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新片,口碑最佳???
只有对质量很自信的电影才敢开点映。
——也有例外。
那就是在粉丝的无条件吹捧下,自以为质量很高的片。
比如今天要聊的这一部。
看片前,就听到不少人说这片有多好哭,是这个档期的口碑最佳之类。
于是这个假期的第一场,我选了它。
结果呢?
我还没看同档期的其他几部片,但如果说这是这个档期最好的片的话,那么我建议你清明假期还是该玩玩,该吃吃吧,最好远离电影院。
因为这部《不说话的爱》,根本不及格。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其实很容易看的出来,《不说话的爱》目的有且只有一个——
煽情。
为此,影片可谓是下了不少功夫,也处理得很有技巧。
比如说,色彩反差——
影片的主体故事是从一个糖果般的泡泡氛围中开始的,小女孩和聋人父亲住在一个麻将馆里,这里所住的都是聋人,气氛欢乐无比,空气中都流露着爱。
然后离开多年的母亲回来了,要带走小女孩,色彩便忽然变了。
父亲为了和母亲打官司,于是去一个欺诈车保的团伙做车手,影片始终保持着冷色调,意指这是一个冰冷的世界,而父亲时刻有着生命危险。
这样的反差,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暗示。
或者说,语言反差——
片名《不说话的爱》是有双关的成分在里面的,一方面指的是父亲这个聋人,说不出话,但他始终爱着自己的女儿。
另一方面也是说的女儿这个听人。
在得知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赚钱时,女儿忽然不说话了。
为什么?
因为年幼的她无法用成人的思维逻辑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只有把自己封存起来,离开父亲,以便让他不用再出生入死。
于是电影里最煽情的一幕是女儿出国时,忽然看见前来的父亲。
她便忍不住说出话来。
老实说,如果你光看这些描述,也许会觉得这样煽情的手段没什么问题,也大致能体会到这里面的情感流动。
但实际的呈现中,问题却正是出现在这里。
它似乎在精密地计算着哭点。
这样的工于心计,也导致了影片出现大量的疏漏。
毕竟我们不是一个机器。
我们也会思考。
当我们听到明确的指令,指示我们哭的时候,也会难免狐疑,这样真的合理吗,是不是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交代清楚?
就拿女儿不说话这点来说。
没错,这是哭点。
但为了设计这个哭点,影片把女儿设计成只和父亲要好的一个形象,说她小时候就不爱说话,只和父亲打手语,这导致同为听人的母亲很孤独,于是离开了家。
可问题是,作为观众,我们看到影片的最初,是女儿哪怕和父亲打手语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说话啊,那么这种从不说话到说话的过程是怎么转变的?
似乎只能解释为,女儿从小就讨厌母亲,所以故意不说话?
这样的硬设定会让人一直心存疑惑。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在整部电影里,作为聋人,他们和这个世界的沟通未免太顺利了吧?
要知道这个群体的缺陷在于交流。
但影片所设置的场景里,要么是一群聋人待在一起,要么是有手语翻译在场,唯一的一场显示聋人交流问题的戏还是父亲做服务生误入洗澡的女生房间,这种过于戏剧化的处理,是不是同时也掩盖了聋人日常交流问题的真实感?
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怀疑导演的不自信,似乎总想制造些惊险来,才能让观众不瞌睡。
所以于我而言。
虽然影片找了不少的聋人演员助阵,试图打造出一种真实感出来,但其自身的剧本与叙事,其实是美化与悬浮的。
它的类型片技巧过多。
导致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总觉得这是80年代的港片风格,而且还是默默无闻的那种。
一个对比似乎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差距来。
《富都青年》。
虽然说,吴慷仁的这部片也很狗血,剧本也不太行,但至少它试图在讲述一个真实的世界。
它表现美好时,虽然也是暖色调,但没有那么甜腻。
而是让哥俩习以为常的敲鸡蛋——
它表现哥哥为弟弟付出时,没有那么多的哭天抢地,情绪波动。
只是默默地撇清关系——
你不是我的兄弟
也正是如此,到了最后,吴慷仁饰演的角色那一通输出,才会真情实感地打动所有人。
“听”他喉咙里发出的模糊声音——
你知道我活得很辛苦吗
是的,虽然这里的情绪,吴慷仁的表演功不可没。
但至少在立意上,它也试图让我们反思——
这些聋人的处境何以至此。
是系统性的无视?是听人们的漠视?还是说,这是底层人所遇到的必然状况,只不过因为这些聋人们身处的环境更隐秘,他们遇到的困境才更为严重?
这些思考本身,才是一部电影能带给我们的价值。
而不是看着电影里的角色哭成一片。
转眼间,却连一个最基本的盲道上,都堆满了杂物。
说白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自己参加了一个剧本的围读会,看着故事的进展,然后便知道哪里是哭点,哪里是笑点,故事本身却没有带来什么真实情感。
我哭不出来。
甚至还会觉得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有,透露着一股计算的野心,但最终却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四不像。
或许,我只能称之为一部不成功的公益宣传片吧。
虽然有其价值。
但作为电影来说,它离及格,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