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中(A射B导)或(B射C导)估计是爽文,真实的就是A射A导
(A射B导)或(B射C导)估计是爽文,真实的就是A射A导。
1.有人说PL-15静默段用B导。那美欧俄点火完后都是静默段,那他们用B导模式,无声无息多爽,他们为什么不用,不要说他们不会,预警机都是他们搞出来的,是因为不现实。现在战场上都尽量避免远距离雷达导引,因为有反辐射导弹,你还用预警机去B导,肯定不值得。
2.用预警机来指挥导弹,就像师长来指挥小兵。
3.印巴空战缠斗了一个多小时,有B导或C导模式还要这么长时间。
4.战场电子环境复杂,有电战机,有电子吊舱,各种电子欺骗。你可能连对方飞机的位置都是假的,预警机怎么正确B导或C导。
5.跟预警机的双向链路问题。空空导弹这小身板你要去装个400公里的通讯装置 ,导弹静默段还没有动力,想想都不可能跟预警机有链路,肯定是跟发射导弹的飞机有链路。
以上几个条件,推理出B导或C导估计是爽文,正确的应该是A射A导。
小巴空战胜利,凭的飞行员的勇敢和技术。具体分析如下:
1.巴军对阵风战机熟悉,有过演练,有针对的战术。反观印军对歼10C和PL-15都不熟。
2.巴军开火的歼10C肯定带了电子吊舱。(5.7空战前有过对阵风的侦察实验,还有带了吊舱本机的坐标估计不准确了)
3.印军对地攻击的阵风战机估计没带电子吊舱,因为它是在机队后面(就像炮兵),前面有带电子吊舱的阵风开路护航。(根据巴军专打这些飞机,估计印军飞机开火后的飞机真实坐标会暴露,反正都要暴露印军估计没带,其实还是带了吊舱好些,至少巴军的飞机和导弹的雷达距离会变短)
4.电子吊舱估计不是每个飞机都有的配置吧。
下面是我的猜测:
其实真实战场上,印巴都有预警机,大量的地面雷达,常规来说双向透明的(变数有3个,隐身机,机队中有电子战机,单机带电子吊舱,都能使己方的坐标产生变化)。
当印军飞机对地开火,他这几架飞机正确的坐标就暴露了,巴军预警机传坐标给歼10C,战机就扑了过去,但印军这些飞机在编队后面,巴军飞机要前出,但巴军带了电子吊舱,印军的所有雷达探测距离都变短,实际上巴军飞机可能都进入了印军飞机编队的导弹射程范围(所以巴军飞行员很勇敢)。歼10C本机不开雷达,抓到了远程发射的时机(这里很讲究飞行员的技术)发射霹雳15(暴露了自己飞机的真实坐标),同时本机做了规避动作防止被敌机发现(又是技术活),而霹雳15带着火焰直扑目标的大致方向。
印军地面雷达和预警机探测到了歼10C的真实坐标,传给了印军编队,歼10C明明在印军流星导弹的射程范围,但歼10C的电子吊舱使印军飞机雷达探不到歼10C,发射不了流星导弹,印军只能都采用机动规避PL-15(歼10C没开雷达,印军只能整体规避)。
而巴军歼10C完成战术规避,马上去引导静默中的霹雳15,修正攻击路线(有时要重新发射导弹,而飞行员都是不肯后退掉头,掉头死的更快的,所以双方缠斗很久),有可能再发射一枚霹雳15,来延长己方导弹的总攻击时间和距离(所以会出现160公里的攻击距离),最终完美击落印军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