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及其同仁在中国反挨骂战中的作用如何?请看《这就是中国》

     

​        许多人说,近代中国面临挨打、挨饿、挨骂三个问题。现在看来,前两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只是挨外国骂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实施反挨骂战有无必要?反挨骂战主力是谁?目标是什么?                                                      

1、实施反挨骂战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请看美国战略学家雷·克莱因(Ray S. Cline)提出的克莱因方程。                                         

克莱因方程又名克莱因公式,是评估一个国家国力的公式,此公式表明一个国家的国力等于其硬实力乘以软实力之积。即:

国力PP=(人口和领土C +经济实力E +军事实力M)×(战略意图S+国家意志W)。                                                              

硬实力=人口领土+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软实力=国家战略+国家意志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可能很快改变的。但软实力却是一个变量。                                                                                         

如果国家战略加国家意志之和大于1,它就是国力的放大器;如果小于1,它就是国力的减小器;如果等于0,它就是国力的终结器。 可见,该公式告诉人们:软实力是国力的伸缩器。克莱因引人注目地把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和硬实力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硬实力中,人口、领土,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毫无疑问是理科人才们钻研并且作出贡献的领域,如核武器,高超音速导弹,深海潜水器等。而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则是文科人才们钻研并且作出贡献的领域。                                             

那么,软实力中的国家战略加国家意志到底指什么?具体说,是指利用国家意志,从政治、文化、感情等方面整合国内各方面资源的能力;以国家战略意图,指导国家运用硬实力,参与全球或地区治理、构建全球或地区秩序的能力。                                      

马前腿后腿各有分工。奔跑时前腿负责抬起马身,而后腿提供驱动力。前后腿不可相互替代。国家人才也各有分工,不可偏废。理科人才负责提供硬实力,即军事力、经济力等物质战力;文科人才负责提供软实力,即国家战略能力、国家意志力、文化凝聚力等精神战力。                                                                                                            2、实施反挨骂战是现实的要求。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目前看,我们在经济合作上用力多,文化这条腿总体上还不够有力。                                 

 可见,实施反挨骂战,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使我国尽可能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是当前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什么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换个说法,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老是挨骂?         张维为认为: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美西方学者,而不是中国学者塑造的。这些美西方学者,给他们的政客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一波波理论子弹,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波波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断冒出来,最近又冒出“中国经济见顶论”。

目前,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学者的中国学成果多,影响力大。如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一所东亚研究机构,由费正清教授于1955年创办。它汇集了研究中国学的众多一流学者,是海外研究中国学的先驱和重镇。                    

海外汉学(“汉学”指以前的中国学)有很多人,包括日本的,特别是像美国哈佛大学“新清史学派”,包括欧洲,也有一些学者,就是致力于解构我们华夏中心视角。当然,海外汉学和当代世界各国的中国学一样,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的中国学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也值得中国人参考。

从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费正清,到研究中国革命的裴宜理等,都是西方中国学的佼佼者。如果读过一点李约瑟,读过一点英国的霍布森,读过美国的弗兰克,你都能发现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科学技术的那种挖掘、尊重,比我们中国很多学者认识的要深得多。          

在他们的书中,除四大发明以外,还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说炼钢技术,中国领先欧洲一千多年;英国到近代还没有像样的犁,是后来从中国引进的;中国作战的马镫传到欧洲,才带来了欧洲的时代变迁。还有造船、天文等各种方面,中国都有领先之处。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中国不少学者却对此一无所知。

更有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发明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发展程度最高、历史最悠久的选官制度。欧美文官制度也是借鉴自中国。国外很多书、很多文章都会指出:从元朝、明朝传到欧洲的那种世俗文明理念,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这样一波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理性精神。

我们要进入阅读美西方的汉学和中国学研究成果,但是进去之后要能走出来。

出来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精彩,否则你既读不懂中国,也读不懂世界。因为西方中心论及其背后的历史是很短的,治理规模是也很小的。如果要用西方模式和西方经验套到世界各个国家去看问题,那是极其荒谬的。

而且,有的人就是有意要把中华文明解构掉,在中国人中制造思想混乱,那么它就是用心险恶。比如元清非中国论,或称非中原史观视角,最早由日本学界内藤湖南等人提出,目的是为了给日本侵华制造舆论,给日本人幻想中“未来统治中国”提供所谓“合法性”。包括像美国哈佛的“新清史学派”,它就刻意地强调这种边缘视角,对中国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对此也不可等闲视之,应该指出其破绽所在,并建构合乎事实的中华文明叙事。

要改变舆论场上中国形象被美西方塑造,开拓“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的境地,就必须确立我们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而且,“英国学 ”、“法国学”、“俄罗斯学”、“美国学”的研究高地,分别无一例外地都在研究对象所在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唯有中国学的研究高地竟然不在中国

这是正常的吗?

