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人性与人格

1.人性。

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比如:食欲,性欲,知欲(好奇心),美欲(爱美),占欲(占有欲,掠夺和占有他人财富和社会资源),自由,任性,懒惰,嫉妒,争胜,斗狠,反映人的动物本能。自然属性中,有些是健康的,是人性中的积极部分,有些是非健康的,是人性中的惰性部分。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

社会属性,比如:贪婪,投机,奸诈,欺骗,暴力,理性,为公,诚实,仁爱,友善,这些亦正亦邪的表现,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是后天养成。

人性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在的需求,具有普遍性,是人都具有,只是某一方面或多或少的差别。好的多一些,坏的少一些,是好人;好的少一些,坏的多一些,是坏人。

人性是可塑的。好人和坏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好人与坏人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好人可以变坏人,坏人可以变好人,全看我们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否可以克服人性中的惰性部分,是否能发扬人性中好的部分。俗话说,人学好,千日不足,人学坏,一时有余。说明学坏容易,学好不容易,学好需要时间。

人性有向善的趋势。由愚昧到理性,由野蛮到文明,由自私到为公,由残忍到爱人类,由杀戮到爱和平,由假、恶、丑到真、善、美。人类在不断地发扬理性,克服惰性,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地完善自己。

人性美。人性美是什么?人性美是人性中闪光的部分,是人性中能让人接受和欣赏的部分。作为一个人,不能全盘否定,即使是一个坏人,相信他身上总有好的地方,因为他是人,他总有人性,人性中不全是惰性,人性中总还有好的一面。即使人性中好的一面“睡着”了,但总有“觉醒”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两篇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论文,一篇是《聚焦人性美》,另一篇是《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特色》,我概括了他小说中描写的几种人性美。比如健康的人性,苦涩的人性,觉醒的人性,自然的人性,忏悔的人性,野蛮的人性,完美的人性等。对《丈夫》中的老七夫妇最终离开船上,回到乡下,称其为“觉醒”的人性,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人悔过了觉悟了也是人性中“闪光”的部分,也是一种人性美。我们能唤醒每一个人人性中潜藏的“闪光”的部分,那我们的社会将变得完美。

2.人格。

人格,是人的内心世界内在本质的外在显示,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显示,是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显示,是一个人操守,是一个人的面子(形象)。人格是人性做的,如同一块布料,人性是里子,人格是面子。

人格是面子,是尊严。无论好人和环人,都是要面子的,要尊严的。谁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坏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会掩饰自己的弱点和不好的一面,将自己的优点和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希望能够获得他人的欣赏和尊重。我们每个人都尽力穿好看点,打扮得漂亮点,尽力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人人都爱面子,无论什么人,好人,坏人,高贵的人,“低贱”的人,他们都是爱面子的。人本来就是平等的,本来就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人的面子也是平等的,人格也是平等的。人格平等,是大家的共识。

人格是平等的,人格应该被人尊重。所以,我们不能骂人,不能打人,不能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不能侮辱他人的人格,包括他人的近亲属的人格,都是不能被侮辱的。尊重他人的人格,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的人格。

我给大家讲一个中国的肖申克的故事。中国的肖申克他名叫徐洪慈。中国的肖申克像外国的肖申克一样,被冤枉下狱,然后凿壁打洞逃亡,四次逃亡,三次被抓回,最后还是逃到了外蒙古。文革后,平反了,回国定居。徐洪慈为什么历尽千辛万苦也要逃亡,不为别的,只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其中有些细节耐人寻味。徐洪慈被冤枉下狱后,他死不承认自己是坏人和有罪,所以他要逃,被抓回后,他忍受不了狱警拿他当坏人,所以还是要逃。后来,他遇到一位好狱警,不拿他当坏人,相信他是好人,为此,他不再逃亡,他老老实实坐了六年监狱,直至刑满。刑满以后,不释放他回家,让他留在劳改农场,而且换了另一位狱警。他不干了,这是又一次污辱他的人格,于是,他又策划逃亡。最后,他利用工作时不受监管的瞬间,将一些可以组装梯子的物件,拆开来,分几次丢在无人看管的死角落,然后有一天,抓住机会,化零为整,组装成梯子,爬出高墙,然后再将梯子化整为零。他出逃后,管他的狱警搞不懂他是如何失踪的,他是如何逃出去的。中国的肖申克四次逃亡,为了什么?为了人格不受污辱,为了有尊严的活着。中国的肖申克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人的人格是不受侮辱的,人最怕的是受冤枉。将心比心,我们尊重他人的人格,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我们维护他人的清誉,就是维护自己的清誉。

