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再起疑云,副总统约翰逊是幕后真凶?

在冷战的关键时期,一个问题青年仅用一把邮购的来福枪,就能独自为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暗杀负责吗?

在这个问题上,更多人给予的答复是“不能”。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偕夫人杰奎琳前往德克萨斯州竞选,却在乘坐敞篷汽车经过达拉斯街头时,不幸遇刺客枪击,当场身亡。

美国官方一再表示,美国前海军陆战队神枪手、当时的教科书仓库大楼雇员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肯尼迪遇刺案的唯一凶手,强调此事是奥斯瓦尔德的“个人行为”,纯属“意外”,无关“阴谋”。

500

但这场谋杀案的重重疑点,却引发了民间的广泛猜疑。

更多人怀疑奥斯瓦尔德的被抓和被枪杀不过是官方“掩人耳目的骗局”而已,他们认为,奥斯瓦尔德刺杀肯尼迪绝不是个人行为,甚至,奥斯瓦尔德的凶手身份都有待进一步证实。

对于谁是真凶,世人仍未达成共识。

时至今日,人们仍未停止对肯尼迪遇刺案的讨论。

2021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近 1500 份与前总统肯尼迪遇刺有关的解密文件。

500

有分析称,此举意在削弱外界对于美国政府缺乏透明度的质疑。

然而,这些文件一如既往地没有给出新的重要发现,反而是美国政府为了保护一些情报人员的安全,避免暴露美国在冷战期间安排的一些重要的间谍活动而一再遮遮掩掩、推迟开放更多机密文件的行为,让肯尼迪遇刺案面临了更多的阴谋论。

这个时候,一个人越来越被人们怀疑为肯尼迪遇刺案的幕后真凶,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

500

肯尼迪和其家族

家族政治融进了美国的骨血。

在这个号称“民主典范”的国家里,充斥着大量的政治世家。

他们一般以家族信托基金为庇护,短期无需考虑经济问题,反而是“保持并提高政治影响力”,才是他们最迫切、最重要的使命。

在这些政治世家中,最显赫、最有影响力的有布什家族、罗斯福家族和肯尼迪家族。

500

其中,布什家族培养出了一对父子总统,他们就是老布什和小布什。

因他们“史无前例”地获得了连任的机会,布什家族有了五次在白宫宣誓的资格。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也极大。

该家族曾产生过两位美国总统,也就是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除此之外,从本质上改变白宫女主人传统形象,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肯尼迪”能在美国成为一个传奇姓氏,很大程度却只能归功给一个人。

他就是肯尼迪家族的“精神图腾”,成就最高的约翰·肯尼迪,后来美国的第35任总统。

500

肯尼迪家族有一个长久怀有的梦想,那就是“总统之梦”。

早在19世纪中期,肯尼迪家族就为此开始了努力。

当时,约翰·肯尼迪的祖父帕特里克·约瑟夫,也就是世人常称的“老约瑟夫”,跟着父亲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波士顿闯荡。

这样的“冒险”行为换来的结果是,老约瑟夫的父亲后来染上霍乱去世了,而老约瑟夫则从社会底层开始干起,逐渐从商界涉足到政坛。

500

当他竞选州议会议员成功之后,肯尼迪家族才终于和美国政治“搭建起了一丝微弱的联系”。

老约瑟夫的儿子、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也为家族的崛起推了很大一把力。

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到了“美国政治诞生的摇篮”,也就是哈佛大学求学。

这一步显然对约瑟夫·肯尼迪的政途发展十分具有意义。

在那里,他就积累了不少重要的人脉,比如,后来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他的校友。

500

约瑟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涉足政坛,而是像大多有心长久在政界发展的人一样,先从金融做起,“打好地基”,之后再通过押注某位政界人士,凭借其崛起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约瑟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后来,成了银行董事长的他,就开始利用自己在金融界的影响力,帮助罗斯福筹集到了竞选资金,并且多次陪同他四处竞选,挣得了“从龙之功”。

而他这般作为,正是看好了罗斯福的政治才华,相信他有竞选成功的可能,并盼望能够凭借这份“从龙之功”,在其内阁争取到“财政部长”的要职。

后来,罗斯福的确是顺利上台了,但他并没有如约瑟夫所想,对约瑟夫委以重任。

500

约瑟夫没能得到他最心仪的职务,只能照着罗斯福的安排,进入刚刚成立的证券委员会担任主席。

后来,罗斯福给了约瑟夫新的机会,任命他为美国驻英国大使,但事实证明,在金融领域游刃有余的约瑟夫,在登上政治、外交的平台之后,并不能有好的表现。

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反而给罗斯福政府造成了一些不小的麻烦,约瑟夫后来被免除了职务,就此从政治上销声匿迹。