我们中国的中国学研究者张维为,2012年起基本思路就是推动“中国学回到中国”。具体怎么做呢?

美国学的建立过程值得我们借鉴。1920年代美国开始产生美国学,当时有一些学者开始从整体视角来研究美国的精神、美国的思想文化。1930年代,这个学科就高歌猛进,进入到美国的大学。因为国家崛起了,它需要这样的东西了。所以从1931年耶鲁大学最早设立了美国学这个课程。

美国在二战后就提出了由我为主体,由美国学作为支撑,我基于我的立场来研究世界。1949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创办美国学领域最权威的一个期刊《美国季刊》;二是成立了全美美国研究协会,最高峰的时会员人数达到五千多。

张维为提出我们不仅要跟踪、整理、吸收海外中国研究的最新成果,也要通过原创的中国学研究来影响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后来张维为和同仁们又成立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并成为国家高端智库,从而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推动中国的中国学研究。张维为和智库同仁们主要聚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研究,努力确立中国人自己对中国乃至外部世界的主流叙事,并推动研究成果直接走向社会影响社会、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包括在东方卫视做《这就是中国》这个栏目。

做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总体研究,特别重要的是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话语说清楚,解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问题。一是要形成完整的中国话语,必须先建立知识体系的问题。二是要大量原创的研究,三是直面最尖锐的问题。扎扎实实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从根子上解构西方话语霸权,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推动‘中国学回到中国’,确立中国人对中国乃至外部世界的主流叙事。

中国的飞速发展吸引全球目光,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中国人自己更更好地讲中国故事,从学理上、深层次上解释中国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更好地把中国的理念系统、完整、深入地讲给世界听,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世界舆论场树立自己的发言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建立以中国人为主的中国学,确立中国人在世界舆论场的一席之地,中国学者在中国学研究上取得话语权,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建设和发展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上,针对世界各方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实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主要是“自塑”,中国人“有话说得出”,“说了有人听”。

二、在反挨骂战中,张维为与其同仁们的主阵地在哪里?

2012年,张维为受邀担任世界中国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推动“中国学回到中国”。                                          

首先,张维为的主阵地在他与其同仁们与东方卫视合作推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                                                      

该节目由张维为教授本人担任主讲人,每周一晚上播出一期。每期一般请一位专家、学者、行业翘楚、驻外大使、行政官员等人士,定位“国际眼光、原创研究、一流产品”,一起探讨国内外与中国相关当热点问题。近五年来,节目围绕“国之大者”,以独到解析叙说中国发展的壮阔画卷、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了巩固壮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支撑的时代之问;以理论思辨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国之问、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民之问。                                                 

其次,受邀来到该节目的国内专家学者,绝大多数是国务院有关机构研究员、大学教授、行业翘楚、驻外大使、军事专家,包括: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问题专家,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

观察者网创始人,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兼少将,

国防大学教授,

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少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数字“一带一路”中心的副主任、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职业经理人,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

旅美学者、资深政治学者,

曾常驻巴黎二十余年的、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台湾知名政治人物、前“立法委员”,

台湾政治评论家,                                                  

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中国前驻埃及、沙特阿拉伯大使,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

中国前驻卢森堡和马达加斯加大使,

中国前驻孟加拉国大使,

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

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丽水松阳县县委书记,

著名军事评论员,

太和智库研究员,

科技自媒体“酷玩实验室”总编辑,

《寻乡中国》作者林登先生,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若干人

…………                                                   

邀请不少外国学者、名流与他交流、对话:                    

新加坡驻美国前大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高级研究员马凯硕,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访学教授马丁·雅克,                                                    

英国著名导演、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得者柯文思,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教授,             

芒克论坛主持人格里菲斯(美国),                           

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阁下,                                               

印度学者,                                               

外国驻港记者,                                                

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马可

…………

看到这一位位专家学者,是不是感觉节目现场“高朋满节目”!

