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开的这坏头,终于被强制叫停
去年4月,明星王大陆教唆他人殴打网约车司机,不过真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不会开特斯拉车门。
比起明星施暴,人们对于隐藏门把手反倒更感兴趣。
初见隐藏门把手,许多人觉得新奇酷炫,怎么看怎么顺眼。
时间长了,才发现华袍之下爬满了虱子,特别是当你遇上北方的冬天。
为了打开被冻着的车门,有人手持菜刀,暴力开解。
有人找来吹风机,在寒冬里磨炼耐心,慢慢吹开冰冻的门把手。
其实在很早以前,已经有不少车主针对隐藏门把手被冻住的问题,向特斯拉投诉。
特斯拉官方给出的解决方案更简单:用拳头砸。还贴心提醒,力度不宜太大,避免引发车门凹陷。
虽然吐槽不断,隐藏门把手却越来越流行。
一边基本覆盖中高端车型,另一边还在继续向下渗透。数据显示,2024年在15万-25万元价位段车型中,隐藏门把手的渗透率从2023年的18%提升至35%。
然而这股略显疯狂的风潮,现在被官方强势按下了暂停键。
特斯拉开的“坏头”,是时候开启反思和迎来中国式解法。
01
“每次打车,感觉自己像个土狗”
隐藏门把手发展至今,可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50年代,奔驰推出过一款300SL超级跑车,在设计时考虑到要在竞速比赛中通过降低风阻来提升车辆性能,于是率先研发出隐藏门把手的设计。
后来的兰博基尼Countach、迈凯伦F1等超跑,也使用了隐藏门把手。
这也导致了长久以来,隐藏门把手设计等同于高端大气上档次,唯有豪华汽车才配得上。
直到特斯拉的出现。
随着特斯拉日益大众化,隐藏门把手和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于它们为何集体拥抱隐藏门把手,不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紧跟“潮流”。鼻祖级别的特斯拉,最初许多设计和指标俱被视为行业标准和潮流风向,同行选择亦步亦趋不足为奇。
第二,让车更具科技感。有的隐藏门把手,车主靠近车辆并解锁车门后自动弹出,关闭车门后自动闭合,有别于燃油车的交互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降低风阻。隐藏门把手能让汽车表面更加平整,继而降低一定的风阻,达到提升续航的效果——虽然仅能提升5-10km。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总之各家车企纷纷拥抱起了隐藏门把手。
如果笼统区分,新能源车企们惯用的隐藏门把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需要按压才能打开车门的杠杆式把手——用户先按下把手的一端,待另一端翘起来后才能拉开把手、打开车门。
另一类则是通过电控(或按键感应)操作的平推式把手——车辆解锁后会自动弹出,用手平拉即可打开车门;而当车辆上锁后,把手会自动回收隐藏。
如果细致划分,隐藏门把手的花样之多,则能让老司机都不得不感叹自己仿佛被车企玩成了一个新兵蛋子,包括半隐藏式、外伸隐藏式、内缩隐藏式、手动按压隐藏式,甚至还有全隐藏无门把手式……
感应式隐藏门把手,需要通过手势感应开关门;
翻盖式,需要按压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翘起拉开;
全隐藏式按钮开关的脑洞更大,车门上没有门把手,按下车窗位置隐蔽按钮开门。
酷炫是酷炫,科技感也似乎有了,却苦了打不开甚至找不着车门的部分乘客们,以至于有人哀嚎:“每次打车,感觉自己像个土狗。”
02
难开,只是最小的问题
一位网约车司机谈及隐藏式门把手曾表示,跑一天网约车比如拉20个人,最少有12个人打不开车门,还得给他们开门。有时候教乘客,他们也打不开。
不仅进门不容易,从车内往外开也可能需要教。
按键式算是相对平易近人的设计,轻松解锁。
有的门把手设计在圆轴上,向后转的;
有的要将手指伸进去,向上抬起的。
但隐藏门把手的槽点绝不只是车门难开,这种事只需要口头教几句或者示范一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再无难度。
它的真正问题,往往只有在特定情况才会被人深刻意识到。
首先是成本高昂。
从成本角度看,隐藏门把手比传统机械把手高出数倍,国产中低端车型更换一个隐藏门把手的价格约在500至800元之间,而高端车型选装价格可达数千元。