后来的美国第35任总统,约瑟夫的儿子约翰·肯尼迪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为肯尼迪家族从政的最大希望。

他取得了远比祖父、父亲和兄弟姐妹更大的成就。

500

在美国总统史上,约翰·肯尼迪也能算得上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0年他入主白宫的时候,年仅43岁,是美国最年轻的竞选总统。

而撇开年龄不提,约翰·肯尼迪也有相当优异的个人条件。

他外形俊朗,潇洒自信,“有着无可挑剔的个人魅力和演讲能力”,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虽受限于身体条件,申请加入陆军遭拒,但二战爆发后,他还是托父亲的关系,进了海军服役。

这样的行为和一些想方设法逃避为国参战的官员的儿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难得的是,肯尼迪还在服役期间,捧回了“战争英雄”的荣誉。

500

当时,他服役的PT-109鱼雷艇被日军击沉,他不仅亲眼目睹了两名部下当场牺牲的惨况,自己也被甲板击中了原本有伤的后背,经历了一场大的劫难。

但他却始终拒绝投降。

因他坚定的态度,跟随在他身边的同样负伤的士兵们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们花了将近4个小时,游到了3.5英里外的一个小岛,在那里等待己军的救援。

期间,背部有伤的肯尼迪还用牙齿咬住伤势最重的一名士兵的救生衣的带子,把他也救了上岛。

他们在陌生的岛上过了四天,吃了四天的可可,才终于等来了救援。

因为对国忠诚又救人有功,肯尼迪被授予了“战争英雄”的荣誉称号,这项荣誉对肯尼迪后来投身政界并获得顺利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美国年轻人对他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感情。

500

但肯尼迪却从不掩饰自己当时的被动。

在被采访“为什么能够成为战争英雄”的时候,他诚实又不失幽默地回道:“这绝对不是自愿的,他们把我的船击沉了。”

肯尼迪有着极强的个人魅力。

在出众外貌、身世和经历的加持下,同时还具有出色演说能力的他,在不到30岁时,就争取到了联邦众议员的席位。到了35岁时,联邦参议员的职务也被他收入囊中。

最传奇的是,在美国总统多为基督徒或新教徒且年龄普遍较大的情况下,1960年,肯尼迪以43岁天主教徒的身份,同时突破了宗教和年龄的藩篱,当选为美国第35任总统。

从此,他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生涯。

500

肯尼迪遇刺

肯尼迪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最高兴的莫过于肯尼迪家族。

他们终于实现了“总统梦”,将在肯尼迪在任期间,想法设法增加家族在政治上的筹码。

美国年轻的民众也相当支持这一位年轻的、有魄力的总统。

他们为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为他真挚的爱国情怀所打动,特别是在肯尼迪出色地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黑人公民权问题之后,他们对他的期望也变得更加热切。

500

约翰·肯尼迪绝不保守,他有着强烈的政治野望。

在他当政的时候,美国华尔街的势力就已经对美国政府起到了非常大的政治影响。

尽管这历来是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特色,但肯尼迪却决心要改变“政府相对从属于华尔街”的不利的态势。

他企图重新寻求一种新的权力格局的重新分配,使得政府的权力明显大于华尔街的权力,实行新的总统新政。

但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正要准备自己第二个任期的肯尼迪遭遇了当街刺杀。

因196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从1963年开始,肯尼迪就把注意力重点转向了谋求竞选连任的问题上。

500

当时,南部大州——德克萨斯州民主党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肯尼迪想要在竞选中获得该州的支持,就要尽可能地调节这个内部矛盾,争取到两方的一致支持。

因此,肯尼迪安排了1963年11月22日前往该州的行程,与他同往的还有他的夫人杰奎琳。

当天,肯尼迪夫妇抵达达拉斯,受到了德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夫妇的欢迎,四人坐上了同一辆林肯牌敞篷大轿车。

当这辆总统专车出现在达拉斯的街头的时候,达拉斯的市民们表现出了对总统夫妇的高度热情。

他们围立在街道的两旁,盼望着能够一睹总统夫妇的风采。

500

他们的愿望轻易地就被实现了。因为这辆总统专车没有安装上防弹罩,市民们很容易地就能锁定肯尼迪夫妇所在的位置,和他们进行互动。

肯尼迪还曾两次停车向前来欢迎他的群众致意,现场的气氛也很快变得更加热烈。

只是,这样的亲民,却让他很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中午12点35分左右,总统专车行至埃尔姆大街。

