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下高”不再好使,真正的恐怖已经降临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应对敌方超视距攻击,最有效的应对防范就是“三九下高”,也就是转向自身三点或九点方向,同时迅速降低高度。
这个动作的意义在于,消耗敌方导弹的能量,并尽可能隐藏到地面杂波中。
对于AIM-120这一代的导弹来说,由于飞行速度为4马赫左右,且燃料会在最初的几十秒内燃烧殆尽,此后导弹的飞行就完全依靠惯性,因此对于被攻击的战斗机来说,拉着敌方导弹尽可能大幅度转弯,可以消耗其能量。
所谓“不可逃逸区”,很多人会误解为导弹凭借自己的机动性能可以让飞机无论如何机动都无法摆脱。不是的,“不可逃逸区”的概念是关于能量的,也就是敌方飞机在这个距离内进行180度转弯并以最大速度逃逸,也无法逃脱导弹攻击,和过载啊什么的无关,纯粹就是看你的导弹能量够不够。因为飞机的发动机是持续工作的,所以导弹的发动机停止工作后,如果剩余的能量不够,那么就会被飞机持续“产能”击败,使得“不可逃逸区”很小了。
而且,即使在理论的“不可逃逸区”内,飞机只要能有效消耗导弹的能量,依然可以有效摆脱导弹的追击。
AIM-120导弹的尾追目标射程仅有35公里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情况下简单的三九下高就能有效躲避攻击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还有个前提是导弹的导引头不脱锁,这对于AIM-120这一代的导弹来说也没那么简单,毕竟弹载雷达的性能肯定还是比较弱的,容易被干扰,欺骗,探测距离和视角相对也较差。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研制的PL-15、AIM-260这些新一代的导弹,当然AIM-260目前还把导引头装在飞机上进行测试呢,PL-15老早就服役了。
首先PL-15最大速度达到5马赫,且采用双脉冲发动机,使得尾追射程大幅度提高。加上PL-15还有能量管理能力,将能量尽可能保留到最后阶段用来增加应变能力,而不会如同老式的导弹一样,对飞机的每个动作都会按照控制率设计做出反应,这使得飞机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动作诱骗导弹更快的消耗能量。
从这次空战的情况来看,印军还是采取了三九下高,或者干脆掉头逃跑的动作的,说明并非我们最初设想的,雷达告警机都没响的那种理想情况——当然也不是所有飞机的告警机都响,具体情况我们目前也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其中有些飞机是在得到同伴的语音提示说有导弹正在飞来后,盲目进行三九下高动作——在面对传统的空空导弹时,这个动作也是有效的,在俄乌战场上,很多时候乌克兰飞机会毫无理由的盲目进行三九下高动作,以回避他们无法提前发现的远程导弹攻击,由于俄制R-37M远程导弹说破大天也没有双脉冲之类设计,所以还是会被消耗能量而丧失命中率。
因此巴方的导弹在飞越至少160公里距离后,仍能将已经完成三九下高,甚至掉头的敌机轻易击落。而且由于霹雳-15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和波束灵活性远远高于传统的机械扫描式雷达,使得印军几乎无法通过传统的电子干扰手段来摆脱。而低空、超低空飞行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使,无非是以前需要战斗机火控雷达才能具备滤除地面杂波的能力,但如今弹载雷达的后端也可以具备类似功能了,毕竟技术进步了嘛。加上这种导引头的探测距离更大,视角更大,也就更难依靠机动来躲到导弹导引头的死角内从而使它失去目标。此外,我们还得考虑到印度飞行员当时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是在遭到什么导弹攻击的,拥有红外\雷达复合制导技术的霹雳-17导弹的传闻可能也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掠过,所以我们看到一架“阵风”在被命中前的最后时刻,绝望的发射红外诱饵弹试图干扰来袭的霹雳-15,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慌不择路的最后尝试。
应该说我们的强敌毕竟是强敌,早在PL-15导弹最初开始出现的时候美国空军就提起了一百二十分的注意,并且反复警告这是一种跨代的巨大威胁,现在我们直观的看到确实如此。
毕竟PL-15的研制是参考美国人当年吹的AIM-120D的牛皮去的嘛。美国人在所谓AIM-120D的问题上浪费了比较久的时间,事实证明与其在老弹基础上修修改改,不如重新公开发新弹。
不过即使如此,目前美国那边雷神公司仍然在努力挽回对AIM-120的信心——因为AIM-260是洛克希德·马丁全新的设计,虽然尺寸和AIM-120大差不差,但总体上重新设计了,所以理论上有可能达到PL-15相似的性能。
雷神现在吹嘘AIM-120经过改进设计后,加上测试中的“小花招”,射程也可以达到200多公里,但是这事儿也就骗骗海外用户,美军自己还是明白怎么回事的。此外现在他们还吹说可以用新的挤压装药技术,在弹体挤入更多的燃料,使射程不比AIM-260差……
其实燃料数量也好,双脉冲也好,只是一方面,更重要AIM-120的导引头如果不换有源阵体制,应该是救不回来的了。但如果换了,那么对于雷神来说,投入的研制费用和生产线调整费用就不如开发新弹……所以最后就是,估计他们会继续用AIM-120的后续改进来忽悠,看看能不能忽悠住美军,对库存弹进行一个翻新,然后对外推销。另一方面来说,对于美军来说,未来的希望肯定是AIM-260,就是这研发进度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