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州绿色经济的启示

早前香港电视台推出一辑有关新疆及西藏的纪实节目。主持人走访不同少数民族、村庄、学校、棉花场,把新闻热点呈现在观众面前。镜头捕捉到的是投入基建、扶持政策和普及教育,显著提升这些地区的生活质素。

离香港不远的四川凉山州,是一个彝族聚居的自治州,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路牌上的彝族文字、穿着民族服饰的群众、用彝文印制的报刊杂志,这些都让看倌沉浸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

2022年生产总值高达2000亿

发展经济、完善基建、提高人民质素,三者相辅相成。 凉山州内的公路长度近3万公里,全长900公里的新成昆铁路—峨眉至冕宁段,则已于2022年底通车,让轨道交通延伸至凉山州腹地,大大提升了民众出行和货物运输 效率。同样重要的是,凉山州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已高达99.09%。

在这些基础上激活经济,才能实现扶贫脱贫。2022年,该州的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人民币,下同),年增长率达6%,其中民营经济占据了920多亿,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约23%、35% 和42%。

以冕宁县为例,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发展,导致许多村庄成为典型的「留守村」,曾是中国最贫穷的县之一。 然而这片土地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橄榄。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实业家,在十多年前便来到这里,挨家挨户推广这种新作物,说服彝族民众允许他承包土地。经过一番努力和政府支持下,他在2011年开始经营一个40公顷的橄榄园,规模更逐渐扩展到超过1300公顷。这位实业家的举措,正是「授人以渔」的典范扶贫工作,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变。

引入特色产业活化旅游助脱贫

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位实业家具有远见卓识,知道仅靠出售橄榄并不能长久发展。于是他引进机器和技术,对橄榄就地加工,出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初榨橄榄油。如今,他们的优质产品在国内高端市场上广受欢迎。这种举措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更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素。

过去十多年,超过2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长跑爱好者,每年11月都会齐聚西昌市,参加「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这时节气温维持在摄氏20度左右,相对湿度约为70%,非常适合长跑。观众在湖畔公园漫步或骑自行车,亦是一个洗涤繁忙都市生活的清新选择。

11月中下旬正是彝族的新年时节,彝族民众享有特殊假期,欢庆佳节。这项国际赛事也让外国宾客亲身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

邛海是四川省内第二大淡水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对当地彝族民众来说,邛海如同「母亲湖」一般珍贵。然而,由于过去无限制的人类活动,令邛海水质恶化、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物种大量死亡、鱼类资源减少,曾经美丽的湖泊遭受严重破坏。当地民众因依赖邛海作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亦威胁他们的健康。

为了修复邛海生态系统,政府于1997年开始实施治理计划,秉承「修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理念,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 、还水、还湿地」政策。政府投入数亿元落实政策:搬迁周边上万民众至其他地区;在附近进行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分六期建成环邛海约2万亩的湖滨湿地;恢复1000多公顷湖泊湿地 及湖滨带;2014年启动治理附近河流流域泥沙的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截至2021年11月,人工造林面积累计达到12万亩,邛海流域的植被率也从38%增加至54%。

经过二十年努力,邛海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文明、环保科普、鸟类观赏和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环境科学普及基地。根据2020年的监测数据,邛海水质和湖泊综合营养指数均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水域和湿地面积从2006年的不到27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34平方公里;环湖植被覆盖 率高达92%,恢复了水鸟、鱼类、昆虫和微生物的栖息环境,繁殖了500多种植物和200多种鸟类,到2021年为止更观察到了15种新的鸟类。

环境保育与社会发展可并行

在改善邛海生态系统的同时,政府又充分利用西昌独特的高原湖泊景观资源,发展优质生态旅游,形成了「城、水、山」相依相连的高品质产业格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邛海湿地景区在2019年共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

社会发展、经济活动、保育环境这些价值之间,是否必然存在「鱼与熊掌」的选择?透过观察冕宁和邛海的经验,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价值并非零和博弈,是平衡的艺术。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刊于香港《信报》2024年3月9日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