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孩子看见有人吃肉的羡慕眼光,而自已却没“肉票”了,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本文来自《现在我们已经不会用唯物主义和马列主义分析问题了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后山人
  • 当年是高投资,低消费

我们当年是要“低消费”嗎?不知您当父亲没有? 孩子看见有人吃肉的羡慕眼光而自已却没“肉票”了,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当年搞计划经济,就是学苏联、没搞好。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当年陈云同志是中央财委主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的行为准则,为此在后来坐“冷板凳”大家清楚1953年7、8、9三个月全国收购粮食98亿斤,销售124亿斤,这种购进少、销得多的趋势还在发展。这就引发一系列问题:1.不少地方出现混乱,粮販活动猖獗,供应不足;2.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市场面粉短缺;3.农民也屯粮待售,等漲价等等。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是市场物价的基础。粮价涨了,物价必然全面上漲。且不讲市场混乱,工资也必然随粮价提高,国家预算就要打破,就会引起全面混乱,人民政府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怎么解决这个关系全局的粮食问题?第一,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第二,城市实行定量配给;

第三,严格管制私商,国家统一营销,私商只许代销;第四,调整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粮食调剂与调拨关系。(请参看《陈云文稿选编》1982人民版189-203页)这就是粮食统购统销的由来,以后是棉花、食油等紧缺农产品,计划经济也由此开始。这就保证了全国人民都有飯吃,社会和经济就稳定了。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进口?当时,西方帝国主义为了扼杀新中国,经济封锁如铁桶一般,又到何处去购进满足如此庞大人口的粮食!

所以,陈云强调(一直到后来改革开放时代):不要轻易讲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粮、油是食品工业和肉鸡蛋奶的基础,棉花是纺织工业的基础,总之农业是轻工业的基础,而这些又是人民的衣食之源;为什么哪时有哪么多的“票”(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等等),就是由于消费物资短缺。这不是什么“高积累”所造成的。积累也得投资于农业如化肥、电力、水利等,但没有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发展,化肥、电力排灌也无法搞成。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比例不是一句活讲得清的,复杂得狠,还关系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计划经济有缺陷,它抑制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还造成过程繁杂、货不对路等浪费,特别是滋生平均主义,越到后来越明显。因此,陈云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就说:社会主义还是要有市场经济,全力配合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实事求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改革和调整各方面政策,一步一步稳定踏实地向前走;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综合,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列主义?说“现在不会用唯物主义和马列主义”,是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你这是要干什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