我们的社会现实是,还有许多人拿人格不当回事,经常有污辱人格的事件发生。发生在东北被警察射杀的那位叫徐纯合的访民,有一个情节是警察不停地用长棍追着打他,他不停地躲避,这是起因,不管他最后是否夺枪,他是受辱在先,所以,他被警察射杀,是很冤的。还有沈阳一位名叫夏俊峰的小贩,他被数名城管围殴,他奋起反抗,拔出切香肠的小刀,反将两名城管杀死,另外还杀伤一人,这都是因为人格受辱引起的,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还有那个邓玉娇杀人案,也是人格受辱,正当防卫,是少数被公众关注,最后判无罪的。最近发生的于欢杀人案,也是与人格被辱有关,于欢见母亲受辱,拔刀而起,刺死了侮辱他母亲的黑社会分子。所以,侮辱他人和他人的近亲属,都是污辱人格,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俗话说“让得田和土,让不得妻和袓”,这都是说他人和他人近亲属的人格是不能被侮辱的。

人格是平等的,人格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养成尊重他人人格的良好习惯。不打人不骂人不侮辱人,待人友善。尊重他人人格,可以避免许多人间悲剧。对打人骂人侮辱人格事件,我们的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应依法从严从快处置。坚决纠正社会不尊重人格的坏风气,让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安全感,让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受侮辱,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3.要人性也要人格

要人性,做个好人。

人性里边虽然有动物性,但也有动物没有的,即人有理性,为公,诚实,仁爱,友善;还有求真,向善,爱美;还有追求公正,自由,和平等。还有武侠小说中的正面人物,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人们都称之为好人。

这些都是人性之美,都是人性里边闪光的一面,或者叫人性的光辉。我们要人性,就是要克服人的动物性里边不好的一面,克服人的惰性的一面,就是要发扬人的理性和人性光辉的一面,做个好人。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人性,人不是动物,人有人性。有人性的是好人,没有人性的是坏人。

要人格,做个文明人。

我们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要讲卫生,爱整洁;教我们要诚实,不说谎话;教我们不拿别人的东西,要守法;教我们不打人,不骂人,要与同学团结友爱;教我们爱学习,勤思考,爱劳动,学会生活自理,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都是为了培养我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希望我们长大了做一个好人,希望我们尊重他人,也受到他人的尊重,并有尊严地活着。

我们要有尊严的活着,就要尊重彼此的人格。尊重是相互的,我尊重你,你才尊重我。这不仅仅需要个体的文明,而且需要整体的文明,需要我们人人都成为尊重他人人格的文明的人。

做一个文明的人,就要内外兼修。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都是教人修养的,都是教我们做一个诚实厚道的人,做一个不弄虚作假的人,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次别离》这部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影片讲的是平凡人的小故事,描写了不同人的人性和人格。一个人的诚实和不说谎话是十分重要的。影片中的保姆,一个下层的劳动者,最终选择不要赔款,宁愿继续受穷也不说谎。影片中的女儿最终选择离开父亲跟母亲走的理由虽然没有说出来,但从她几次流泪就可知道她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她为父亲说谎而流泪,父亲说谎颠覆了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她最终选择离开父亲跟母亲走,与影片开头选择留下来跟父亲一起照顾爷爷的情况截然相反。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重视对小孩进行人格的教育,教育小孩要诚实,不说谎话,不打人,不骂人,要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要教育孩子们不仅要学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怎样做人,怎样自我修养,怎样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要人性,也要人格,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文明人。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说谎话,尊重他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做到这些,就是人性和人格双全的人。

 

(歌曲:红河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