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系列(03)——曾经的空军情报部(01)
1962年7月,父亲贺德全从张家口外语军事学院校官组(英语)毕业。由于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规模压缩驻外人员数量,原定去罗马尼亚担任武官的计划推迟。主管单位总参二部便将应届毕业的4名空军学员暂时安排到空军领导机关过渡,等条件许可时再出国履职。
于是,父亲贺德全与B角金泉到情报部报到。分别担任侦察处和情报处的副处长。
当时,情报部部长孙绪浩(大校)。副部长有:魏锦国(大校),张汝周(上校),潘斯福(上校)。有2名中校,海平(侦察处处长)和贺德全(侦察处副处长)。其余干部的军衔都在少校以下。
1966年6月,海平刚刚提拔到上校一个月,就转业去了中国农业大学保卫部任部长。孙绪浩从沈阳军区空军调来上校王林,担任副部长兼侦察处处长。
文革开始后不久,魏锦国涉嫌所谓的“二月兵变”,被隔离审查。张如周去北京市纺织系统支左。1967年夏季,王林鼓动了一帮处长、参谋,造了孙绪浩的反。孙靠边站,去了黑龙江的空军“五七干校”。王主持部里的工作。
1968年3月“杨、余、付”事件发生后不久,因为在沈空工作时生活作风不检点,被造反队追讨到空军领导机关。不得已,王林下台,避险去了北京市化工系统“支左”。
从1968年4、5月份起,贺德全正式接管空军情报部工作。
潘斯福提出去地方“支左”。考虑到潘是情报部老人,贺德全再三劝他留在部里,以稳定军心,分担责任,但是潘执意要走。最后还是如愿以偿,到地方“支左”去了。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老部长、付部长们以各种理由走了。主持部里工作的是年轻的、刚刚42岁、仍然处于过渡状态、时刻准备外派当武官的贺德全。接下来,工作如何开展?
晚年,提到这段困难时期,父亲仍然心有余悸。不过他挺自豪,“到底是正牌大学毕业啊!眼光、站的高度,就是不一样!”
当时,全空军领导机关,贺德全是唯一拥有双学历的大学生。南京军事学院第二期空军系毕业,张家口外语军事学院毕业。
据他讲,主持部里工作还是打仗时的做法——抓部队建设!从空军情报系统死气沉沉入手,增加新的情报搜集手段。
他掰着手指头跟我讲:首先,在全军、全国,第一个开展对苏技术侦察活动。“我一下子搞了4个团。7团,8团,9团,10团。苏联那边有什么动静,我这里一清二楚。”
其次,上马了2个卫星地面站。上海“814站”和沙河站。“上海那个站,就是为江青服务的!这是周亲自打电话交待的。没办法,部里只好打报告,在沙河又建了一个(卫星站)”。2005年,情报部张副部长与资料室主任到住在大兴黄村的贺德全处慰问时,听说卫星站被三部收走了。贺狠狠地说“没有了卫星(站),拿什么搞情报?!我要是在,三部它拿不走!”
三,首次,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军种级别上开展外派情报人员工作。这与时任二部张挺部长的支持和林立果的怂恿分不开。
二处成立之初,起个什么名字呐?贺提议“外派情报处”。副参谋长王飞不同意,说:“太直白露骨。不好!索性叫'二处'。与二部对口,意思也一样”。
第一任处长叫“洪万德”,学俄语的。
典型案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各地掀起看日本战争影片的高潮。什么《日本海大海战》、《山本五十六》、《啊,海军》……背景,上海814卫星站下载了这些日本影片的录像,简单配上翻译,就给以江青为头儿的“中央文革小组”送去了。结果毛看了,大呼“:过瘾”,批示要放给全国人民看。问题来了,1967年,世界出台了《伯尼尔条约》,就是讲专利的事儿。我国没有加入。所以日本方面不卖这些影片给我们。当时情况是政府方面基本瘫痪,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儿还抓不过来,进口影片的事儿根本顾不上。但是最高指示必须要落实啊!二部聪明,索性交给空军情报部去干。就当外派情报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吧。贺知道自己的斤两,派了2个参谋去二部协调。无非是二部提出操作方案,安排人员、渠道,空军情报部出面下指令,提供经费……影片拿回来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马上把还在农场劳动改造的一干业务骨干调回来,加班加点翻印、配音……日本方面看到中国如此大规模的侵犯版权,无奈何。一,没有建交,二,咱没有加入版权公约,不受条约约束。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总政保卫部还在追查这当子事儿。派了2个人,找到已经返乡多年的贺德全,了解这些日本影片如何进口的详细情况。贺德全以“哎呀,年级大了,记不清了……”拒绝透露实际情况。事后,笑着对我说:查什么查?!都是老毛下的命令,谁敢不听!
(待续)
1970年春季,空军情报部部长贺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