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Phone Pro创历史最低价,苹果手机中国市场份额节节败退

500

进入5月份,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掀起新一轮降价潮,旗下iPhone 16 Pro系列机型最高降幅达2500元,创下近年来苹果新机降价幅度之最。此次降价不仅覆盖第三方电商平台,部分授权渠道也同步跟进,引发消费者抢购热潮。

多方消息,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原价7999元,在京东平台叠加国家补贴及平台优惠后,到手价仅需5499元,降幅达31%。该机型首次支持6000元以内价格段参与国补,成为苹果史上“最香”机型。而顶配版iPhone 16 Pro Max 256GB版本也从原价9999元降至8199元,暴跌1900元。

天猫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亦同步跟进,5月16日晚8点起,iPhone 16 Pro 128GB叠加国补及优惠后,到手价同样为5499元。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在补贴覆盖范围及物流效率上更具优势,其国补政策覆盖全国29个省市,且支持“小时达”服务,远超天猫的23省市及3天发货周期。

除电商平台外,苹果线下授权渠道也加入降价行列。北京多家授权店工作人员透露,iPhone 16 Pro 512GB版本已较官网价便宜1300元,且“近期可能还会再降”。部分门店甚至叠加元旦期间700元的降价,累计优惠达1300元。不过,苹果中国官网及线下直营店价格暂未调整,仅提供以旧换新补贴及24期免息分期活动。

苹果此次大幅降价,与其在中国市场的持续低迷直接相关。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9%,市场份额降至13.7%,位列第五,成为头部品牌中唯一负增长的厂商。Counterpoint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苹果在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的份额从75%逐年下滑至54%,被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加速蚕食。

分析人士指出,苹果在华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迭代滞后、生态优势瓦解及市场策略失效。华为、小米等品牌通过自研芯片、卫星通信、AI大模型等创新抢占高端市场,而iPhone仍依赖“挤牙膏式”升级,快充、影像等硬件配置亦被国产超越。叠加本土品牌“价格战”攻势,苹果品牌溢价能力被削弱,价格体系加速崩塌。

iPhone 16 Pro 128GB版成“真香”机型

5月以来,苹果iPhone 16 Pro 128GB国补版在京东平台掀起抢购狂潮,多次出现售罄现象。这款原价7999元的机型,通过叠加国家补贴及平台优惠,到手价仅需5499元,创下苹果Pro系列历史最低价,成为消费者热捧的“真香”机型。

5月11日起,京东平台对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进行大幅调价,原价7999元的机型直降至5999元,叠加国家补贴500元后,到手价低至5499元,降幅达31%。这一价格不仅首次将iPhone Pro系列拉入5000元价格区间,更在“618”大促前夕引发消费者抢购。

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5月13日,iPhone 16 Pro 128GB国补版在湖北、武汉等地区一度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尽管京东多次紧急补货,但库存仍迅速被抢空,部分消费者甚至需等待至5月21日后才能收货。与此同时,256GB及以上版本因价格超过6000元无法享受国补,仍保持现货销售,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抢购潮引发网友广泛讨论。部分消费者认为,5499元的价格让iPhone 16 Pro 128GB成为“性价比之王”,A18 Pro芯片、钛金属边框、三摄系统等配置足以媲美同价位安卓旗舰。然而,也有网友质疑128GB存储空间是否够用,尤其是对于游戏、摄影等重度用户而言,存储焦虑成为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有数码博主指出,尽管128GB版本价格诱人,但用户可通过iCloud云存储(200GB套餐每月21元)或直接购买更高容量版本解决存储问题。不过,苹果官方明确表示,未经授权的扩容操作将导致设备失去保修资格,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存储容量的纠结。

面对消费者的抢购热情,京东平台多次紧急补货,并推出12期免息服务,进一步降低购买门槛。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此次iPhone 16 Pro国补版抢购潮与国家补贴政策及“618”大促的叠加效应密切相关。国补政策不仅覆盖全国29个省市,还支持“小时达”服务,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与此同时,苹果授权渠道商也跟进降价,部分线下门店iPhone 16 Pro 512GB版本较官网价便宜1300元,但消费者仍更倾向于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国补版机型。分析人士指出,苹果此次降价旨在清理库存,为即将发布的新品让路,同时通过国补政策刺激销量,缓解在华市场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苹果若无法在折叠屏、AI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仅靠降价难以挽回颓势。此次iPhone 16 Pro国补版的抢购潮,更多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短期行为,而非品牌忠诚度的体现。苹果需在产品创新、本地化策略及价格策略上做出更全面的调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截至发稿时,京东平台已恢复iPhone 16 Pro 128GB国补版的供货,但消费者仍需密切关注库存动态。随着“618”大促的临近,苹果手机是否会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仍需关注。

苹果手机中国市场份额遭蚕食

2025年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进一步恶化,出货量同比下滑9%,市场份额跌至13.7%,位列第五,成为头部品牌中唯一负增长的厂商。这一数据标志着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衰退已进入第七个季度,其高端市场的统治地位正被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加速瓦解。

根据IDC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中,苹果的份额已从2022年的75%暴跌至54%,而华为、小米等品牌通过自研芯片、卫星通信、AI大模型等创新技术,迅速填补市场空白。华为Mate 70系列凭借鸿蒙NEXT系统和XMAGE影像技术,销量节节攀升;小米15 Ultra则以徕卡调校和百瓦快充为核心卖点,在核心配置上全面超越iPhone。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600美元以上价格段中,国产品牌份额已达46%,较2018年的28%实现大幅跃升。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偏好日益增强,尤其在性能、价格和本地化服务方面,国产品牌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为挽回颓势,苹果在中国市场频繁采取降价策略。2025年5月,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通过叠加国家补贴及平台优惠,价格直降至5499元,创下Pro系列历史最低价。然而,这一举措虽在短期内刺激了销量,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格局。

业内人士指出,苹果的降价策略更多是应对竞争压力的无奈之举。一方面,国产旗舰机型在5000-8000元价位段已形成稳固防线,苹果的价格下探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频繁降价进一步削弱了苹果的品牌溢价能力,导致消费者对其“保值神话”产生质疑。

苹果在技术创新上的滞后,成为其市场竞争力下滑的核心原因。尽管iPhone 16 Pro搭载了A18 Pro芯片和4800万像素主摄,但在快充、影像算法、折叠屏等关键领域,仍落后于国产品牌。例如,小米15 Ultra支持200W快充,而iPhone 16 Pro的充电速度仍被诟病;华为Mate 70系列则通过可变光圈和卫星通信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极致影像和应急通信的需求。

更为严峻的是,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尽管其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已在全球部分市场推出,但在中国市场仍未落地。与此同时,华为、小米等品牌已将AI大模型深度融入手机系统,实现了智能交互、影像优化等功能的突破。

苹果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使其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面临成本上升风险。尽管苹果大部分产品在中国大陆组装生产,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对其供应链稳定性构成威胁。此外,渠道商为冲销量频繁降价,进一步扰乱了苹果的价格体系,损害了品牌形象。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苹果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17.98%的市场份额登顶中国手机市场激活量榜首,而苹果则跌至第五。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预示着苹果若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其在华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萎缩。

苹果的衰退,既是其自身创新乏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手机产业崛起的缩影。在高端市场,国产品牌正以技术突破和用户体验为核心,逐步改写市场格局。对于苹果而言,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找回“创新者”的初心,将成为未来能否重返巅峰的关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