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称带娃坐高铁被歧视,全面推广儿童车厢现实吗?

据上观新闻报道,据某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发布的《2025暑运出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游出行需求激增,暑运民航国内航线亲子客群占比预计约为35%。然而火车上高频出现的“熊孩子”“厌童”等诸多“非儿童友好”舆情,让不少家长对长途出行望而却步。

据报道,不少带娃家长有被车厢乘客“歧视”的经历:“女儿三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叽里呱啦说话不停,整个车厢的人都麻了,有人叫我管一管娃。”“我的娃哭了一小时,后排一位男子直接吼我,让我抱孩子出去,我庆幸自己忍住了,没有跟他吵起来……”

这种因儿童嬉闹引起的摩擦,很有可能会上升到争吵,甚至肢体冲突,有的车厢冲突事件还会被社交网络曝光,引发更大的舆情。相当一部分群体认为,儿童在车厢吵闹喧哗是不文明行为,家长没有管好孩子,影响到了他人的权益,甚至还有人呼吁设置“禁童区”。

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家庭儿童部教研员高明艳表示,6岁以下幼童是一个有独特需求、独特感知和表达方式的群体。“客观上来说,年龄特质与长途列车的时间长、空间挤、晃动大等因素叠加,使得他们极易发生哭闹、吵叫、碰触周边座位等不可控情况,幼童家庭有苦难言,仅靠提醒难现实效。”

高明艳提到,在有的国家,幼童的嬉闹声被视为“自然的声音”。比如德国制定法律专门保护6岁以下儿童游戏、吵闹、喧哗的权利,将儿童的这些声音归入“自然声”类别,并明确规定,儿童游戏和吵闹声应该得到社会的容忍。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张华认为,不能让“熊孩子”成为一个简单粗暴的群体标签。一些不管孩子年龄大小就粗暴斥责他的嬉闹行为,以及一些无差别厌恶、排斥儿童的“厌童”现象,侵害了儿童的基本权利。

500

瑞士火车专列上的“儿童车厢”。图自上观新闻

上海市人大代表白雪提出建议,在高铁上设置和推广“儿童车厢”。据悉,瑞士、芬兰、日本都有不少“遛娃车厢”。去年春运期间,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列车也推出了“遛娃车厢”。

但有人对“儿童车厢”持保留态度,认为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峰期“一票难求”的现状,在当前运力条件下,推广儿童车厢可能存在资源分配的现实难题。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