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应当怎样填那个《坑》?

今年春晚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沈腾马丽表演的小品《坑》。作品讽刺了躺平式干部,观众看着高兴、官方也表示了认可。然而,开心麻花毕竟是表演艺术者,尽管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他们并不熟悉行政运作的体制,因此小品最后只能通过沈腾被罢免职务——这样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束。

至于那个坑,还是那个坑,马局长既没有部署填坑的事宜,也没有交代该怎么办。整个故事的焦点,将坑填不上的原因归咎为沈腾这个主任的不作为、躺平,这当然符合群众对于社会治理工作的一般性理解逻辑——既然你当官,当然你要管。

不过,透过小品的表演台词,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社会治理工作,分析一下坑为什么填不上?以及,坑要怎么填上。当春节的一个玩笑,不要当真。

500

第一,坑为什么填不上?

小品一开始,艾伦就提醒沈腾有一个填坑的问题,但沈腾一再回避。作品为了把坑填不上的原因归咎为沈腾的躺平,不惜在小品开始通过沈腾一系列行为将他塑造成一个躺平式干部,如找不到汇报的事情,只能拿下属工作凑数。其实,这是表演者的一种夸张的表现,以为沈腾一再表现出自己躺平的模样,他就是一个躺平的干部。其实,我们要想想,为什么艾伦、常远、宋阳都能摆出几件工作来,沈腾却拿不出来呢?编剧的逻辑是,因为他躺平。其实,完全错误。作为单位领导,下属的工作本质上就是领导的工作,沈腾正确的做法不是找下属借几件工作,而是应当将下属所做的全部工作综合成为自己的领导工作,从自己领导工作的视角来阐述几位下属的工作。实际上,小品中几位下属的工作都亭充实,零零总总加起来超过10件,在真实的上级眼中,沈腾真算不上躺平式干部。

扯远了。回过头来说坑为什么填不上?艾伦一开始提填坑问题,就被沈腾打断。但是要注意,他不想理睬这个问题,并不是他想躺平。小品中有几处地方,透露了坑的情况。如沈腾对艾伦强调,坑的问题涉及七八家单位,极难协调,这个理由在面对马丽时也提到了;第二,沈腾接着对艾伦说,就算把坑填好了,上级也不会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属于劳而无功的工作;第三,在小品后面,沈腾让马丽再跳一次坑的时候,又透露出坑其实处在管辖的交接地带。在作品中,还有一个隐藏条件,沈腾告诉艾伦,坑是自然形成的,不要去管它。不要小看了这几个小品中细节,这些原因决定了坑为什么填不上,绝不是沈腾躺平的原因,就算小品最后,马局长也没有办法填上那个坑。

在社会治理中,最强调什么呢?就是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最怕什么呢?就是职责不明确,超出自己工作范围,需要做大量协调的工作。“坑”把这些问题都占全了。第一,坑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比如地面松动、雨水冲刷等不可抗力造成,这意味什么?意味坑的形成是找不到责任人。假如坑是施工等人为原因造成的,责任很明确,那么沈腾主任都不用出面,按照谁损坏、谁负责的原则,单位损坏由单位修复,个人损坏由个人赔偿,否则就可以对其提出法律途径。恰恰是坑是自然形成的,造成了无损坏责任主体,只能由政府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责任,来把坑填上。由此,填坑的任务就转移到了社会管理部门头上。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认为,沈腾作为一个领导有责任把坑填起来的原因。

第二,沈腾凭什么要把坑填起来?这是沈腾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内心中真实的想法。刚才提到,小品两次强调,填这个坑要协调七八家部门,也就是说有责任填这个坑的部门有七八家。小品中只是设定了沈腾作为一个主任,没有点明他的职务、职级、所在部门,从小品透露的几个细节来看,沈腾扮演的干部应该职级并不高,只能算是一个主管部门下面的基层干部。小品中说坑的一部分在开发区,从马局长和沈腾的反应来看,他们都感觉开发区是个上级单位,这说明沈腾这个主任充其量就是个科级,甚至可能都达不到。让他这个级别的干部去协调七八家部门,去填一个自然形成的坑,显然是为难他。作品编剧显然并不了解行政工作中部门职责划分和职级壁垒的存在。

