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10年,顾建忠重掌上海银行,但要先“除三害”

成立至今近30年,上海银行用实力把一手好牌打烂。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银行总资产为3.27万亿元,被宁波银行反超,跌出城商行前三。

窘境当前,新帅就显得尤受关注。5月7日,上海银行召开业绩说明会,顾建忠第一次以上海银行“一把手”的身份公开亮相,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他表示自己对上海银行的情况还在了解过程中,“毕竟回来只有10多天”。

这话并不完全是谦虚。阔别10年后,增速放缓、扩张乏力,日渐平庸的上海银行,恐怕让这位老将倍感陌生。

1997年,顾建忠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毕业加入上海银行,一干就是17年。在他2015年跳槽前,上海银行坐拥1.45万亿总资产,底气十足,向北京银行的“一哥”之位发起挑战,是城商行龙头的有力竞争者。

十年之后沧海桑田,上海银行2024年营收和净利分别仅有4.79%和4.5%的增速,对一家城商行而言算不上快,更何况是曾经的头部城商行。

离开上海银行期间,顾建忠在上海农商行掌舵,后者在其带领下五年内净利润翻番。此番回归,顾建忠显然也身负力挽狂澜的重任。

但想真正施展手脚,他至少面临三重阻碍,要先“除三害”。

500

第一重阻碍,是决策通道是否顺畅,上层战略能否顺利被执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5年,上海银行上市前夕,时任上海银行党委成员、人力资源部一把手的顾建忠,却被调任上海国际集团担任副总裁。

彼时顾建忠37岁,是最年轻的班子成员,也是上海银行的元老。

“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上海银行前身)成立第二年起,顾建忠就已加入,并先后在公司金融部、港台业务部、授信审批中心等业务部门担任要职,一番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对公业务经验。

此后,其又在一系列组织架构改革中展现出优秀的个人能力:

总行层面,顾建忠将个金部拆分为零售业务部和私银部,业务条线更加细分,目标客群更为明晰;

分行层面,上海银行在上海地区新设市北、市中和市南三个区域总部以大力拓展业务;

此外,顾建忠还主导了员工薪酬与机制改革,完善了内部晋升体系等。

年轻有为,诸多战绩在身,顾建忠的前途一片光明,因而此时的一纸调令,引发市场无数猜想。

有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顾建忠是“目标和干劲都很足”的人,他离开上海银行,或与当时的管理层架构与业务导向有关。

对一家城商行而言,由于定位常常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且股东大多为本地国资背景,故董事长常常来自本地国企或国资直接任命。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均是如此。

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国资背景的董事长,往往能为银行带去大量城市发展的衍生业务机会,尤以基建项目最为典型。

但由于董事长们大多没有银行从业背景,在战略制定、发展导向层面常表现得“不专业”,这是城商行们常走“弯路”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上海银行是个异类。它的历任董事长履历,不但辉煌,而且专业:

曾任工行行长和董事长、掌舵宇宙行16年之久的姜建清,走马上任之前在上海银行干了两年行长;

被称为金融界黄埔军校的建行,更是为上海银行“定点输送”了诸多董事长,傅建华、宁黎明、范一飞以及刚刚卸任的金煜,都曾在建行担任高管。现任行长施红敏,同样出身建行体系。

在银行界,建行系董事长和行长“搭班子”不算少见。浦发空降的董事长张为忠和行长谢伟,就都是建行背景出身。

但历任董事长都是建行系,也容易让银行本身“变味儿”,就像往一杯白水里不停地滴柠檬汁,最终这杯白水,会无可避免地成为“柠檬汁分汁”。

当然,江湖上的纷争,比饮料和水的融合要激烈得多。

工作理念上的差异,不同派系间的“同床异梦”,甚至党同伐异,都会成为出走的动机。

具体细节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一窥真相的影子。

顾建忠本人对金融颇具独到思考。20年前,马云说蚂蚁、阿里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今后让银行这个恐龙消失。彼时的顾建忠,既不像民生银行时任董事长董文标那样咄咄逼人,也不像其他同行那样默不作声,他的态度,是马云说得“既对也不对”。

理由是,现在的银行和20年前的银行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0年前的银行和现在银行的基因的内涵和表现,至少2/3以上发生了变化。改进了之后,自然就创新迭代,凤凰涅槃。

而顾建忠不让上海银行“消失”的办法,是发力科创、绿色普惠、实体经济制造业。

这与前任董事长金煜的路线颇为不同。在金任期内,上海银行主要发力跨境金融业务,促成了一系列海外业务和机构的落地。

诚然,业务选择、路线制定本身并无对错,但人的选择总有取舍。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抵如此。

如今顾建忠回归上海银行舵手之位,至少说明上海国资对其寄予厚望,愿意给他的发展路线试验机会。只是多年建行系的浸染过后,作为“本地派”的顾建忠,还能顺利指挥上海银行吗?

显然是个考验。

500

第二重阻碍,是业务需要重回正道。

2016年之后,上海银行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当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都跑出双位数的资产年复合增速之际,只有个位数的上海银行无疑被甩在了后头。

500

原因是什么?

不少人会将目光投向2020年地产风险的集中爆发,认为正是这一事件打断了上海银行的上升趋势,成为其增长路上的负累。

诚然,踩雷宝能、恒大让上海银行颇为被动,但踩雷的不止上海银行一家,投身地产本质上是因势利导的选择,在做出选择的当下并无对错。对一家银行而言,更关键的是事后的调整能力。

上海银行调整得如何?

