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没有饺子和馄饨主要是要人工去包,麻烦

【本文来自《在广东上海江浙一带,90年以前没有饺子馆,但有馄饨,叫云吞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草庐观风云
  •   这还真是很奇怪。

      家乡湘北,八十年代,打我记事起,家乡就有饺子,但只是逢年过节的偶尔包一顿。

      依稀记得,以前家乡农村还有一种特大饺子的包法,大小是正常饺子的七八倍,饺子馅多为蔬菜,但不常见,后来也没人搞这种包法了。后来在中原几省一些地的视频看过类似的。

      八十年代,县城里也没有专门饺子馆,只有米粉店。主营米粉,分圆粉和宽粉,就如桂林米粉和广东河粉模样。兼卖面条、饺子、馄饨,只不过饺子是汤饺的吃法,和馄饨一样,不似现在流行的煮熟捞出蘸料。有些米粉店种类更丰富,还有包子、馒头、花卷、煎饺之类,还专门熬有海带大骨汤,供食客吃包子馒头之用。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受外界的影响,又陆续出现了煎包、炒粉之类。

      看各位网友的评论,感觉网友当地以前的饮食居然是比较单一的,还不如我们湘北山区丰富。真的奇怪。

      而且,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即使以前,按理来讲在饮食方面只会多元化,怎会如此保守,这位仁兄莫不是记错了。

你这个以前是指哪个以前 ? 如果按我的记忆,在我还没有上小学的年代就是七十年代,那时过早就吃热干面。如果好点的吃糊汤粉,油条,油饼,鸡冠饺,欢喜砣,糯米鸡。这些都是在国营店或集体店里面吃。我记得出现烧饼的时候我读小学了,八十年代初,那时有个个体户在做烧饼。

有些居委会办的过早店子开始有了炕饺子,其实就是煎饺或叫锅贴。馄饨也是在小学时期出现。

同期出现的还有牛肉面,酸辣面,但是这些都贵,很少吃。

我觉得之所以在七十年代没有饺子和馄饨主要是要人工去包,麻烦。同时武汉人也是真的不吃。因为我记得饺子出现在的时候就只有韭菜馅的,那味道。。。。大多数武汉人都不习惯,所以在大多数早点店里面也看不到。

真正的专门饺子店,应该在我青年时期出现,“五星饺子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