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对全澳文物古迹加强防雷设施建设

    犹记得,当今年五月一日凌晨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造成二十三辆车陷落,四十八人死亡,三十人受伤的特大意外之后,笔者曾经在此以《吸取教训增添强化古屋石墙安全检测工作》为题,分析认为澳门作为五个世纪历史的古城,有不少古建筑及城墙等已经残旧,在近几年就曾发生在台风或大雨袭击下,某些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教堂、古建筑、城墙等局部塌顶、倒方等危情,也有一些山坡发生泥石流或塌方。虽然事后都得到补救,但如果在事前就做好检查及加固的工作,可能就不致于发生意外,并能够使得这些文物建筑继续保持原真性。因而建议特区政府及其各权责单位对于已经被依法评定为「文物」的建筑物,即使其业权是属于私人的,在发现险情后,也应由政府出面进行检修补强的工作,而不宜等待私人业主提出申请,甚至是不能任由私人业主以各种理由动机置之不理。至于已经由法院裁定纳入政府公产的历史建筑物,政府相关部门就更应「主动出击」进行维修,比如曾经发生塌方险情的亚婆井旧屋等。

    幸运的是,在今年的连场大雨期间,澳门没有发生泥石流尤其是被评定为「文物」建筑的塌顶等意外。这充分证明工务局、文化局、消防局及市政总署等机构,是有「做功课」的,并初步交出了可以「见得人」的「成绩单」。

    但却仍然是「百密一疏」。在六月十二日中午约一时许,气象局已发出恶劣天气及雷暴警告期间,大三巴遗址出现短暂电压骤降,其后文化局管理人员在大三巴前地发现石块,文化局迅即派员到场了解,进行全面记录及安全检查,并以无人机进行观测及采集周边环境数据,以及联同消防局对大三巴立面作近距离详细检查,再结合监测中心数据、闭路电视数据及翻查历史记录,初步认为事件是由于大三巴立面上方第二层圣像壁龛内部圣像后方位置,受到雷电侧向撃中所致,属于罕见的情况,是文化局自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生。幸运的是,一方面经过分析监测中心数据、工程结构安全评估,并对壁龛作详细检查后,事件未有对大三巴结构产生影响,壁龛内的铜像亦未有受损;另一方面,虽然有石块崩跌落地,但却没有市民和游客受到伤害,这应是最大的幸运。因为就差不多在同一天,六月十二日,四川洪雅县瓦屋山景区发生恐怖意外,「飞石直下三千尺」,一名年轻女游客在瀑布前遭落石「爆头」倒卧血泊夺命。

    过去,澳门古「文物」建筑的损害,主要是风灾及火灾,其中妈阁庙还分别遭受火灾及风灾袭击,一棵大树被台风摧塌,树身压毁了妈阁庙的半边门坊,笔者当时作为前线记者,就拍到了机修大师沮丧且无奈地望着毁坏门坊的照片。置于雷电击中「文物」建筑并造成一定的伤害,可能这是「首创纪录」。

    诚然,正如文化局所指,雷电现象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过往有雷电天气发生时,由于大三巴牌坊地势较相邻的大炮台低,大炮台已设有防雷装置,该范围内的楼宇亦多设有避雷系统,因此,该范围内发生的雷电会被引致周边地点,故今次事件实属罕见情况。但为其如此,就可看出,虽然在「常态性」的雷电现象时,大炮台及周边楼宇的避雷系统能够成为大三巴牌坊的「保护伞」,但在「百年不逢一闰」的特大雷电天气,在大炮台与周边楼宇都已安装了避雷设施下,未有安装避雷设施的大三巴牌坊,就成了雷电活动的「空虚标的」,容易惹雷了。

     幸好大三巴牌坊是石头建筑,在被雷电击中后没有酿成火灾。而在中外历史上,古文物建筑被雷电击中后引发火灾的时间,却是屡见不鲜,「族繁不及备载」。实际上,中国的古文物建筑由于多属砖木结构,因而千百年来古建筑物被雷电击毁或因雷电引起火灾被焚的事件不胜枚举。如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天坛祈年殿遭雷击化为灰烬;一九九六年九月,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著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的群楼、配殿共九十四间全部付之一炬;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一日,运城稷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经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大殿才免遭劫难,但仍有部分建筑被毁坏。紫禁城太和殿、西藏布达拉宫等,也曾纪录因雷击而受损。而日本天守阁在一七五零年遭到雷击而烧毁,大阪城、意大利罗马万神殿、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塔主佛塔和京都市伏见区醍醐寺、希腊雅典卫城等,也曾因雷击而受损。

    文物和古建筑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因此需要得到适当的防雷保护。雷击可能导致建筑结构破坏和文物损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措施来降低雷击风险。安装避雷针是最「稳阵」的措施,避雷针应与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确保足够的覆盖范围。至于较大面积的文物建筑,还要「升级」安装避雷网。另外,使用先进的雷电监测技术可提前预警雷电活动,以便及时采取安全措施。还需建立培训和教育计划,提高相关人员对文物和古建筑防雷的意识和知识。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防雷设备和系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监测技术和警示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和日常防雷管理和应急响应计划等内容。

     当然,对于大三巴牌坊来说,似乎是将避雷针安装在大三巴牌坊的身上,可能会影响到大三巴牌坊的「原真性」及景观,因而不妨在大三巴牌坊后面的适当地点,安装一支独立的「旗杆式」(比旗杆的直径细小)的避雷针。这也可以「惠及于」近邻的哪咤庙。

      其它的文物建筑,尤其是被纳入「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建筑,同样也需要重视防避雷电攻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砖木结构,容易在遭受雷击后酿成火灾,造成第二次伤害的文物建筑。

    有数据介绍说,万里长城的避雷设施,除了是一些城楼安装了避雷针之外,还有一些是在其旁边安装了避雷「仿真树」。这些避雷「仿真树」从外观上看,与普通的树木没有多少区别,但它的内在是金属体,用于接闪和泄放雷电流,同时不会对长城本体产生影响或破坏,外行人基本是看不出来的。澳门是否也可以引进此种「仿真树」,是值得思考研究的。

     「吃一堑,长一智」。文化局现时正安排对大三巴牌坊遭受雷电损伤的壁龛及铜像进行修复及清洁,以及对大三巴立面进行全面性的详细检查之外,还因应近年极端天气频生,将持续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专业文保机构研究应对方案,包括在文物保护原则下,研究在大三巴牌坊加设避雷系统的可行性,尽力降低恶劣天气对文物建筑的影响。当然,在获得经验后,还应当推广到全澳各座文物建筑去,修筑起保护文物建筑免受雷电袭击的「防雷网」。

                                            (发自台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