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中国解放战争及韩、越战中的个人精神,的确是和正常逻辑难以符合的

【本文来自《今天看了《水门桥》,我只能很遗憾地说:中间有了退场的想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个人认为中国解放战争及韩、越战中的个人精神,的确是和正常逻辑难以符合的。

这种不合逻辑其实也并不复杂,个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宛如神明的精神力量是如何造就的?我认为是在百年的屈辱中,个体身感或家庭破落形成的超大共情的共鸣。以致于,在那个特殊的节点,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一代青中年,都用一种动物本能明白了一个超然的哲理:我死而家存。

这种觉悟,,,用好莱坞式的战争小人物视角来拍手法是没错的,但的确很难从个体过渡到群体的共情,这一步做不好,而后面动物式的前赴后继,,,,,就得不到很好的解释。今天的人看起来,知道是事实,但看起来很难受。会提出很多为什么? 不合逻辑等等

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让一辈子没走出过乡村的山娃娃明白个人的无上光荣是不现实的,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直白的死磕。这种死磕是在失去所有物质条件下的个人意识的集成。个体那时候不存在第二种选择的可能。我认为这是非常难用艺术手法再现的。

这几年的抗战片,有一个镜头我认为拍这种前赴后继的镜头是成功的,就是四行仓库排队跳楼炸敌军的片段,在那个前后故事铺陈中,达成了一种斯巴达式的勇敢与我死国存的逻辑对接。被困的环境形成了观众可以理解逻辑背景。而在更开放的战役背景下,这种程度的勇敢显然需要更换逻辑。

如果觉得原因观众都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都已经学过了的想法来拍电影,自然观众会觉得这个电影哪里有点敷衍的意思。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