在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的情况下,街道附近教科书仓库大楼上,一个人将来福枪的枪口对准了正在和民众致意的肯尼迪,并很快扣下了扳机。

500

第一声枪声响起的时候,距离总统专车仅有6米的目击者皮尔斯·奥尔曼刚刚激动地喊完“欢迎来到达拉斯,总统先生”。

情绪尚未平复的他没能反应过来,反而把耳边响起的枪声误认成了爆竹声或是汽车发动机逆火的声音。

坐在肯尼迪左侧的杰奎琳也有类似的误会。

后来她在回忆录里写道,“突然一声脆响,像是汽车发动机逆火的声音”。

但比起离得远些的奥尔曼,离肯尼迪很近的杰奎琳更快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她的“眼前蒙上了一层红雾”,紧接着又听到了两声脆响,这次,她亲眼看到肯尼迪的身子从座位上弹起又跌落,甚至,他的脑浆迸溅出来,落到了她的腿上。

500

肯尼迪的身体往外喷射着混杂有碎骨和肌肉组织的鲜血,惊恐的杰奎琳跟表情错愕的他对上了眼,来不及查看他的情况,就下意识尖叫着从座位上站起,往车后盖够着什么东西。

目睹了这场刺杀的奥尔曼后来了解到,当时杰奎琳往车后盖够着的东西,正是肯尼迪被打掉的一块头盖骨。

埃尔姆大街的市民们慢半拍地发出了惊叫,但总统专车很快驶出了他们的视野,驶向了最近的医院。

遗憾的是,在总统专车终于抵达医院的时候,肯尼迪已经永久地停止了他的呼吸。

目击者奥尔曼是一位记者,短暂的大脑空白后,他立刻跑向最近的教科书仓库大楼,想要找到电话,给电台报信。

500

就在他赶到门口的时候,大楼里走出了一名年轻的男子。

奥尔曼向他表明身份并询问电话的位置,这名男子干脆地扭头,指向了一个方向,简单地回复了他,“那边”。

一周后,奥尔曼接到了特勤局的电话。

特勤局的人告诉他,给他指路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要求他重点描述一下那个人的外形。

可惜的是,奥尔曼只记得他身形矮小瘦弱,眼珠发黑,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500

后来,奥尔曼从报道上看到了美国官方的调查结果,得知这名男子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曾是美国前海军陆战队的神枪手,肯尼迪遇刺前,他来到教科书仓库大楼任雇员,赶在肯尼迪经过时,从大楼六层的窗口向楼下的肯尼迪开枪并致其死亡。

奥斯瓦尔德也成了美国官方认定的“肯尼迪遇刺案的唯一凶手”。

奥斯瓦尔德为何要枪杀肯尼迪,尤其是在后者已经充分向美国普通民众展现了他出众的能力之后?

美国不少民众在缅怀肯尼迪的同时,也对奥斯瓦尔德的作案动机产生了怀疑。

对此,美国官方给出的大致解释是奥斯瓦尔德在个人发展道路上曾受挫,对政治和社会现实存在严重不满。

500

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被怀疑

肯尼迪在1963年以死亡退出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美国很大一部分民众都不曾忘记这位曾经的总统。

他是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偶像。

到了他遇刺的50周年,也就是2013年的时候,还有无数美国民众辗转来到达拉斯,这个因肯尼迪之死被称作“仇恨之城”的城市祭奠他。

500

哪怕到了2022年,美国民众也从未放弃寻找刺杀约翰·肯尼迪的真凶。

他们不相信美国官方给出的结果,不相信在约翰·肯尼迪死后不久便也离奇死去的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刺。

而美国政府持续对轰动一时的肯尼迪遇刺案遮遮掩掩,更加重了他们猜疑。

约翰·肯尼迪逝世50周年时,美联社还特别公布了最新的一份民调结果。

结果显示,50年过去了,仍有近六成美国人认为制造肯尼迪遇刺案的“不是一人,而是多人”;而在更早前,这个数字是“81%”。

500

人们对肯尼迪遇刺案的“真凶”的怀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渐渐有了统一的趋势。

越来越多人认为,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很可能就是肯尼迪遇刺案幕后的真正主使者。