张维为多次接受央视采访:“云上会”节目中或解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或探讨今年两会中最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或比较解读中国的“人民民主”和美国的“资本民主”。或解读中国人民民主。《央视新闻公开课》推出特别节目《维观两会》,邀请聊“中国愿望”;                                                        

张维为还接受俄媒RT、BBC等外国媒体专访…………

看到这么多外国学者名流与张维为对话,接受不少世界主流媒体访问,可知张维为与其同仁们的影响力真不一般,是不是?                                

张维为与众多学者专家名流探讨的问题,涵盖了:

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中国与中东关系、中印关系,中越关系、中拉关系等;

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带一路合作,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扶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北斗导航,中国香港问题,中国台湾问题;

美国民主困境,乌克兰危机,中西方抗疫比较,中美贸易战,RCEP,信息战,西方媒体的信誉危机,非西方世界的觉醒,中外民间交流;

中国外交智慧与外交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权促进实践,全球绿色革命,中国人审美自信,中国考古,古村落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抗美援朝精神,长征精神等等;

看到张维为在节目里与专家学者名流、以至现场观众,针对如此众多的问题,探讨交流,是不是感觉节目内容简直是无所不包?

那么,《这就是中国》这档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就是中国》节目自2019年开播以来,好评如潮,在抖音、今日头条、B站的播放量都很高,在中国和世界上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就是中国》节目已经获评荣获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当年共两个节目获此奖。这是中国电视最高级别的奖项。每两年评比一次。                                                    

截至2024年3月9日,《这就是中国》节目视频单单在B站已经播放1.3亿, 点赞数158.6万。截至2023年9月,单单在YouTube东方卫视官方频道上线,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逾12亿人次受众,总观看次数超过7765.4万次,总观看时长超2481.6万小时,总点赞数超154.3万次。暂时没有看到时间更近的数据。《这就是中国》也许是中国广播电视史上播出期数最多、收视率最高、对青年人影响深远的思想性政论节目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在国际上传播最广的华语思想性政论节目之一。                                               

 三、反挨骂战的理论武器是什么?战果如何?                     

2006年11月张维为在《纽约时报》国际版发文《中国模式的魅力》,提及他自己走访百国之后,发现美国模式在非西方国家总体上非常失败;他当时就预测,对于整个南方世界来说,美国模式将竞争不过不完美的中国模式。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从对西方话语的解构从解构GDP等指标体系开始,张维为与国际上一些学者一起提出世界进入“后美国时代”和“后西方时代”、觉醒年代。他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实地走访了100多个国家考察调研。从西方老是误判中国出发开始质疑西方的主流理论,然后从梳理改革开放经验开始,进入中国模式研究,再切入中国理念与中国文化研究,最后进入中华文明的研究,最终于2010年提出“文明型国家”命题和理论框架。

文明型国家理论就是张维为在反挨骂战中常用的理论武器。凭着这个理论武器,张维为和他的智库同仁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战果。“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的特点: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这“四超”中的每一项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一切已经永远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2011年张维为的著作《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出版200万册,成为学术畅销书,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美国生活了近20年的一位北大教授说,《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强烈的思想震撼。但网络上“赞声骂声响成一片”。 十多年过去了,整个世界每天都在感受“中国震撼”“美国遗憾”和“西方衰落”。

他还撰写了《中国触动 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等多部专著。其中,《中国震撼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2011年9月被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推荐给来华访问的时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踏上了尝试建构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完整的中国学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进程,大致完成了对“西方中心论”、“自由主义元叙事”、“历史终结论元叙事”的初步解构。“文明型国家”认为中国首先是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而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使之与众不同。这使中国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比方说,文明型国家的“良政劣政”范式超越西方“民主专制”范式,“民意”更重“民心”模式超越西方“民意”轻“民心”模式,“整体利益党”模式超越西方“部分利益党”模式,“有选有举(选拔)”模式超越西方有选无举(选拔)模式,“混合经济”模式超越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自由与自律平衡价值观超越西方自由绝对化价值观。

“文明型国家”叙事现已成为国际主流话语之一,文明互鉴是唯一的人间正道,而文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总体叙事及国际比较叙事,经得起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国际比较。相比之下,西方文明唯我独尊衍生出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等叙事,既解释不了中国,也解释不了西方自己。中国模式虽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完全能够在元西方模式的竞争中胜出。

