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凉山地区的驻村帮扶干部,没来过这的人不清楚这的卫生差到怎样情况

【本文来自《四川凉山一村发布14条人居环境罚款标准:蹲地用餐,罚20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凉山地区的驻村帮扶干部,我来简单的说两句吧。

我是今年8月初轮换下派的,下派的地方是以前的深度贫困地区,全是彝族同胞,刚来的时候主要就是抓凉山州的“三大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但是,说实话,像这种主要依靠上级政府的政策命令,严格要求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推动,而村民配合式的卫生整治运动,就要求实现环境大变貌,就我个人觉得是不太现实的。

第一、缺乏卫生观念与卫生习惯,没来过这里的人不清楚这里的卫生差到整样的情况,身上严重异味是普遍现象,席地而坐、睡见怪不怪,碗筷不清洁但是依然共用,我更是见过一个睡地上的小孩身上趴满苍蝇,要知道这里海拔2700,气温低,其实不适合苍蝇的繁衍,至于蜘蛛网、衣物不叠都是小事。说白了,这里的农民缺乏自我卫生改善的动力,主要依靠的就是外部施压和检查。

第二、季节性、气候性的缺水。我下派的村是没有水源的,是从别的村引得水,而且这里旱季周期长,降水少,而冬季周期的也长,水源水管容易结冰冰冻,导致缺水,而缺水又怎么打扫卫生呢?

第三、农忙与精力分配问题。毕竟这里是农村,种地是第一要务,以前没来之前,我也觉得彝族同胞懒,但我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村民早上6、7点就起床干活,晚上才回家,我们要走村入户,都要早晚去,因为中午没人在家。但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当一个农民把他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种地上,他还有多少剩余的可分配精力用在卫生上呢?而且,农民脚下有泥土不是很正常吗?

第四、封闭环境下的互相影响、循环强化。这里是大凉山地区,交通不便,汉化程度低、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很少有人出县、出州、出省,这里的其他村民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当大家都不讲卫生的时候,也很难有个体想要去改变,而这样一个集体生活环境和习惯很难依靠外部力量去打破其中循环的链条,所以这就不适合闪电战,而是要打持久战,但这给我的感觉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第五、要求太严。这里要求严格到什么地步呢?打个比方,检查干部到农户家里,用手指去擦桌子,手指头不能脏,我明白“求其上者得其中“”矫枉需过正“的意义,但一项政策过于严格,反而成为了基层干部头上的枷锁,矫枉的对象成了基层干部,而基层干部面对群众,却没有别的好的矫枉办法,只能依靠言语教育,但会有多大的用?会有多长的有效期的呢?但上级可是要求快速见效、时时保持的,而对于社会的治理不能只是凭借良好的愿望,也需要教育和时间。

第六、关于这个新闻中的村子出台的政策,且不论它有没有罚款的权力,但就它的条款来说,就是不具备可执行性的,因为内容太宽泛,几乎每一家,可以说,几乎每一家触犯了它所列的罚款项,你要全都罚款吗?而且还分出了三档,这样说吧,这里的卫生脏的家家一样,你的三档是怎样划分的?这些情况这些村干部都心知肚明,我想,他们也知道其实不具有可行性,更多的可能是拿这样一个条款来进行威慑,施压卫生钉子户进行卫生整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