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生产越来越发展、生活却越来越卷这个“悖论”,关键靠什么?

​观察者网编辑部就汪中求教授的言论“社会疯狂内卷是文明倒退”发起讨论。讨论很热烈:

专家称社会疯狂内卷是文明倒退,你怎么看? 评论 148 风闻好问

在我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讨论这个“悖论”了,是大好事。但大多数人的回应思路都没抓住关键点。

打破这个悖论的关键其实在于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对悖论产生的原因有正确的分析。

科技进步了,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人们能买得起才能把这些产品分配下去。

人们要买得起,得有工作,而且工资还不能太低。然而科技进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而工作岗位越来越少,劳动力供大于求,可不就走向内卷么。大家为了稀缺的岗位接受更低的工资、更长的加班。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进步、尤其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双刃剑,可以生产更多,但分配得更少(因为就业更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内卷。

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办法就是卷国外市场,用外国人的需求来填补这个鸿沟。但这条路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提出要搞国内大循环。

但大循环怎么搞?

真正的治本之策,是在物质产品之外,优化和开发更好更多的服务性行业。

这些行业能带来大量就业,且其中有相当部分工资较高,这样大家就有收入来购买我们自己生产的物质产品,以及我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提供的优质服务。

这样,内循环就顺畅起来了,外循环的压力也减小了,不必依靠生产内卷来挤压国外市场。且就业压力降低,工资也能提高,形成扩大内需的正循环。

其实,发达国家一般而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体在70%左右,除去一部分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大头还是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再生产的服务业。这才是一个发达经济体比较正常的产业结构比例。

因为最终,生产的结构比例要与消费的结构比例一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物质消费比例越来越低,服务消费比例越来越高(这就是扩展版的恩格尔系数),而把个人消费结构加总起来,就应该是整个生产的产业结构比例才对。

回到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发展服务业,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是一方面,更根本的功能其实是,因为物质生产行业所需劳动者越来越少,需要通过服务业,把少数人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用市场交换的方式分配给剩下来的多数人

不从事物质生产的那部分社会成员,通过从事服务业,跟从事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交换物质产品;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进行服务的交换。这样,所有的社会成员既能享受到充足的物质产品,又能享受优质的服务。

这个故事,其实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时,人类已经经历过一遍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