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电动车在澳洲也卖不动?

看到了那片题名《为什么电动车在美国卖不动?》的博文,那我也来说说为啥电动车在澳洲也卖不不动吧。

文章里所说的这三个原因,高标价,掉价狠和航程焦虑在澳洲也同样存在。这些原因客观存在,但都还是比较肤浅和比较中和的解释。我再提几个不大客气的,你们大家想想是否是更深层,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好意思说破的。我这人口无遮拦,百无禁忌,想说啥说啥,你们听了觉得我是存心恶心你们我也没办法。但这不是我的本意。

另外我知道,你们也有一些自己想出来的理由。比方说西方提防中国产品大量涌入对本地工业造成冲击的保护主义,这当然是的,谁不会自保?应该可以理解,你们也不会喜欢大量欧洲汽车廉价进入中国把你们的本地汽车工业全部冲掉不是? 所以这种废话不必多说。

有的比如说“我们技术太先进,我们基建太厉害,只有外星人能跟我们比” 之类的 YY 也就算了,听得多了就像背景噪音一样,根本没有回复的必要。

那么我要告诉你们的原因是这几个:

1. 我怀疑你们廉价出口到西方的电动车的功率和航程什么的数据都有很大水分的。说好400公里什么的,相信电池容量还在50%的时候,车已经爬不了什么坡了。澳洲东部丘陵地带居多,悉尼城区靠东近海,海岸边地形更是高低不平,而且因为老城区道路建设很早,那时没有工程标准。城市里有些地方都有非常陡峭的路面,相信是不能依赖你们廉价电动车的动力的。

这并不是说你们一定造假或者外国厂商不造假。比如说大众为了柴油车排放 NOX 有毒气体数据造假就是很严重的事例。但大众尚且如此,本来口碑就不怎么样的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公司就更难让他们提供的数据得到市场信赖了。

2. 中国大力制造电动车本来就不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利用西方现在流行的“环保意识”,道德绑架政府政策。换道超车,用西方没有的电动车来让他们自毁他们自家的传统汽车工艺和工业。如果西方国家真的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来代替传统油车。不仅是汽车工业的问题,更是需要做出大量基建投资,改变整个社会的工业,社会和经济结构。最后得到什么?就得到让你们的汽车公司多赚点他们的钱的结果?外国人也知道中国内卷的厉害程度,400多个品牌的电动车卷到现在剩下的还有100多个。现在卷到海外,外国有几个品牌能让你们卷死的?要他们配合你这么做就为了伤害自己让你们得利?他们有病啊?

3. 西方汽车市场包括二手车市场。可是这些廉价电动车的锂电池能用多久?二手车还能开吗?几年就报废的电池又如何回收原材料?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远远超过普通油车。而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开始发生,谁也不能预料现在的崭新的电车过了几年又是什么样。但到时候才发现是不是太晚了?我知道你们商业模式许多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拿钱走人,管他洪水滔天。但要别人为你们的不故后果付出代价,人家也是要踌躇一下的,是吧?

打入外国汽车市场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汽车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用户的体验得到的信任。这是急不出来的。要知道四十年前我来澳洲的时候日本车就是便宜货的象征。直到20多年前韩国车进入澳洲。取代了便宜货的地位、当时我认识一个澳洲人买了一辆崭新的现代 Sonanta, 才一万多澳元。我坐进他车里他第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就是“我为这辆车在一两年里散架做好了充分准备。” 当然现代车也没他说的那么不堪,但是你能看到信誉和信任是要许多年才能建立起来的。汽车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可靠性,动力和驾驶的体验。并不是你拿个什么真皮全躺平前排坐,大屏幕投影电视就能立刻得到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们真的应该找点外国广告或者设计公司什么的,帮你们的车子品牌弄点让外国人文化能够接受的名字。比如说“长城”把名字改成了听上去像宝马差不多 GWM 以后才在澳洲销路好点。你想汽车是在马路公路上奔跑的灵动之物,你用一个几千年一动不动的古代建筑来命名它是不是有点怪?还有什么Geely,听上去像个零食薯条的牌子。小鹏变成 XPeng 稍微好点,BYD 就有点怪怪的,因为在英语国家, BYO (Bring Your Own)意思是自带酒精饮料,一般是挂在没有酒精执照的餐馆门外的牌子。蔚蓝这点不错, 叫 NIO, 听上去挺科幻的,像 Matrix 科幻片里主角的名字 NEO (新颖)。

好了。先说这些,等我想出什么来再在评论里补上。你们可以开喷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