张维为还以中国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生的许多大事预言,如在2014年与颜色革命之父福山在上海的辩论中,提出两个预言:“阿拉伯之春”不久将变成“阿拉伯之冬”民粹主义将毁掉美国的未来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基因缺陷决定其一路走衰的命运,美国将彻底输掉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等。现在,两个预言都变成了现实。现在,可以明确地说:十年后的今天,回顾张维为当年与福山的辩论,张维为完全胜利了,福山一败涂地。

2018年7月6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刚刚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张维为预言:美国将输掉针对中国的贸易战。

在美国2020年12月拜登胜选后,他又预言,拜登将以价值观外交联合各种力量打压中国。

张维为的这些预言,又都变成了现实。

2016年、2023年,张维为教授先后两次应邀赴京,在中央和国家机关 “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中,担任主讲嘉宾。该活动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这也是影响力扩大的结果。                                                                                             

张维为一直主张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中国话语,对付西方全方位的、直来直去的、极具攻击性的话语。civilizational state 这个英文概念提出后,敏感的英国主流媒体意识到,这个概念对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可能是一种“降维打击”。2012年英国牛津大学举办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英文版发布会暨研讨会,英国主流刊物《观察家》杂志发文标题是“一个使西方文明化的使命”,副标题是“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准备开始给西方国家上课了”。                                                      

2019年1月,张维为去瑞士参加达沃斯会议,西方大国政要几乎都在,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总统不来了,因为美国政府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政府关门。英国特蕾莎·梅首相,因为英国脱欧无法参会。法国马克龙总统忙着应对“黄马甲”抗议运动无法出席。在那次论坛发言中,张维为就把过去西方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有名词“政治改革”送还给西方,他说“如今西方国家十分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此话一说出口,听众席上马上传来了会心的笑声。  

现在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十多年前,西方对于“文明型国家”话语基本持调侃的态度,而今天从《经济学人》杂志到《纽约时报》都在惊呼,“文明型国家”叙事已经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甚至扩展到西方国家内部。                                            

二是今天除了学术界,在全球主流政治叙事中“文明型国家”,还有“文明-国家”这两个概念几乎可以通用了。今天看来,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随着非西方世界的崛起,特别是欧亚板块大国的崛起,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也开始称自己为“文明型国家”,他们的主张中似乎都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他们都极为反感西方干涉内政的,反感西方说教,他们给西方传达的信息很简单:我们是独特的文明,请尊重我们。                                                

根据英国学者Christopher Coker的考证,俄罗斯普京总统是2013年首次使用“文明型国家”概念,普京的意思:俄罗斯是一个由俄罗斯人民、俄罗斯语言、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东正教以及俄罗斯其他传统宗教共同形成的一个“文明型国家”。普京说过,“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的独特经验。俄罗斯学界的欧亚主义叙事强调:俄罗斯的特性是横跨欧亚的独特文明,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形成了重视家庭、集体、国家,道德情感的独特文化。欧亚主义对英美自由主义理论解构得比较彻底,而俄罗斯欧亚主义提倡者则认为,个人是具有人性的个人,英文叫human individual,个人与家庭、集体、国家,道德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最近这些年,印度总理莫迪、外长苏杰生等不少高官也开始称印度是“文明型国家”,虽然印度学界和媒体对这个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此外,印度学者Koenraad Elst早在2014年就撰文指出说,印度需要一本类似《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著作,来确立印度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理论。                                                

“文明型国家”话语在西方内部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20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个内部会议上,对法国驻外使节说了这么一番话: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现在不仅是我们的经济对手,同时他们也是“真正的‘文明型国家’……在经济秩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力地重塑了世界秩序乃至政治思维,相比之下,他们比我们今天的欧洲人有更多的政治灵感。他们对世界采取更为逻辑的方法,他们有真正的哲学,具备我们已经失去的许多资源”,显然,马克龙希望把欧盟也打造成一个“文明共同体”,甚至“文明型国家”,当然,这恐怕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西方也有学者指出“文明型国家”话语不同于过去流行过的粗糙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它也“吸引了世界上的各种非自由主义者”,并对西方左右两翼都产生影响。                        

下文从国外报刊和学者的研究和读者的跟帖两个角度看张维为文明型国家理论的影响力:

先从国外报刊和学者的研究角度看。有英文网站把我们节目内容翻译成英文发表,也研究我们的文章甚至论文,我们的一些观点被广泛地引用或者讨论。比方说《南华早报》去年6月9日发文,说张维为过去20来年一直主张“中国自信”,一直认为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阿尔及利亚资深学者法伊萨·卡卜博士把我们这个节目的文稿《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翻译成阿拉伯文出版,他说张维为让读者更深刻、更全面、更容易地理解中国。                                     