懂车帝上也有不少用户提到,更换门把手总成费用在3000到5000元之间。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传统门把手最大的成本是开模,曲面模很贵。不过均摊下来,成本也就在百元级。但很多新能源品牌,成立时间不长,要的数量少,便很难跟供应商谈价,那么成本便会更高。”
反观隐藏门把手,较复杂的包含了电机、电容触摸开关、位置信号开关、线束一堆东西,还要做电源冗余。一旦发生故障,往往涉及整个模块更换,而非局部维修,维修成本飙升。
其次是安全隐患。
社交平台上,隐藏门把手导致的夹手事件层出不穷,一不小心甚至掀翻指甲盖。
当然比起以下情况,被夹手可以说是无伤大雅。
隐藏门把手更大的隐患在于,事故后由于撞击、变形等因素,门把手没有弹出或无法通过按压拉出,再加上有的外部人员不熟悉门把手的操作,很可能大幅增加施救难度。
2019年,美国发生一起因隐藏门把手导致救援困难的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特斯拉也因此被诉至法庭,成为全球首例因隐藏门把手导致车内人员死亡的案例。
2022年,林志颖遭遇车祸时,热心路人几番尝试打开主驾车门都失败了。后来似乎是副驾乘客打开了车门,路人才得以将他们从副驾拖了出来。
此后由于隐藏门把手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故,仍时不时发生,令不少消费者更加提高警惕。《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用车焦虑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隐藏门把手配置隐患的焦虑高居首位。
以至于有人调侃,非要说隐藏门把手有什么优势,那就是:再也不怕被塞小广告了。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官方对隐藏门把手做出了明确要求,在许多方面定下官方标准,确保易用、安全。
勇于吃螃蟹的老车主,无形中为往后的新车主谋到了福利。
03
车企的“无聊创新”,该刹车了
类似隐藏门把手的创新,在新能源汽车上屡见不鲜。
一方面为了和燃油车更好地区分,还能给人留下传统燃油车是“落后时代的产物”的印象,借此捧高自身。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各家车企也需不断创新,才更有机会杀出重围。
如今的汽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家”。
车载冰箱、车载电视、按摩椅等配置随处可见。过去,这些功能配置在奔驰S级、宝马7系等豪车上才能看到,如今却能在三十万元甚至二十万元价位的车型上配备。
但如同隐藏门把手一样,车企激战带来的不全是有益于提升体验的创新。
有的创新,不一定体现在功能上,而是名字上。比如针对座椅,车企开发出了五花八门的命名,荣威RX9二排的国王座椅、智己LS7的零重力浮感座椅、深蓝S7的前排双零重力按摩座椅等……看似是最新高科技配置,实则可能早已有之,只是以前没有重点宣传。
有的创新则是有些过犹不及。比如内饰大屏化、取消实体按键、把方向盘做成各式形状,就算没有什么隐患,不少人也着实要习惯好一阵子。
有的创新需要有对应的能力落实到位,否则很可能变成好心办坏事。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全景天幕。
和传统天窗相比,全景天幕不仅颇具高级感和设计感,还有很多实用功能。天气昏暗的时候打开,使得车内更加宽敞明亮;开车抽烟的车主,打开天窗可以更快获得新鲜空气;夜晚的星空下,把座椅放倒躺下看星星,是种极致浪漫。
然而一到夏天,吐槽全景天幕的帖子全网满天飞。
有车主做了测试,就算把车内温度设置为22度,但车外温度40度时,车内温度已高达69度。
为了不被太阳烤化,购买了全景天窗车型的车主开始各显神通。
车内打伞、车内戴帽等各种迷惑行为轮番上演。
有人用报纸、蛇皮袋等自制车棚。
更夸张的直接弄了个凉席铺到车顶上。
全景天幕好虽好,但如果没能力上狠料、做好工艺,转而就成了酷刑。
因此,该刹车的不仅是那些反人性、五花八门的隐藏门把手,还有打着提升体验旗号、实则坑惨消费者的半吊子创新。
新东西好不好,终究还得消费者说了算。
作者 | 观海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云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