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动手了!对巴基斯坦9个目标发动军事打击,巴方击落印战机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汝看美国”

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多地7号传出多起剧烈爆炸声,印度方面称对9个目标发动了打击行动,而巴基斯坦则誓言将作出回应。很快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官员告诉当地媒体,巴军方刚刚击落两架印度空军战机。

印度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就在不久前,印度武装部队发起了‘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打击了位于巴基斯坦及巴控查谟和克什米尔境内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这些地点正是策划和发动对印恐袭的源头。”

“我们的行动具有针对性、克制性,并非为了升级局势。没有任何巴基斯坦军事设施被作为打击目标。印度在目标选择和行动方式上展现了极大的克制。”

据巴方军方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共打击了5个地点,分别是科特利、艾哈迈德普尔东、穆扎法拉巴德、巴格和穆里德克。其中,科特利、穆扎法拉巴德和巴格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而艾哈迈德普尔东和穆里德克则属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在接受ARY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巴方将作出回应。此次事态升级,正值两个拥核邻国关系高度紧张之际。

上个月,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印度教朝圣者的袭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印度指责巴基斯坦为袭击幕后黑手,并誓言将予以回应;而巴基斯坦方面否认涉案,称掌握情报显示印度正在筹划军事行动。

帕哈尔甘姆案

在风景优美的克什米尔帕哈尔甘姆(Pahalgam)小镇,10天前突然遭遇了血雨腥风:一场突如其来的武装袭击,让26名平民倒在枪口下,而他们中大多是来自印度各地的游客。武装袭击引爆了印巴之间的冲突,连续近十个夜晚,双方士兵在克什米尔事实上的边界控制线上,有时在相距仅几十米开外的地方互相开火。

500

这样的冲突绝非首例:从2016年的乌里事件,到2019年的普尔瓦马自杀袭击,再到2008年时曾震撼全球的孟买连环恐袭,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如一座活火山,每隔几年就会被爆发一次。而这一次,帕哈尔甘姆事件似乎融合了多个历史节点的特征——既有普尔瓦马对准军人的残酷精准,也有孟买袭击针对平民的恐怖性质。

这起事件是自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以来该地区死伤最惨重的恐怖袭击,外界担忧冲突升级将导致印巴两国爆发军事冲突。

来自印度的快速回击

袭击发生仅数日后,印度迅速以“国家受辱”之名启动一系列高强度回应:关闭边境口岸、中止印巴间水资源信息交流、驱逐巴基斯坦外交官、暂停签证发放,并一度威胁中止《印度河河水条约》。紧接着,印度还宣布禁止所有巴基斯坦航班穿越本国领空,令局势雪上加霜。

500

德里当局的每一步都仿佛熟悉剧本中的重演——但这一次走得更急,也更重。伊斯兰堡也毫不示弱,迅速以对等反制回应,并暂停1972年签署的和平协定部分内容。两国在边境地区的交火亦悄然升级,虽然尚未全面爆发大规模战争,但枪炮声在边境频响,战争危机一触即发。

莫迪召开特别安全会议,授权军方“完全行动自由”。这不仅意味着对巴基斯坦可能展开“外科手术式打击”,也使本已动荡的局势逼近边缘。而这一决定的背后,既有印度教民族主义选民的强烈情绪推动,也有来自选民支持率的驱动。

克什米尔的复杂背景

有分析指出,这场袭击虽由巴控克什米尔的武装组织宣称负责,但更深层的根源或许源于莫迪政府2019年以来对克什米尔强硬政策的反噬。当年印度单方面取消宪法第370条与35A条,剥夺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并鼓励印度教徒向该地区迁徙,激化了宗教与族群矛盾。

500

袭击者刻意选择印度教男性游客作为目标,显然是对“人口结构改变政策”的回应。一个自称“克什米尔抵抗运动”的组织在声明中公开反对印度政府推动的“外来者定居政策”,凸显该袭击并非单纯恐怖行为,更带有强烈的政治抗议性质。