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无疑是最大获益者。

1963年11月22日,在肯尼迪遇刺身亡的几个小时后,约翰逊就在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上摆脱了“副总统”的头衔,宣誓就职,成为了美国第36任总统。

一直到肯尼迪刺杀案发生的7天后,约翰逊才任命沃伦委员会对刺杀事件进行调查。

后者在10个月后出具了一份近20万字的调查报告,报告的结论就是后来美国官方的明确表态:“奥斯瓦尔德暗杀总统纯属个人行为”。

500

但这份调查报告存在诸多疑点,始终无法让众人信服。

报告中提到,奥斯瓦尔德射出的第一颗子弹击中了肯尼迪的背部、穿过他的身体并击中了坐在他前面的得州州长康纳利的胸部和手,这颗子弹后来在康纳利的担架上被发现。

但“一颗子弹同时击中两人要害”的离奇的现象,在现实中基本没有发生的可能。

更多人相信,除在肯尼迪后方瞄准的奥斯瓦尔德之外,在肯尼迪的前方,一定还存在第二个枪手。

500

一位弹道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猜疑。

他认为,如果肯尼迪真的是被后方持步枪的奥斯瓦尔德击杀的话,那么子弹射出的强大压力,就会大大破坏肯尼迪脸部的右前侧,甚至将其轰碎;但事实是,死去的肯尼迪的脸部十分完整。

他推测,在肯尼迪的前方还存在一名枪手,正是这名枪手从前面将致命的子弹射入了肯尼迪的头部。

现场是否存在第二位枪手?在沃伦委员会出具报告的15年后,众议院调查组同样对这个问题发出了深刻的质问。

500

这是因为,在沃伦委员会明确奥斯瓦尔德“打出三枪”、“两枪击中,一枪打偏”的情况下,众议院调查组在遇刺案现场的录音中听到了第四声枪响,且声响疑似出自附近一座小山,而不是奥斯瓦尔德所在的教科书大楼。

这些猜疑和推测并非没有得到验证的机会,只要仔细观察肯尼迪的遗体,分析经过其头部子弹的飞行轨迹,就可以得到了准确的结论。

但事实是,事后,有人偷偷取走了这颗子弹,并为掩盖子弹的真实飞行方向,人为设计了新的轨迹,并且,在肯尼迪遇刺的10年间,还有180多名和案件有关的重要证人先后离奇去世。

500

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常被怀疑是可以接近肯尼迪遗体、又能掌握证人信息的沃伦委员会成员,而任命他们的约翰逊,则被认为是幕后的主使者。

美国民众怀疑约翰逊是肯尼迪遇刺案的“真凶”,还与约翰逊的秘密情妇马德莱娜·布朗后来公开“揭秘”有关,其在接受法国某杂志专访的时候,曾经透露过肯尼迪刺杀一事的出资者是石油大亨,而策划和指挥,就是约翰逊本人。

只是,不管是马德莱娜·布朗还是怀疑约翰逊的大量美国民众,都无法拿出或找到最关键的证明“约翰逊是幕后真凶”的证据,因此,这个猜疑时至今日都只是猜疑。

500

其余被怀疑对象

除约翰逊被重点怀疑外,还有不少人也出现在了肯尼迪遇刺案的嫌疑人名单上。

比如,黑手党教父卡洛斯·马尔塞罗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怀疑,这位势力范围囊括从达拉斯市到新奥尔良市的大片土地、又在肯尼迪遇刺前不久面临审判,可能会被驱逐出境的黑帮首领,出于复仇的心理,策划并实施了这起谋杀案。

500

美国中央情报局内部的极右势力也在被怀疑的名单上。他们作案的动机则被猜测为“夺权”、“自保”和“阻止肯尼迪政府与古巴、苏联讲和”。

美国内部的中央情报局都“不清白”,原本就和美国有龃龉的苏联和古巴,更是逃不开被猜疑的命运。

就连想要制造核武器却被肯尼迪反对的“盟友”以色列,也同样是被怀疑的对象。

最离谱的是,因为肯尼迪有过专门致电中情局,要求查看有关“不明飞行物”的机密文件的行为,还有人猜测是“外星人”杀死了肯尼迪。

肯尼迪之死一度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但这种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还能继续保持并演化出许许多多的阴谋论,却也暴露了美国民众对政府、对权威的不信任,这才是肯尼迪遇刺案带来的深远的负面的影响。

500

作者:小黄想交朋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