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节关心观众视角
“《爱的暂停键》《白天是阿波罗,晚上是雅典娜》《从电影启航的BAUS剧场》都看了,感觉非常不错。”大三数学系的马小园,通过参加观影团的方式,率先看了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爱的暂停键》。
展映票太难抢,报名观影团就成了另一种机会。今年,马小园幸运地通过了五场入围影片观影团活动,跟随不同的观影团走进影院,与一群影迷共享来自世界各地的入围作品。
过去,电影节主竞赛片的传播路径大多聚焦于专业场域:评委会的奖项评定、媒体场刊的评论解读。然而,2023年,北影节第一次将展映触角延伸到观影团,将入围影片通过“观影团招募+映后交流”的方式带入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
电影节为什么要做观影团场?
当一个电影节不仅依靠评委会的价值判断,还通过媒体场刊提供具有独立性、专业性的解读,以及组织入围影片观影团场,触及更多大众影迷、普通观众时,它所体现的,是更为多元、开放的精神气质,以及推动文化交流的担当。
北影节,正在践行这样的尝试。
毒眸去年曾参与过北影节场刊观影,今年则带着对电影节与场刊、观影团之间微妙关系的好奇,参与了所有天坛奖入围影片的观影团场活动,试图观察普通观众对于电影节主竞赛影片的感受。从观众报名、现场签到,到映后交流,每一个环节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北影节正以一种更贴近观众的姿态展开。
当电影节遇上观影团
今年,有7家观影团参与了天坛奖12部入围外片观影团展映活动,包括毒舌观影团、知乎观影团、红红火火观影团、豆瓣观影团、影秀观影团、院长观影团、时光观影团。每家观影团根据自身调性,组织了一到两部影片的放映。
北影节组委会会结合观影团的风格特点与合作意向进行影片和场次安排,并负责主创联络和场地协调,具体执行则交由观影团完成。
毒舌观影团被分配到了影片《牧羊人》,这也是观影团排片表中的首场放映影片。在此之前,毒舌观影团做的活动通常以院线片、商业片为主,但也想尝试链接到更偏艺术片、文艺片的受众,于是在收到组委会邀请后,便很快决定试一次。
不过,由于之前没有组织过电影节展入围片的观影活动,毒舌观影团也担心固有社群粉丝对这类相对小众的影片兴趣不大,另一方面也担心新招募的影迷可能不了解观影团活动流程,影响整体活动效果。
尤其排片时间定在了工作日下午一点,更增加了招募难度的预期。按常规经验来说,普通观众可能更倾向于自己买票看展映,这样相对更自由,还有机会选择周末场,而不会选择在工作日参加观影团活动。但没想到,短短两天,报名人数就过百了。
红红火火观影团起初也有着相似的顾虑。他们组织了两场观影活动,《音讯》的观影时间更是早上十点,九点多就要开始签到。“最初确实担心这么早观众起不来,但结果非常惊喜,当天那个厅基本坐满了,氛围非常好,观众都很专业,也都认真地在看电影。”负责人小凛分享称,另一场《白天是阿波罗,晚上是雅典娜》的放映也是影厅爆满,甚至有观众问“能不能坐在楼梯上”。
同样带着一丝担心开始、却以惊喜收场的,还有院长观影团。作为今年场刊媒体之一吐槽电影院创办的观影团,院长观影团组织了《爱的暂停键》展映活动。排片同样是早上十点。
负责人院长最开始担心的是观众参与度和映后互动,但这些担心在招募人数超过预期后都不存在了。活动那天不仅观众到场积极,映后分享与提问质量也远超预期。女主角赫尔加·古莲也热情与观众交流,包括如何理解这一角色、如何表演角色的情绪等问题。
虽然组织入围影片观影团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最终的结果证明了,观众对优质、稀缺内容的热情始终存在。实际上,电影节展与观影团的合作不仅是传统购票模式的补充,也是电影节展向观众的一次主动靠近。
让影片抵达更多人
对观影团而言,一场观影活动,不止是招募和组织,更是一次对观众的主动筛选与培养,让影片与观众更好地找到彼此。
小凛告诉毒眸,团队会根据影片属性在报名表里设置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以筛选更符合影片气质的影迷。比如二次元作品,会偏向二次元爱好者;亲子向影片,则更倾向于亲子家庭;而天坛奖的艺术片,则倾向于招募更偏迷影向的观众。“希望观众是带着准备和兴趣来的,尽量避免出现观众看完电影后感到迷惑或者不理解的情况。”她说。