莫迪政府在遭遇此次袭击后第一时间“甩锅”巴基斯坦,也被部分舆论视作推卸内部政策失败责任的操作。这一策略虽然可能短期内转移国内批评视线,但从长期看,也许只会让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治理陷入更深困境。

灰色地带成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印度尚未宣布具体军事打击计划,但军方已经调动了大量部队前往克什米尔前线。同时,网络战部队和情报机构被授权对巴方目标展开“非对称打击”。据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正在考虑通过网络攻击摧毁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

500

与此同时,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正展开史无前例的反恐清剿行动。据印度内政部透露,已有超过70名涉嫌提供情报、庇护或交通工具的“地面支援人员”被拘捕。军方还设立多个“绿色通道”用于筛查外来居民身份信息,防止再有外部人员渗透。

但这场清剿行动的政治与宗教后果不容忽视。部分人权组织已对该地区的“准军事化状态”提出警告,担忧会激化当地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削弱印度在克什米尔的合法性基础。

熟悉的剧本与困局

前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阿贾伊·比萨里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警告:“我们又走到了2019年的老路。”在比萨里亚看来,这场针对游客的杀戮行动,心理冲击远超军人遇袭,对印度社会构成广泛恐慌。

比萨里亚指出,这起袭击是一次“心理战的经典范例”,目的并非击垮印度军队,而是摧毁印度民众的安全感。他认为袭击者的精心挑选与蓄意制造平民流血事件的意图,与2008年孟买事件如出一辙,试图将印度拖入长期的社会撕裂和外交孤立。

袭击发生后,印度迅速动员全球外交资源,向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国家和邻国传递情资,强调“幕后黑手”为被巴基斯坦庇护的“穆罕默德军”(JeM)。尽管这一点目前尚未获得国际独立机构确认,但印度希望以“反恐大义”争取全球支持。

然而在当前全球聚焦乌克兰危机与中东动荡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南亚问题的关注明显降低。比萨里亚坦言:“2019年我们可以快速争取美法英的道义支持,而如今国际舆论空间收缩,反而让我们陷入一种近乎外交孤岛的境地。”

更具争议的是,印度首次动用“断水”手段。宣布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的部分执行,被巴基斯坦称作“水恐怖主义”,不仅突破了国际法红线,也震动了联合国相关机构与国际水资源组织。印方此举显然是希望以非战争手段施加最大压力,制造“强硬政府”的形象。但此举也埋下了冲突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

国际博弈与潜在大国介入

当前局势下,印巴冲突已不再是单纯的双边问题。美国虽口头支持印度反恐立场,但对其“断水威胁”并不赞成。华盛顿官员明确指出,不希望南亚再爆发新一轮战争,尤其是在美中对抗格局尚未稳定之际。

俄罗斯与法国也对冲突升级表达忧虑。两国在印度军火市场有巨大利益,一旦战争爆发,势必牵动其军售安全与全球信誉。尤其是俄罗斯,面临乌克兰战争泥淖,无意在南亚再增添一枚火药桶。

而土耳其与以色列则成为本轮对峙中立场最鲜明的非区域国家。前者力挺巴基斯坦,后者坚定支持印度。此举不仅反映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也体现了中东安全格局的外溢效应。

印度能否跳出“恐袭-报复”循环?

帕哈尔甘姆袭击再次将南亚地区推向战争边缘,也再次拷问印度的政策逻辑与战略耐性。从军事强硬到外交孤立,从民族动员到宗教分裂,这场危机像极了过往,却又更具风险。

比萨里亚的一句话或许值得铭记:“我们仍在危机之中,但是否能从旧有冲突中吸取教训,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500

 

印巴两国正站在一条看不见的红线上。而这条红线,一旦被越过,后果恐怕远超2008年、2016年与2019年所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