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和佛教】(三)佛教在印度的兴衰

500

(三)佛教在印度的兴衰

 佛陀的原始教义中不包括神,释迦牟尼本人也没打算建立一个新宗教。但佛陀死后,他的弟子们热衷传播他的教义,并建立了信仰佛陀的宗教团体。这些教团的理想是通过苦修达到佛陀指引的涅槃境界,是为小乘佛教,“希那衍那”。除了信仰最坚定的僧侣,严格的苦修生活难以被俗人接受,不利于佛教的传播。因而,与小乘佛教即相对立的“摩诃衍那”即大乘佛教逐渐发展起来。它和小乘佛教的偏好默祷不同,采用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训条。譬如,只要一个表示信仰的举动,平常到念叨佛陀的名字,灵魂便可得救。涅槃的含义也从寂灭变成了来世的天堂。只要乐善好施,就可进入天堂。

 处于苦难之中的被征服者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希望得到拯救,渴望一个比征服他们的力量更为强大的神来拯救他们脱离苦海。于是后来的信众把佛陀奉为佛教的主神。然而,佛陀提供的最终出路——涅槃——仍旧要借道印度教的种姓通道,未能摆脱印度教及其种姓制度主宰现实的无所不在的影响,这也暗示佛陀的神力不及婆罗门教的主神,因此,佛教并不能构成对印度教的真正挑战。

 佛教产生200年之后,由于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君主阿育王的推崇曾经兴盛一时,影响超过了印度教。但是佛教并没有就此被立为国教,而是与婆罗门教(印度教)、蓍那教等其他宗教共存。公元600年之后,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雅利安人的印度教在吸收了佛教和蓍那教的部分教义后,重新成为印度影响最大的的宗教。被征服者最终接受了征服者的宗教,表明印度土著不但被武力征服,在精神上也被征服,由此承受了种姓制度带来的世所罕见的苦难。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最终并未能阻止极少部分土著向高种姓阶层的晋升,但是,种姓制度却在印度深深扎下了根。低种姓阶层世世代代处于社会的底层,辛苦劳作,甘愿忍受高种姓阶层的种种盘剥压迫,不图改变此生的命运,只是期待用此生的苦难换取一个好的来世。他们的精神被限制在服从印度教的教义上,从而失去了对其它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兴趣和创造力。整个印度社会也因沉迷于宗教而在其他方面发展迟缓,时间仿佛停滞了。印度甚至连自身的历史都懒得记载,因为现世无意义,来世才重要。印度的很多历史时段是一片混乱或空白,反而在希腊、中国和伊斯兰的史书里记载得更为详实。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