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了建立自己的军队,将推出“欧元基金”?
在3月6日布鲁塞尔的欧盟特别峰会上,成员国就“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达成共识,并计划筹措8000亿欧元以提升军力,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全球安全环境变化的一种回应。然而,关于是否应通过共同举债的方式来筹集这笔巨额资金,欧盟内部存在显著分歧。这一问题不仅涉及财政政策,更触及欧盟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平衡。
首先,共同举债的提议有其合理性。通过“欧元基金”等方式共同举债,可以降低大多数成员国的借贷成本,因为富裕国家的良好信用评级将为整个债务提供支持。这种机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7500亿欧元提振资金中已有先例,显示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此外,共同举债也有助于加强欧盟内部的团结,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展现出一种集体防御的姿态。
然而,共同举债也面临诸多挑战。北部成员国如德国、荷兰等长期以来对南部成员国如意大利、希腊等的财政纪律持批评态度,担心共同举债会导致财政负担不均,甚至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这种南北分歧在欧元区债务危机期间已经暴露无遗,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再次引发内部矛盾。此外,共同举债还需要各成员国在国防政策上达成高度一致,而目前欧盟的共同防御政策尚未完全成型,这增加了共同举债的复杂性。
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共同举债可能会对欧元区的信用评级产生影响。虽然德国的信用评级较高,可以为整个债务提供支持,但如果其他成员国的财政状况不佳,可能会拖累整个欧元区的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借贷成本。此外,各国之间的风险溢价差异也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内部的决策机制也可能成为共同举债的障碍。匈牙利等国在欧盟峰会上的表现表明,一票否决机制可能会阻碍重要决策的通过。因此,若要在国防开支上实现共同举债,可能需要改革现有的决策机制,以确保欧盟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欧盟是否应通过共同举债来加强军备,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虽然共同举债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制度障碍也不容忽视。欧盟需要在加强国防与维护内部团结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确保财政纪律和金融稳定。未来,欧盟如何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将直接影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