预防和调理(饮食、营养)对治疗的重要性(国外已经有研究甜菜根汁降压来取代使用降压药物,毕竟吃饭比吃药依从性问题更小)。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