第三,沈腾认为填坑是劳而无功的工作,有没有道理?从沈腾这个干部视角看确实如此。试想一下,沈腾费了老鼻子劲,协调了七八家单位,把这个坑填了,马局长就掉不到坑里去,谁知道这个坑曾经存在过?谁知道这个坑是由你沈腾填起来的?从沈腾这个基层干部视角看,有没有比填这个坑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如果有,在这样一个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却又没有实际业绩的工作上耗费,是不是对其他工作的耽误?另外,既然填坑涉及七八家单位,为什么就把填坑这个工作主动归结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呢?是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呢?当然小品中没有明确交代,但完全把坑填不上归结为沈腾的责任,是不是不公平?那七八家单位为什么不出头?坑的一边的开发区为什么不出头?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又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为什么要主动揽到自己头上?

第四,小品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丽询问沈腾坑怎么办时?沈腾放言,坑归七八个部门管,自己马上挨个给他们打电话,如果他们不解决,愿意自掏腰包把坑填上。请注意,这个细节很重要。在社会管理中,多部门协调难是一个方面,这个就是上面第三点说的,但是,更难的是,谁出钱?实际上,部门的钱固然都是财政的钱,但谁都不愿意用自己单位的钱,忙活别人的事情。七八个部门协调难,不能简单归结为官僚主义,实际上难就难在谁为填坑买单。沈腾协调不了七八个部门,关键就是他不知道如何让他们为填坑买单。让自己部门买单,又不甘心。所以,他才会冒出一句,自掏腰包把坑填上。试想一下,你自己单位的某项工作,要么要你求爷爷拜奶奶,人家还不理你,要么自讨腰包把活干了,你是什么选择?肯定是选择不干啊。

坑为什么填不上,总结一下:自然形成没有责任追究主体,无法让责任主体承担;沈腾职级低、部门级别小,难以牵头,多部门、跨区域协调困难;缺乏明确的资金方。

这些原因,是基层乃至很多重大工作进展困难的根本原因,如果只是把问题简单的归结为干部躺平、不作为,实在有失偏颇。

第二,沈腾应该怎么做?

有人要说,你分析了这么多,沈腾就没有责任?沈腾不作为难道还是对的?当然不是,小品中的沈腾主任其实太过于实诚,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最终的结局和小品中的结局不会有太大差别。小品中尽管脸谱化的要把沈腾塑造成躺平式干部,但当他面对马丽以群众身份来质问时,虽然也闪躲、逃避,但还是提出要下属送马丽去医院、给马丽付打车费,甚至还私下出主意让马丽去开发区讨要赔偿。这些方式,虽然是小品喜剧需要,但实际上,不可否认,在实际处理信访工作时,往往也是这么个套路。即:回避主要矛盾(填坑)、优先安抚群众直接需求(掉坑里受伤了,给予医疗救助)、群众不依不饶就出主意转移矛盾(别找我沈腾,找开发区,他们有钱)。如果马丽不是暗访的局长,真的是一个受伤群众,这几招真的也就奏效了。

扯远了,还是说沈腾怎么做。整个小品把坑填不上,归结为沈腾作为干部的不作为。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沈腾确实也难以作为,难道他就必须要顶着“躺平式”干部的帽子等着被免职吗?其实,实际工作中,如果干部做成沈腾这样,活该也是被免职。那沈腾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被免职的命运呢?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给沈腾出出主意,当个笑话。

第一,沈腾要让艾伦起草一个文件《关于成立填坑工作专班的通知》,自任组长,艾伦等人作为专班成员。首先要建立组织架构,形成顶层设计。

第二,要让常远起草一个《关于解决填坑问题的请示》,发往自己的单位上级部门,请求单位协助对七八家单位、开发区进行出面协调。如果七八家单位和自己单位是平级,也可以起草一个《关于协助解决填坑问题的函》,给那七八家单位。这叫公对公,程序合法。

