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还能否坐到谈判桌前(三)

三、未尽的和平:巴以戴维营会谈

即使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的政策仍旧是反对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哪怕是美国政客涉及到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时,也要小心翼翼,否则可能会给自己惹上麻烦。

比如1998年,希拉里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一个其地位与别的国家一样、智能有效的现代巴勒斯坦过的存在,长期而言是符合中东地区的和平利益的。”她这番言论立刻遭到以色列及其在美国的支持者尖锐的批评,以至于白宫官员不得不出面澄清,“希拉里的言论只代表她自己,并不是总统的观点。”

不过到了2000年,美国政治人物可以公开谈论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了。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巴勒斯坦人口和来自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暴力抵抗所形成的压力,也迫使当时的以色列政府开始拆除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定居点,并且愿意讨论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地位问题了。

2000年7月11日开始的美以巴三方戴维营会谈当年被中文媒体冠以“中东最后的机会”,多少有点儿标题党的味道了。同样,在近些年的自媒体口中,这次被称为“最后的机会”的会谈失利的原因,基本上都甩锅给了巴解组织法塔赫领导人亚希尔.阿拉法特(这是一个70/80后多么熟悉的名字啊)。

500

那么,这个富有争议性的总是戴着巴勒斯坦标志性格子头巾的出生在埃及开罗的“半个巴勒斯坦人”该为此负责吗?坐稳我们要开车了,不是,我是说下面的内容可能会颠覆你既往的认知。

可能是对于《奥斯陆协议》未能全面落实的执念,第二任期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对于以巴冲突来说,没有维持现状可言,要么前进并实现真正和平,要么倒退回混乱。采取行动固然有危险,但没有行动更危险。

克林顿想要创造历史,为他的8年总统任期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次会谈,巴以双方都承受了很大压力,都决心彻底解决耶路撒冷主权、犹太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等最关键问题。

根据不同的资料综合整理,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给出的方案应该是比较清晰和准确的,允许巴勒斯坦人即刻控制加沙地带,并且最终控制约旦河西岸的91%地区。但是,以色列人计划控制约旦河谷(大约占西岸的10%)6-21年,也就是说巴勒斯坦能够即刻控制的只有西岸的81%。

当然,巴勒斯坦并不能相信以色列会按时归还约旦河谷地区,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对西岸的定义也有所差别,巴勒斯坦认为的西岸要比以色列大一些,总计包括大约5%的争议领土。那么即使以色列到时愿意让出约旦河谷,巴勒斯坦能够控制的也只有86%的西岸地区,即刻控制的只有76%。

如果按照1948年的两国方案,以色列分到的面积是56.47%,巴勒斯坦只得到了42.88%,随后而来的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阿拉伯联军失败,至1949年3月14日停战,以色列不但保住了联合国划定的国界线,还额外占领了包括半个耶路撒冷在内的阿拉伯约6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有巴勒斯坦地区的76.7%,而巴勒斯坦只剩下的差不多22%的土地。

《奥斯陆协议》中确认的也就是这22%的土地归巴勒斯坦所有,这次巴拉克给出的方案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人只能得到22%的86%。所以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看,他们是被要求在《奥斯陆协议》后再次做出让步。

更加让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的是,在以色列的方案中,将不会在西岸给巴勒斯坦建国留一块完整的连结在一起的领土。巴拉克确认,以色列将对从耶路撒冷到约旦河谷楔入巴勒斯坦领土中的细长地带进行控制。

因此,2000年戴维营给到巴勒斯坦建国的土地,是由西岸三块不完全连结的土地和本身就被以色列领土分隔开的加沙地带组成的,面积差不多是1948年联合国两国方案中划给巴勒斯坦领土的不到40%。

至于同样棘手的耶路撒冷问题,巴拉克计划将其一分为二,这明显是一个进步的方案。因此,巴拉克也被认为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给予巴勒斯坦人建国方案最为慷慨的一个政治领导人。不过,东耶路撒冷的许多阿拉伯人社区中的巴勒斯坦人并没有被赋予完整的主权,从而使得这一方案的吸引力被打了一些折扣。

同时,以色列还要求控制巴勒斯坦的国界、领空以及水资源,而且禁止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军队。很难想象哪个领导人会答应如此苛刻的条件,如同以色列一方戴维营会谈的主要参与者、前外交部长本-阿米说的那样,“如果我是一个巴勒斯坦人,我也会拒绝戴维营的建议。

但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还是接受了谈判方案。有人说,阿拉法特的目标是要将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就像伊朗后来说的一样,“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不可否认,如果在20世纪60/70年代,这肯定是他的目标,但是到了80年代,特别是巴解组织经历了多次颠沛流离后,再次回到巴勒斯坦(西岸)的阿拉法特,他已经能够接受现实:他和他的巴勒斯坦无法让以色列人离开。

更何况,在巴勒斯坦内部还有虎视眈眈的哈马斯。其实早在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会议在阿尔及利亚召开时,会议就决议组建“巴勒斯坦国”,首都定在耶路撒冷,领土包括加沙河约旦河西岸。这次“建国会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巴解组成为了和崛起后的哈马斯争夺对内领导权、对外谈判权的一种策略。

阿拉法特深知,表面上亲如一家的阿拉伯兄弟,其实各个心怀鬼胎。巴勒斯坦的建国之路只能、也是有是在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谈判。否则,根本无法实现。

虽然戴维营会谈没有取得三方想要的直接进展,但是在会谈后,阿拉法特仍然继续在同美国、以色列接触。之前被普遍认为的是,阿拉法特在会谈后的2000年9月发动了巴勒斯坦第二次起义,想以此为筹码提升他在会谈中的话语权或者他根本不想谈判。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消息来源何处,但是就在第二次起义的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有确切的消息称,阿拉法特甚至到访过巴拉克的家。跟进一位跟进戴维营会谈的法国记者(查尔斯.恩德克)的观点,“那天晚上的会谈很乐观。”以色列辛贝特前负责人也说,“阿拉法特既没有准备也没有引发这次起义。”由前美国参议院米切尔领导的“米切尔委员会”也得出来同样的结论。

所以,阿拉法特虽然在随后的行动中试图利用第二次起义带来的影响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讨价还价的筹码,但是他可能真的没有发动本次起义的动机。

不过,阿拉法特的这种策略直接削弱了巴拉克原本就在压力下保留的达成和平协议的意愿,同时也伤害了巴拉克和以色列选民的之间的共同立场,间接为2001年沙龙的选举获胜铺平了道路。

2001年1月底,由于国内选举临近,巴拉克终止了巴以在埃及塔巴的谈判。此时的以色列国内舆论强烈反对同巴勒斯坦的谈判,巴拉克应该也知道自己的任期已经不足以再推动和谈了。

虽然巴勒斯坦人后来反复提出恢复谈判,但是巴拉克的继任者-沙龙强硬的反对《奥斯陆协议》和继续谈判,巴以之间又一次陷入相互敌对的僵局。虽然我们不能准确知道当时是否和平就已经摆在眼前,也不能判断这是否是巴以之间最后的和平机会,但是,在2023年,我们可以说巴以的和平之路几乎看不到一丝亮光。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还请关注作者,点赞、转发、点个在看!

延伸阅读: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土地到底是谁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