2024年末,上海银行地产不良率仅为0.98%,整体不良率为1.18%,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

当然,第三阶段尚有177.54亿贷款应该但未被认定为不良,而如果说不良认定存在能“注水”的空间,那么更有力的例证,是上海银行对公业务的利润率呈现阶梯式爬升。

2020年,受地产风险集中暴雷影响,对公整体利润率出现近几年的显著低谷,仅为41.14%,此后至2024年,利润率反倒一路走高,爬升至60%以上高位。

你可能会说2020年之后对公业务营收有所下降,变相导致了利润率升高。但也有可能是上海银行在地产风险爆发后,主动放慢了扩张速度,在化解不良的同时深耕对公客群,提升业务盈利能力。

500

数字反映的问题,至少说明上海银行对公业务的赚钱能力尚在。但与这条一路走高的利润率曲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路走低的净息差。2018年后,上海银行的净息差在长三角主要竞争对手中一路垫底。

500

净息差如此之低,与上海银行的资产投向有关。

在银行所有生息资产中,发放贷款和垫款的收益率通常是最高的,上海银行也不例外。

因而明智的做法是在这一领域加大资产投入。但在过去十年里,上海银行信贷与金融投资并重,前者长期稳定在39-42%之间,后者占比19-42%,相较十年前的14%显著提升。如今两者规模已相差不大。

这实际上降低了净息差的整体水平。

加之在银行扎堆的上海,上海银行揽储成本相对刚性,这意味着负债成本相对较高,且下行空间十分有限。

导致的结果,是在债市行情波动的背景下,过去十年里,上海银行业绩波动极其剧烈,从三成以上的增幅,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堪比过山车。

500

这其实颇让人费解。城商行常将金融投资当做规模扩张的快车道,南京银行甚至俨然将之当成了“主业”,但这大多是因为一把手大多并非银行背景,在经营上不甚专业所致。

出自建行的上海银行舵手,为何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走上一条虚妄的“快车道”?

500

第三重阻碍,是顾建忠急需为上海银行重建特色。

对一家中小银行而言,在不具备规模和专业优势的前提下,与国有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竞争的前提,是有自己的差异化特色,这在群雄割据的上海尤其重要。

上海银行曾经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浪费了。

时间回到1998年,成立不久的上海银行,遇到了两件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事。

一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至10‰以下。但大多数人的眼光,仍被彼时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0-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吸引。

二是刚成立两年的上海银行,成了上海唯二的两家养老金代发行之一。

结合起来看,你很难说清这究竟是决策者的毒辣眼光,还是巧合使然,但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从养老金代发开始,养老金融成为了上海银行零售金融的稳固基本盘:

2016年,上海银行登陆资本市场。2017年,上海银行养老金客户存款占比已接近全行储蓄存款的50%,上海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养老金都与之“捆绑”;

2019年,上海银行养老金客户157.69万户,数量位居上海地区第一,新获取客户数也创近五年新高;

2024年上半年,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仍占据上海地区市场份额首位。养老客户存款规模为3025.11亿元,占全行个人存款余额的52.6%。

而在过去数年里,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AUM)占据零售客户综合资产的比例也一直在45%以上,与存款比例基本持平。

500

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超过半数的存款占比,中收占营收的比重却不足10%,十分不寻常。

诚然,老年人在财富管理方面较为保守。但从2020年开始,上海银行储蓄存款收益率波动下降,这意味着仅仅存银行,显然无法满足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需求,买入其他财富管理产品,理应是大势所趋。

但数据上却呈现截然相反的结果,从2022年开始,上海银行的中收占比显著走低。

500

原因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上海银行和主要客群间的互信,并不充分。

早在2012年,中国经营报就曾报道称,上海银行与上海社保长达12年的合作断裂,上海银行名下全部养老金业务将转移至中国银行。尽管该消息此后被证伪,但在当时市场仍掀起轩然大波。

500

彼时,上海银行正在经历长达三年的高管动荡。行长换了又换,董事长之位也空缺长达半年之久,有分析人士猜测,上海社保此举,或为保证养老金存款的安全性。

要知道当退休老人占据一家银行半数以上的零售客群时,平衡经营压力和社会责任感,就成了必须小心翼翼面对的课题。但上海银行似乎并未从本次风波中吸取教训。

浙江日报旗下“银柿财经”曾报道过一个案例,2023年5月,84岁的王云“坐六站公交、倒两趟地铁、再乘一次公交”,几经辗转,只为将上海浦三路支行以及一名客户经理告上法庭。原因在于上海银行此前卖给他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实际上是由良卓资产管理的一只私募基金,暴雷之后,王云血本无归。

2017年,王云卖掉自己的房子,准备搬进郊区的养老公寓,但由于一时没找到住处,王云就将差不多200万的购房款存进了自己平日领养老金、打交道最多也最信任的上海银行,也因此买下了那款理财产品。

据投资人统计,有27名储户在浦三路支行购买了良卓资产旗下的私募基金,总计金额超3700万元。而90%以上的购买者都是退休老人,最年轻的一位也已经年过五十,“相信银行”是他们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话。

数次风波,损害的是上海银行在养老客群中的品牌声誉。一来二去之后,即便其具备养老金代发的先发优势,但深度老龄化带来的业务红利,上海银行还需拿出更多的诚意才能吃到。

对顾建忠来说,重回自己战斗17年的地方,是机会,也是挑战。

上海银行基本盘尚在,上海的资源禀赋亦足够培育一家头部城商行,顾建忠有足够广阔的天地施展手脚。

但在这之前,他的管理艺术、战略决心和领导技巧,要先受到考验。

参考:

上海银行:老将顾建忠的“回旋”,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