第三,在第二年预算中,向上级部门申请设立《填坑专项资金》,解决填坑资金问题。这叫符合“三重一大”规范,资金使用合规。

另外,沈腾主任要亲自到坑边上看看,最好约上七八家单位中与自己级别相同的干部,一起到坑边上看看,如果可以再来个现场办公。在现场办公会上要提出,虽然把坑填上比较棘手,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如果群众掉到坑里,也会产生不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在填上坑之前,建议花点小钱,在坑边上拉个警戒线、设个标志牌。这样,如果有群众掉进坑里,就可以如沈腾在小品中说的那样“你掉进坑里,是你自己不小心。”

这一系列操作后,还是有群众掉进了坑里,请问沈腾会被马局长免职吗?显然不会,因为,该做的他都做了,设了专班、搞了协调、要了钱,已经做了他职责范围内所有能做的事情。

但是,坑填上了吗?并没有啊!!!

因为很简单的道理,沈腾的这一系列操作并没有真正解决填坑的实际症结:无责任主体、多部门协调、资金缺乏。

有人说,你不是给他出主意,让他做了很多吗?其实,这就是奥妙所在。第一,工作专班能做什么?只是告诉大家,你看我为这个事情加强了组织领导,但我谁也领导不了。第二,我也试图进行了协调,但是那些部门或庙大、或架子大,不理睬我,公对公我只能如此,总不能让我沈腾去为公家事情跑自己私人情面吧。第三,专项经费获批希望不大,上级部门会认为你填个坑这个事情是工作中的重点?显然不会。如果上级部门了解到填坑涉及七八个其他部门,更不可能批专项,凭什么那么多部门的事情,让我这个部门来出专项资金?只会嫌你沈腾多事,说不定还会有领导认为沈腾用单位的钱,出自己的风头。

所以,坑能填上吗?大概率是不可能的。但沈腾的职务是保住了,因为他不再是躺平干部了,再有群众掉坑里,也不是他沈腾的问题了。

第三,坑怎样才能被填上?

小品用脸谱化的方式,把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归结为干部的躺平不作为,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原因归结却趋之于肤浅。只能是满足老百姓对于一些问题没解决的原因想象。究其根本,还是人治思想作怪。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命题,就应该把社会治理的视角转换到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上。当群众身边出现一个问题时,不应该是首先去找某个干部,或者把某个问题解决寄托在干部的责任心上,而应当对问题的产生机制和解决机制做更多的研究,多问问这个问题解决的规定是什么?具体解决的流程是什么?如果没有规定,有没有前例可以参照?没有前例,如何按照特例来办?特例解决后,能不能进一步进入到程序设计环节,从此以后特例变成规定?在社会治理中,我们需要不断将难题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能力,才是真正的正轨。

干部的履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和治理体系下,不能强求干部超越自己的职权和个人权益,指望在一些难题面前,让干部“自掏腰包”“自寻门路”,否则免职了事。在小品中,沈腾固然是一个不作为的干部形象,但是作为上级领导的马局长为沈腾解决难题做了什么呢?并没有。她既没有主动为沈腾出面协调,也没有仔细询问坑填不了的原因,也没有去考虑填坑资金的来源,只是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大话,给沈腾贴上躺平式干部的标签免职了事。以致这个小品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坑直到最后也没有被填上,免掉了干部问题并没有解决。

现实中,应当深刻理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不作为、躺平的内在原因,是在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体系能够为干部履职提供多大的支持,而不能简单归结为干部个人品行问题。当然,共产党的干部应对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关心群众冷暖,但如果让这样的干部总是自掏腰包去为群众解决社会治理下的难题,我们很佩服这样的干部,讴歌这样的干部,但指望这种成为现代治理体系的常态是不现实的。我们歌颂一心为民的干部、兢兢业业的干部,鞭笞那些不作为的干部并没有错,但应当分清在社会治理问题面前,不能一味的把问题归结为干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