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意味着什么?

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我看到很多人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大概解释一下。

所谓降准,是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假设你开了一家银行,你需要把银行里的一部分钱,交给央行,这个叫准备金。你也可以把这部分上交的钱,理解为保证金。主要是为了让你有一部分钱,应对可能发生的挤兑。

这个制度,是银行业发展史上,通过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时候,商业银行不需要交准备金。结果,有的银行被储户一挤兑,便垮了。银行垮了之后,其他没挤兑的储户拿不到钱,一辈子的积蓄就这样没了,后续还会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

所以后来搞了一套准备金制度,要求每家银行都必须上交一定比例的资金,给到央行,以备不时之需,有点像是保证金。

讲到这儿插一句哈。

央行不是商业银行,而更偏向于行政管理机构,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虽然名称中带有“银行”字样,但央行不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上交钱数的多少,会影响市场中的货币数量。

准备金上交的越多,则银行手里的钱越少,能够投放到市场中的货币数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这一次,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手里的钱变多,能够投放到市场中的货币数量,也变多。

但银行往市场里投放货币的话,不是直接白给,而是通过借贷等形式往外投放。

天底下没有白给钱的哈。

银行一般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把多余的钱,借给企业。

主要是借给企业。

最近为了促销,信用好的个人,也可以拿到无抵押消费贷。

在这个环节上,便涉及到利率问题。

因为企业或者个人,在去跟银行借钱的时候,肯定要看利率。如果利率高,则意味着借钱的成本高,借贷意愿会降低。如果利率低,则意味着借钱的成本低,借贷意愿会增高。

所以,央行直接把借贷利率也往下调了。

这叫降息。

央行一方面是降准,让商业银行手中有更多的货币,可以投放到市场中,另一方面是降息,让企业或个人可以用更低的利率,有意愿去借这些钱。

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主要是为了扩大内部资金流动,让内部的投资、需求等,旺盛起来。

中国原来的经济引擎之一,是外贸。但现在,美国不跟中国玩了(严格来讲,跟全世界都不玩了),导致引擎出现部分缺失。就好比一架在天上飞的飞机,原先有6个发动机,现在熄火1个,所以必须立即马上把这个熄火的引擎,补上。

经济发展的本质,投射到货币环节上,便是货币要流动起来。

如果货币趴在某个地方,不动,则谁都挣不到钱,最后都会饿肚子。

通过降准、降息这两个措施,便是促使一部分资金,迅速流动起来。

但在这个环节上,还有一个问题。

假设一个企业,从银行贷款1000万,开工干活。正热火朝天时,突然来了一个异地公安,找了一个茬,说你犯罪了,直接把企业资金全部或部分冻结,把企业员工全部或部分抓起来,关在看守所要求认罪认罚,不认就不放。

如果这种事得不到遏制,则哪怕你把利率降到零或者负,你的钱也未必能借出去。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谁借钱开工干活,谁是傻瓜。

躺平才是最安全的。

如果异地趋利性执法,得不到严厉遏制的话,或者对异地趋利性执法下的冤案,不进行平反,对违规执法人员不进行严厉处罚的话,哪怕降准、降息再多,我觉得这些钱也未必能够非常快速的被借出去。

如果钱借不出去,则降准降息的效果,将会被打折扣。

而如果降准降息效果被打折扣的话,缺失的引擎没能及时补上,则飞机发生颠簸,是早晚的事。

就看最后颠多大。

对于乘客来讲,如果你无权无势,普通老百姓一个,现在最好是扶稳坐好,系好安全带,并祈祷飞机不要掉下去。

对于机长来说,为了不让飞机掉下去,除了降准降息之外,也需要严厉处罚异地趋利性违规执法行为,以及相应人员,让飞机内有野心、有实力的人,放心的动起来,把缺失的引擎补上,而不是把这些人搞到躺平,或者让他们在万般无奈之下,背个降落伞跳走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就有缺点。没有企业是绝对没有任何瑕疵的,企业做的越大,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刑法是最后的工具,除非是传统典型犯罪,对于其他的企业经营行为,以及一些商业创新行为,刑法要有谦抑性。

最后说一句,希望中国这艘大飞机,能够平稳飞行,度过难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