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鸡,为什么那么好吃?
一只鸡生在广东,是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幸运。
广东人每年要吃掉20多亿只鸡,根据《2024广东统计年鉴》,2023年广东人均年消费鸡肉15.27公斤,大概相当于每个家庭每个月要吃掉3只鸡,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吃鸡大省。
广东,鸡肉消费大省▼
没有一只鸡可以活着离开广东,但是它们绝对可以风风光光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吃鸡这方面,广东人能开个博物馆。从蛋壳里钻出来的那一刻,鸡的命运便已注定——不是被炖,便是被蒸,或是被斩成白生生的块,码在青花瓷盘里,淋一勺滚烫的豉油。
广东人吃鸡的精细程度,可谓冠绝华夏。
论吃鸡,广东人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图:壹图网)▼
粤地做鸡,极致丰富
广东人做鸡的方法可太多了:
豆酱鸡、豉油鸡、吊烧鸡、姜葱鸡、手撕鸡、盐焗鸡、沙姜鸡、太子鸡、太爷鸡、虎皮凤爪、荷叶蒸鸡、顺德桑拿鸡、东莞石龙豆皮鸡……真要是数起来,能说三天三夜。
有这么多的做法,广东人最常吃也最偏爱的,偏偏是做法最简单的白切鸡。
白切鸡的做法是极简风,就是用"虾眼水"浸煮:烧一锅滚水,三提三浸,鸡皮就绷紧了。煮好之后,放在冰水里镇一下,让鸡肉皮脆肉滑,鸡皮的颜色是黄澄澄的,像是镀了一层金。
煮的速度之快,斩件上桌时,骨头缝里还渗着血丝。很多人刚吃白切鸡的时候都怕这个血丝,觉得鸡肉没熟。
三提三浸,让鸡皮收紧
这是制作广东白切鸡的关键一步▼
但实际上,广东人讲究“生鸡熟鸭”,他们觉得鸡肉带点生才鲜,热量到达骨头前肉刚好熟才完美。吃的时候要蘸上姜葱蓉,或者配沙姜豉油,就完全把鸡肉的鲜味提出来了。
一份带有葱姜香气的蘸料能为白切鸡增色不少
(图:图虫创意)▼
白切最能彰显鸡的本味。广东人对鸡的最高评价就是“这只鸡有鸡味”。
什么猛火、热油、爆辣、重盐,这些做法在粤菜里是不入流的。就好像北方人吃铜锅涮肉也不放重口味的底料一样,对于上好的羊肉,清水涮就是最大的尊重。同样,广东人觉得对于一只鸡最大的尊重就是保留它的原味。
粤菜讲究一个“鲜”,对食物本味也就有了高要求
(图:壹图网)▼
白切鸡是广府美食,更是广东全境的美食代表。但要单说广府人餐桌上的鸡,则当推豉油鸡。
和白切鸡注重鸡的本味不同,豉油鸡的滋味在于卤汁——
热锅凉油,依次下葱、姜、蒜、八角、桂皮、香叶、草果,炒出浓郁的香料味道;然后放入冰糖,融化后呈现出诱人的棕红色,给豉油鸡增添些色泽和甜味;最后加酱油,煮到微微沸腾,卤汁就做好了。
融合了各种佐料和香料的卤汁是豉油鸡的灵魂所在▼
把腌好的鸡放在卤汁里面,小火慢炖半个小时,让鸡皮呈现亮红色泽,这鸡就算熟了。熟了之后还要让鸡在卤汁之中继续浸泡一到两个小时,使其充分入味。
一道正宗的豉油鸡,不仅有酱油的咸香、冰糖的鲜甜,还有多种香料叠加在一起的芬芳馥郁,带着浓厚的五香气息,味道独特而宜人。
一道豉油鸡,色泽鲜亮,味醇鲜香
(图:壹图网)▼
在客家人的聚居区,也就是梅州、河源、惠州、韶关、东莞、深圳等地,最受欢迎的则是盐焗鸡。
客家人的盐焗鸡,据说源头十分久远,是当年客家先祖在南下的路上为了便于保存,用粗盐包裹鸡肉所形成的菜肴,由此形成了今天的美味。
盐焗鸡做法细腻:先用海盐给鸡做个“马杀鸡”,往鸡肚子里塞入葱姜蒜等调味料,接着用油纸把鸡包裹其中,包好后用沙粒一般的粗盐埋了整只鸡,再进行焗烤。这样焗出来的鸡,咸香钻进了每一丝肉缝里。
材料简约而味道香浓的盐焗鸡,深受客家人的喜爱▼
客家菜系里还有一道特别有代表性的鸡制美食,广泛流行于广东,它就是猪肚包鸡。
将处理干净的整只鸡塞入猪肚内,再佐以胡椒、黄芪、党参、淮山、红枣、枸杞、玉竹等多种配料和药材煲汤烹饪,汤汁清澈且带有浓郁的胡椒香气。
广东人爱给孕妇吃猪肚包鸡,为讨口彩,还给这道菜起名叫“凤凰投胎”,用鸡来比喻凤凰,鸡在猪肚里,寓意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以后将是人中龙凤,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很多食物都被认为赋予了那些美好的祈愿
而那鲜香温暖的味道,也能带给我们切实的身心享受
(图:猪肚鸡,图虫创意)▼
鸡分三六九等
孔夫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广东人把饮食的精细做到了极致,这种极致在广东的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人偏爱鲜鸡,鲜活是对鸡的基本要求。在老广看来,只有对生活品质没有丝毫要求的人才会吃冰鲜鸡、冷冻鸡。
冰鲜鸡虽然方便,但入不了广东人的法眼
(图:壹图网)▼
广东的鸡不光做法丰富,种类也丰富。在广东,每一只鸡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垂直赛道。
老母鸡肉质粗糙,脂肪丰富,骨头坚硬。这三个特点正好对应着煲汤的优势:耐煮,能持续释放鲜味;肥厚,溶于汤里的鸡油让汤味更香。所以,想要煲一锅靓汤最好是用老母鸡。
充分溶解了油脂的鸡汤,香味仿佛能穿透屏幕
(图:图虫创意)▼
白切鸡则要用青春正好的小母鸡。上面说过,白切鸡追求的是鸡的本味,对鸡肉的鲜嫩度要求极高。小母鸡正好处在肉质的最佳状态,嫩且有风味,它的皮下脂肪分布均匀,煮的时候能保证鸡皮爽脆、肉质细腻。
而阉割过的公鸡则是打边炉之王。它的肉质比普通公鸡更细嫩,油脂比母鸡更丰富,肉量还多;煮的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柴,还能持续释放香味。最适合一群人围在炉子边上一边聊天,一边用它涮肉。
天冷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来一次鸡肉打边炉
这是何等的快乐▼
这几种分类在广东还属初级玩法,是刻在广东人DNA里的出厂设置。去菜市场买鸡的时候,一说要做什么菜,老板就心领神会地给你分配最合适的鸡。
更进阶的,是讲究鸡的出身和血缘。
广东鸡的竞争力,超强!
