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关税能救好莱坞么?

又是关税。

5月4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宣布,要求对所有“在外国制作、进入美国的”电影征收100%的进口关税。

可问题来了:什么叫“境外制作”?

现在好莱坞电影制作高度全球化,往往一部电影涉及多个国家及地区。

投资方来源、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地、主要拍摄场地、后期制作方所在地、宣发方所在地,以及主创团队成员的来源地等等,都可能是世界各地;所以,境外制作是以其中的哪个环节作为根本判定标准?还是说,上述环节只要有一处在境外就算境外?

第二个问题:要对什么征税?是电影的制作预算、外国税收优惠,还是票房?

目前,全都模模糊糊,业内紧急讨论,但尚未有下文。

不知这一举措是个噱头,还是真打算。

确实,以2023年为例,预算超过4000万美元的大型影视制作中,有近一半的开支花在境外。因为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通过丰厚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让大量的好莱坞大制作纷纷前往,取景拍摄,这为当地创造了巨额收入和大量就业。

理论上,如果能让这部分回到本土,确实可为本土创造财富和岗位。

但问题是,关税能做到这一点么?

之所以大量去境外,除去艺术创作的必须,一定是因为更便宜,成本更低。如果使大片再回到美国拍摄,难道不是扩大本土的税收抵免么?因为关税很可能一上来导致预算规模陡增,在立项时就很难通过,从而减少总制作量。更有,这根本限制了好莱坞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连境外拍摄都不再稀松平常,从此之后,好莱坞很难再讲全球故事。

雪上加霜。

问问观众,有多久没去电影院了?

电影票房的不景气已是全球现象。

以中国为例。整个2025年已进行快半,大量的观众应该就是年初去看了一次《哪吒2》。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电影票房的表现又回到了平平无奇,电影人又喊出了口号“活下去”。

与此同时,还有一则新闻:中国超大电视加速普及, 100寸电视销量暴增超150%

这两则消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

实际上,与行业内报告非常吻合:流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全世界的观众同时倾向宅家观影。

有一个业内共识:哪里能造星,哪里就是娱乐界第一

说的是,如果明星源源不断地来自歌剧,那么歌剧是第一强势娱乐;如果来自电影,那么电影是第一强势娱乐。曾经电影明星是最耀眼的职业,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但无论中国美国,近些年,电影界都同意:新人很难,无法出头

原因中国美国也几乎类似: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和风险的规避,制作方倾向于选择“保险”演员即老演员,和商业化IP。宁愿花巨资重拍老IP、拍续集,也不愿冒险推出原创剧本;宁愿用熟面孔,也不敢大胆启用新人。而经纪公司往往指着几个顶流,拿高提成,不愿意费时费力推新人。

且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星二代、关系户,资本家的丑孩子,都能获得攒局力捧。

因而,所有的新人新创意新势力将完全抛弃这一套,电影成了电影人的自嗨闭环游戏。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电影越来越难看,且姿态超高

一、比起流媒体的会员制,电影票单价太贵;

二、在free shipping free return(包邮、无理由退货且包邮)的消费精神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在短剧可免费看前十集的低姿态下,电影是唯一不可以退的产品。电影票一旦购买,不好看也不能退。

三、在短剧逐步加快观众对多巴胺渴求速率的情况下,电影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叙事节奏,让观众无法快进,无法自由暂停回放。很多观众明明想看该电影,都等它结束上映后,回到流媒体平台再付费观看。

因此,电影的未来,恐怕不是靠关税就能拯救的。它的地位将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重新调整。

未来的电影将退到与歌剧、戏剧同一生态位,承担猎奇和部分社交属性。而以后值得去电影院观影的电影多半与《哪吒2》类似,全程电影特效炫技,能呈现宅家观看完全达不到的视觉效果;以及适合男女老少全年龄段的观众;并满足家庭聚会、节日聚会或男女朋友约会的情绪期待。

电影人也不必灰心。当年戏曲或戏剧演员演电影,往往手拿把掐。同理,现在电影人去到新大陆,你也是老艺术家。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