观影团组织电影节展入围作品的展映,则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在大银幕观看非主流院线电影的机会。“北影节的场次都是非常热的,抢票也不一定能抢到,如果能组织一场放映,让非常关注某部电影的影迷有另一个机会来到电影院是非常珍贵的”,红红火火观影团另一位负责人叮叮谈到,这些影片有不少后续可能不会登陆国内流媒体平台或院线,而观影团的组织恰好满足了影迷接触稀有展映作品的需求。
除了连接影迷与影片,观影团活动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连接影迷与主创。映后交流让主创能够直接听到观众的反馈,也为观众打开了走进影片背后的通道。“有些主创本来担心作品中某些表达观众未必能理解,但通过映后交流发现,自己的想法被准确地接收到了,这对主创团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叮叮说。
在《白天是阿波罗,晚上是雅典娜》的映后交流中,观众的积极反馈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有影迷因对片名及希腊神话的好奇前来观影,并向导演提问片名背后的含义。导演解释,片名与影片故事发生地相关,那里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重要遗址区域,保留着阿波罗和雅典娜的神庙。片名有象征着白天与黑夜、生与死、男性与女性等二元对立与统一的寓意。
面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缺失的疑问,导演在映后交流中回应,她并非厌男或制造性别对立,而是希望让女性的身影与力量被看见。她指出,电影中男性角色往往较多,许多优秀女性角色被淹没。通过设定更多女性角色,她希望让那些伟大、闪光的女性形象被观众看到。
对于影迷而言,这样的映后交流,是一次通向电影背后的旅程;对于主创而言,则是一次表达被准确接收的珍贵瞬间。
而更隐秘、更深远的变化是,观影团也正在为电影文化的传递,培养出新一代的受众。
“我们需要纯迷影向的人群,也需要刚刚开始了解电影的新观众。”叮叮说,“有新观众加入,电影文化才能延续。观影团就是很好的窗口,既能带动资深影迷,也吸引新的观众。”
在她们看来,观影团承担着电影节与不同观众群体之间的桥梁角色,只有拓宽受众边界,打破行业壁垒,才能真正助力电影节“出圈”,探索更开放、多元的传播路径。
“可以把那些原本对电影节了解不多,或者参与没有那么紧密的观众拉进来。对于天坛奖入围影片而言,观影团展映是一个与观众直接对话、真正发挥电影魅力的时刻。”院长也认为观影团是电影节的重要补充力量。
电影节的新可能
在所有盛大的国际电影节中,场刊评分向来是影迷关注的焦点。它既是专业视角的多维补充,也是艺术评价与市场走向的风向标。
首设于2021年的北影节场刊,通过汇聚电影人、专业媒体、影评人的评分与视角,或许并非意在提供某种奖项的预测,更重要的是为影片提供更多元的视角解读,以及与市场接轨的通道。去年毒眸受邀作为场刊媒体,秉持着真实的态度对每部作品给出独立的评分与短评,也能感受到北影节对每位场刊媒体立场的尊重。
过去几年,《消失的她》《走走停停》等影片,正是借助北影节场刊积累了早期口碑,也顺利走向院线市场。今年国产犯罪电影《大风杀》获场刊最高分,也有助于为它在五一档上映提前预热。
而以观影团的形式展映,则是北影节在场刊之外,另一种走向大众的努力。通过真实的观影体验与主创交流,这些入围作品能够直接触达不同层次、不同经验背景的观众,也能够在影迷社群、社交媒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结合近几年天坛奖入围影片的变化,叮叮看到了更多外片的加入,而且不局限于好莱坞体系,“我们能够看到各国多元的文化,看到来自土耳其、西班牙、阿根廷的作品,感受不同文化的美,这正是北影节slogen里‘美美与共’的直接体现。”观影团有机会展映这些作品也能够拓宽大众的国际视野。
与近年女性主义电影发展趋势相契合,院长观察到今年的入围影片里女性视角的作品有所增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影片关注人物的心理状态,切口变得更小、更细腻。这些变化让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多样,背后体现出选片策略的变化,也折射出北影节在国际化、多元化方面的努力。
北影节的场刊与观影团展映,不仅让影片抵达更多人,也让更多人理解、思考、讨论电影所映照的广阔世界,这也是电影节展所应实现的最大意义。
当观众的构成变得更多元,电影节的表达才会更有力。下一届北影节,或许还会有更多不同场刊媒体与观影团的加入。这种“意犹未尽”,恰恰是北影节所留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