他说张维为、李世默等求学于欧美,娴熟掌握中英文,他们在和西方学者的辩论中,获得西方媒体的关注,同时又横跨中西网络空间,“正在积极重塑世界对西方的认知”。他们的观点吸引了中国都市青年,和“对西方日益失望的全球受众”。                       

不久前,一位欧洲的年轻学人撰写了一篇关于《这就是中国》的论文,他认为我们产生了一种可以和西方互动的新话语,值得西方重视。作者说这个节目在积极地尝试用一种普通中国人和普通外国人都能理解的话语进行交流。比如,张维为用美国人熟知的“民有、民治、民享”标准来比较中美的政治制度,指出美国的制度弊病,并提出“中国的眼光早已超越了美国模式”。这个作者认为这种自信的新话语对中国制度的解释比官方话语更加细致入微,展示了一个正直而理性的中国。                                             

再从观众的跟帖看。综合YouTube上有大量的跟贴,90%以上都非常积极。他们评价:有说“节目的质量很高,思维严谨,逻辑严密,有史实、有数据、有案例(扎实),每看一次都像上了一堂课”;有说对理解当代中国很有(认识)价值;有说“回顾过去50年,美国军队杀害的人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但是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作为美国人,我感到非常地内疚。”                                               

在世界范围内,西方话语目前还暂时地处于强势地位,对中国的话语围剿“组合拳”,它既是官方话语的围剿,也是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围剿,张维为推动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国际话语“组合拳”,打好国际传播的人民战争。                         

总之,“文明型国家”论述正在成为国际政治叙事中的某种“显学”,值得大家关注。张维为与其同仁们通过大量原创性的研究,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人的“文明型国家”叙事,包括政治叙事、文化叙事、现代化模式叙事等等,向世界推出了一整套经得起全方位国际比较的中国标准,这就是让“中国学”回到中国,确立中国人自己对中国、对西方、对整个外部世界的主流叙事,把被颠倒的事情颠倒过来,让原创的“中国学”研究成果,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该节目创办三年时,有专家总结四点经验:节目最早提出“中国人你要自信”的口号。内容真实,每期提真问题,讨论真观点;圆桌讨论和观众交流不回避问题,直来直去,快人快语,张维为娓娓道来的说话方式有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节目对内对外都走群众路线,从群众角度谈问题,反映群众心声;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世界各国群众交流,满足他们了解中国的愿望。节目团结了一大批认同中国道路的优秀学者群体,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根据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分享自己独特的观点;采取了一种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相结合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领域,跳出西方逻辑,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自信地去攻破西方一个个概念、理论和历史神话,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既有中国立场,又有世界普遍性的新话语体系。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张维为把节目特点概括为:国际眼光、原创研究、一流产品。提出像中国这样一个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文明型国家”,应该创办一台经得起国际比较的思想性政论节目。由于长期的理论研究和话语攻坚,节目既能入得了西方思维,又能出得来,从主流理论根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出发,做国际比较。

这种“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学底层逻辑和知识体系,使张维为和智库同仁们不但做《这就是中国》节目,而且在与外国学者交流中也很有政治定力和学术定力。通过原创的中国学研究,张维为和智库同仁们开启了让中国学回到中国的进程,渐渐地开始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问题。

美西方等域外势力,已经持续多年,编造各种理由,贬低甚至诬陷中国,使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人士产生了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抵触、反感。在这场舆论战中,张维为通过大量原创性的研究,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人的“文明型国家”叙事,包括政治叙事、文化叙事、现代化模式叙事等等,向世界推出了一整套经得起全方位国际比较的中国标准,“文明型国家”叙事已经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甚至扩展到西方国家内部。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都开始称自己为“文明型国家”。马克龙希望把欧盟也打造成一个“文明共同体”,甚至“文明型国家”。

张维为于2021年5月31日下午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成员讲解“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可见,他的政治分析力、洞察力,得到了国家最高层的认可。从张维为提出文明型国家理论起,可以说张维为和他的智库同仁们已经初步做到了在中国学领域乃至世界舆论场“有理说清”“说了传得开”。

人民网这样价张维为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张维为用自己的声音,喊出了对于中国道路的深深自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