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集体“用户焦虑”,豆包能否不靠字节赢一次?

导语:字节背后,是以亿计的用户、众多爆款应用以及广泛的合作资源,有“家底”不断试错,还烧得起钱。

国内各家大模型,如今彻底陷入了“用户焦虑”。

同质化竞争下,买量之疯狂,与当年手机、家电、美妆、咖啡等消费赛道,昔日激战差别无二。

据AppGrowing统计,6月第一周(6月3日-6月9日)豆包、Kimi、智谱清言和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投放素材量大幅上升。

500

其中,豆包素材量达到26521个,环比增长38.61%;Kimi为14451个,环比激增160.71%;智谱清言有1866个,环比飙升2456.16%。

线上,B站、社交平台和播客,目标用户最为集中。以学习社区著称的B站,其AI广告投放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4倍。

线下,写字楼、地铁、机场等白领人群密集区域,也成为必争之地。

甚至有大模型为了博出圈,走野路子。

比如360AI(601360.SH)在新品发布会上,要求AI重绘图片中的女性穿着,用“擦边”博眼球。其后,360AI又卷入了“盗图”纠纷。

500

500

目前,参数规模超过10亿的大模型超过了100个。

如此焦虑迫切,是为了在培育大模型应用市场的黄金期,快速占领用户心智,提升使用粘性。

毕竟,一旦用户习惯了某个应用,后续想要改变,迁移成本将大大增加。

01 实用主义者,先砸钱后说话

入场上述100家大模型流量之争, “人民币玩家”字节跳动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根据七麦排名,字节推出的基于豆包大模型开发的豆包APP,仅用6天时间,就从5月5日的免费榜第112名飙升至前10名,并在6月11日冲到总榜免费榜第1位。

这一切,归功于字节的大手笔投放。

据AppGrowing统计,2024年4月-5月,豆包投放金额预计为1500万元-1750万元。

500

6月上旬,豆包再次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广告投放活动,投放金额高达1.24亿元。

500

后一次广告推广,主要通过字节跳动旗下的穿山甲联盟进行。

该平台拥有广泛的移动应用用户基础。其广告投放效果,显著超越抖音短视频、番茄小说等其他渠道投放。

根据 SuperCLUE 发布的《中文大模型基准测评2024年 4月报告》,豆包大模型拥有部分性能优势,但在综合性能上,与 GPT-4-Turbo、国内一流大模型仍有差距。

比如在计算方面,豆包大模型以67.8的高分超越GPT-3.5-Turbo,接近国内顶尖水平。但在长文本处理上,豆包大模型逊于GPT-4-Turbo、Kimi和通义千问等。

因此,豆包也被SuperCLUE列入了“实用主义者”大模型象限。

500

“实用主义”这个评价,很符合字节眼下对于大模型的态度——主动开卷,成为“卷王”,再求生存。

不过,焦虑心态下,动作容易变形。

5月,豆包被爆出将AI自问自答的内容生成静态网页,利用搜索引擎提高排名曝光,从而吸引流量。

比如,当有人问AI搜索软件Perplexity一个无厘头的问题:“林黛玉的性格和鲁智深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时,答案其中一个信息源,竟然是豆包和用户的聊天记录。

500

这在AI领域是大忌。

AI产出内容的速度远超人类。如果照这种方式持续下去,将会导致AI使用的信息源都是AI自己生成的,然后AI再自我学习,从而陷入死循环。

该事件被业界广泛关注后,豆包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有所降低。

吃相当然不佳,但用心不难理解。

毕竟,快速获取流量、尽快产品落地才是国内大模型生存的唯一希望。

02 冲击B端,先砍自己一刀

除了在C端抢占C位,字节当然也不肯放过B端。

但B端之路并不好走。

据内部人士透露,国内不少B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军工、公用事业等,并不愿意让自己的数据上云。

而其他中小公司的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刚开始,再在大模型上花费大量费用,属实难以负担。

为了打入B端市场,字节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一条路——“价格屠夫”。

字节认为,低成本,是推动大模型快进到“价值创造阶段”的一个关键因素。

5月15日,字节开启大模型竞争新模式。其通用模型 pro-32k 版,推理输入价格为0.0008元/千Token,低于行业均价99.3%。

按照字节旗下火山引擎总裁谭待的说法,字节是通过优化模型结构、将单机推理改为分布式推理、混合调度云计算算力等方式,实现了成本降低。

500

不过,“先砍自己一刀”试图弯道超车,也是广结善缘之举。

某大模型公司人士提到,在多个企业客户的招投标环节中,只有百度(BIDU.O)的"文心一言"和阿里(BABA.N)的"通义千问"因服务经验丰富能进入最终轮,其他公司则因经验不足而中标率较低。

越多应用案例,模型推理效果越佳,单位成本也更低。此时,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方能吸引新客户。

但仅靠让价,优势并不长久。

一旦价格战的潘多拉魔盒打开,就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字节打出“骨折价”仅一周,阿里云就宣布通义千问GPT-4级别的主力模型Qwen-Long的API输入价格,从每千个token的0.02元降至0.0005元,比字节还低了0.0003元。

说一千道一万,还要看“骨折价”是否对字节的商业化是否有推动作用。

字节系爆款多、用户多,自然落地场景多,这是字节最大的优势。

过去一年,已经有50多个字节系业务大量使用豆包,包括抖音、头条、番茄小说等多个产品。

不可忽视的是,上述落地仍是在字节体系内找场景。豆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03 AI+硬件,另一个“卷王游戏”

关于市场化,字节找到了“AI+硬件”这个抓手。

互联网大厂做“AI+硬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亲自下场做AI硬件,二是与硬件厂商合作,搭载适配这些硬件的AI应用。

这两条路径上,字节均有尝试。

打造硬件方面,据wellsenn XR报道,字节跳动花了3亿元-5亿元之间收购了中国耳机制造商Oladance。目前,字节跳动团队已进驻Oladance。

字节或希望借助前几年在AR眼镜项目的经验积累,推出类比Meta Ray-Ban的智能眼镜,以实现先眼镜+音频+AI、后AR的产品战略。

外部合作方面,火山引擎联合OPPO、vivo、荣耀、小米(1810.HK)、三星和华硕,发起智能终端大模型联盟。

以小米为例,其人工智能助手小爱同学接入豆包大模型后,可实时提供与今日头条内容同源的搜索服务。

字节肯定有心理准备,AI+硬件这条路,并非坦途。

一款硬件产品的成功开发,需要历经漫长的研发周期、巨额资金投入以及高失败率。

字节并非首次尝试硬件开发。过去种种努力,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波澜。

至于那些集成在硬件上的AI应用,则是另一个“卷王生存游戏”,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和高度可替代性。

若不能有效地构建用户基础、并提供鲜明区分度的体验,很难在当前AI+硬件的神仙打架中成功逆袭。

迄今为止,国内大模型行业,成熟良性的商业化模式尚未出现。即使如BAT和字节,依旧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以字节为代表的大厂,比初创公司的优势在于,背后是以亿计的用户、众多爆款应用以及广泛的合作资源,有“家底”不断试错。更重要的是,烧得起钱。(来源:AI新智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