随着上个世纪肯德基、麦当劳等一大批洋快餐进入中国,中国本土鸡在大江南北节节败退。因为本土鸡个小、生长周期长,而西方培育出来的速生白羽鸡更适合炸鸡这种工业体系下的快餐。
外国人培育的白羽鸡一个半月就能长到三公斤,而中国本土家鸡四五个月才能长成,还只有三斤,自然是比不过洋货。
一个半月就能吃,白羽鸡这成长速度还是太优秀了
(图:壹图网)▼
不过白羽鸡也有很大的劣势——鸡但凡个头大了,肉一定柴。快餐店的炸鸡用淀粉、面包糠裹上,放高温油锅炸,能把水分锁住在肉里,一定程度上能掩盖肉质柴的问题,但并不治本。很多店里的鸡块是把鸡肉打成泥再炸的,确实是不柴了,但又少了嚼劲。
放在别的地方,人们对这个问题或许并不在意,毕竟去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吃鸡,享受的是高油高盐的放纵感。但在广东,鸡没有鸡味是大事。比起快餐炸鸡,很多广东的老饕宁肯开好几个小时的车去农家乐吃散养的走地鸡。
所以在广东,本土鸡的竞争力极强。
未必每个人都喜欢高油脂带来的“愉悦感”
(图:壹图网)▼
例如对于白切鸡、桑拿鸡这种口味清淡的蒸煮做法,首选就是清远鸡。成年清远鸡也就两三斤,比白羽鸡差远了,但它的优势在于味道。
广东农村养清远鸡,基本没有在笼子里养的,都是散养,而且很多是在山林里。饿了吃昆虫、谷物,渴了饮溪水,平时就满山地跑,比一辈子活动空间不足30厘米的鸡场白羽鸡幸福太多了。
正因如此,清远鸡吃起来肉香不腻、肌肉发达、口感弹牙,简而言之就三个字——鸡味浓。这三个字足以征服广东人的胃。
清远鸡堪称广东鸡的代表品种
(图:壹图网)▼
对于白羽鸡,广东人也有类似的高配替代品,那就是三黄鸡。
三黄鸡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外貌特征,黄羽毛、黄嘴巴、黄爪子,通体金黄,卖相非常好看。三黄鸡三个月能长四五斤,在中国本土鸡品种里算是重量级。
这种鸡它不光好看,而且好吃。自带天然鲜香味,口感丰富、有嚼劲,但却不柴。客家人做盐焗鸡一般就选三黄鸡。它可红烧、可炖煮,各有风味。
比起颇具地域特色的清远鸡
三黄鸡更为其他广大地区的人们所熟知
(图:图虫创意)▼
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实际广东鸡的品种还有很多:想吃肥的,有个大肥美的中山沙栏鸡;想吃瘦的,有惠阳胡须鸡;想吃肥瘦相间的,有“玻璃皮,蔗渣骨” 的封开杏花鸡;想益气补血,还有滋补佳品广东竹丝鸡。
在广东,每种鸡都能找到适合的归宿
(图:壹图网)▼
正是因为广东人对鸡味有极致追求,在白羽鸡占领中国食用鸡市场半壁江山的时候,本土鸡仍然能保持足够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力。
广东人不光钟意食鸡,鸡本身在广东文化里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很多爱看港剧的朋友都知道,TVB有个“祖传鸡公碗”。闽粤一带都喜欢用这种有公鸡图案的碗,它象征着家庭增添男丁、枝繁叶茂。
鸡公碗配广东美食,好正!
(图:图虫创意)▼
它的另外一个寓意则是雄鸡报晓,公鸡每天早上起来打鸣,鸡公碗也能提醒家庭成员美好的生活需要辛勤劳作,赶快起床赚钱。
在广东的一些地区,还有“带路鸡”的婚俗,也就是在结婚当天,新娘带鸡到新郎家中。带路鸡的寓意也有很多,比如希望婚姻长久、子孙满堂,也饱含着娘家对于女儿的爱意,希望嫁出去的女儿能记得回家的路怎么走。
总之,鸡在广东文化中的地位颇为重要。网上有人戏称,就连广东省的地图轮廓都是个鸡腿的样子。一个广东人的一生,不管是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还是过年过节、家庭聚会,都离不开这一种被人类驯化了数千年的家禽。
鸡也是广东地区祭祀活动中常见的牺牲
一代代广东人通过它实现了超越时空的精神连接
(图: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