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罗斯饭店工作生活拾零

作者:于振起 1988年入外交部工作,先后任中国驻乌克兰使馆首任临时代办、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2009年4月至2017年7月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邀副理事长兼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主任。

自1992年2月27日入住基辅的罗斯饭店,直到1993年10月16日从该饭店搬出,我在这里前后工作和生活了整整20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我在基辅工作任期的二分之一是在罗斯饭店度过的。这个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我留下不少深刻和有趣的记忆,这里略述一二。

500

• 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办公楼。图源:《中国外交史上的今天》

罗斯饭店是当时基辅唯一的涉外饭店,安全条件和饭店设施相对比较好。作为中国首任外交代表,我向兹连科外长递交代办介绍书后,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在我们办公和生活的饭店7楼挂上大使馆的馆牌。7楼中间是过厅,过厅两侧是客房。我们当时租用了过厅西侧的几套房间。过厅与西侧楼道之间有一道门相隔。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把馆牌挂在过厅西面的墙上,这样,这道门就成了大使馆的“大门”。

按照常规,中国驻外使领馆馆牌都要使用汉字,同时可以配英文或驻在国文字。我们在订制馆牌时却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当地无法制作汉字标牌。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变通办法,在馆牌上用俄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克兰大使馆”。馆牌底色是深红色,文字采用黄色。使馆馆牌的正式挂出标志着中国在乌克兰第一个外交代表机构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这里已经是中国领地,享有不可侵犯的外交特权。我们三个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使馆馆牌前拍照留念。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会让我想起那特殊的建馆岁月。

我们思想准备不足的另一个问题是每天的饮食。开始时,早中晚一日三餐我们都在饭店餐厅吃。那里提供西餐,我们起初都能接受,而且食欲不错。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半个月左右,食欲开始下降,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几乎就不想去餐厅了。此时,对中餐产生极度渴望。但是,饭店客房没有做饭的条件,而且也不允许。

情急之下,我们想到了方便面。这种食品可以用开水即冲即食,既可解燃眉之急,又不违反饭店规定。然而,跑遍当地食品店,竟找不到方便面。我们只好向驻俄罗斯使馆求援。几天之后,从莫斯科来的客人给我们带来驻俄使馆支援的几箱方便面。我们如获至宝,午饭时就迫不及待打开几包,放到电热杯里泡上,当闻到那种久违了的香味,真是莫大享受。

三个人吃着这些普通的方便面,感觉比吃山珍海味还要美。我至今对这次美味的方便面午餐记忆犹新。有趣的是,由于方便面香味的自由飘散,有些外国人闻到后误以为饭店里有中餐馆,便顺着香味找到7楼,询问服务员中餐馆在何处。待服务员解释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听说后,捧腹大笑。

吃方便面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解决吃中餐问题,我们在外面临时租了一间民宅,利用里面的厨房做饭。饮食问题的彻底解决是在1993年的秋天,那时使馆的新馆舍已经启用,同时在外面的公寓楼为每个馆员解决了住房。大家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做中餐了。

我们在罗斯饭店对西餐从爱吃到抵触的变化,根本原因可能是多年饮食习惯一时难以完全彻底改变所致。不过,那段时间一日三餐泡在西餐厅里,耳濡目染之下,对西餐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这也是一大收获,对我日后的外交工作大有益处。

500

• 基辅列宁铜像。图源:《驻外札记》

根据国际惯例,驻在国有责任为外国使馆提供安全保卫。我们曾向乌克兰外交部提出这一要求,请他们在饭店7楼派驻警卫。他们表示实在有困难,因为乌克兰一夜之间变成独立国家,随之开设了大量外国使馆,国家没有足够的警力解决罗斯饭店新建使馆的警卫问题,只有等将来有了固定馆舍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也只能“理解万岁”了。这样一来,中国大使馆事实上成了不设防之地,饭店里的人有意无意都可以进出。

有一天,两个美国传教士突然来到我们这里,提出希望拜访我。作为礼仪之邦的代表,既然客人已经不请自到,还是要以礼相待。此外,过去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我对《圣经》多少有些研究,也可以借机做做他们的工作。

刚一坐定,其中一人就开讲,然而听后感觉水平一般,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此时我告诉他们,我对《圣经》的内容并不陌生,并讲了对《圣经》里一些内容的看法。这让两人感到很惊讶,再也没有刚开始时那种救世主使者的派头,还对我表示钦佩。我最后说,你们有信仰基督的自由,我们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我们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500

• 乌克兰首都基辅旧照

由于我们在饭店的特殊常驻身份,与7楼的服务员和饭店餐厅的服务员有非常密切的来往,每天都要接触,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建立起十分融洽的关系。

7楼服务员都是女士,餐厅服务员大多也是女士。这些乌克兰普通劳动妇女对中国怀有朴素的友好感情,经常跟我们讲起过去中苏友好时代关于中国的愉快往事,例如那时她们家里用的暖水瓶、毛巾等日用品都是中国产的,质量很好,有人家里至今还在用中国的暖水瓶。她们对中国现在的事情很好奇,特别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况,经常让我们给她们介绍。

她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按照饭店规定,她们每天要把我们的房间收拾整理3次,即早中晚各1次。每次都打扫得非常仔细,连犄角旮旯也不放过。为了不让她们干扰我的工作,我曾提出可以减少收拾屋子的次数,我自己一个人住,屋子里不乱,也挺干净的,不需要收拾得那么勤。她们却不同意,理由是虽然你一个人住,屋子里不那么乱,但是灰尘仍然有,而灰尘对身体是有害的,应该及时清理。我看着她们认真的样子,只好服从。

由此我联想到,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在基辅,我去过的一些当地人家里都是窗明几净,除了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外,这种不能与灰尘“和平共处”的健康理念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感谢这些服务员对我们的热心服务,1993年春节前,使馆专门与她们举行了一次联欢会。这个安排让她们激动不已,因为她们从未享受过那么高的礼遇。那天,她们都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参加这场活动。

其中一位服务员在联欢会上表达了对中国男士的赞美之意。她说,通过与中国外交官将近1年的接触,发现中国的男士不仅工作勤奋,而且生活上都很能干,对女士也很体贴,比我们的男人要强得多,我们的男人在家里从来都不做家务。我知道,她说的是心里话,不是溢美之词。

根据我对前苏联社会的了解,男人不做家务、不下厨房是很普遍的现象,女人做家务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记得20世纪70年代苏联一本俄文教材里有一个讽刺故事,题目叫“现代丈夫”,说的是一对年轻人新婚第一天早上上班前,丈夫对妻子说:“我要做一个现代丈夫,今天晚上我负责做饭。”妻子听了既意外又高兴。丈夫接着说:“不过,你要负责把菜和肉买好。”

晚上丈夫下班回来,妻子对他说:“你要的菜和肉都买好了。”丈夫说:“很好,你现在到厨房把菜和肉洗好切好。”给妻子派了活儿之后,他自己则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里的足球比赛。等妻子告诉他,菜和肉已经洗好切好了,丈夫才起身来到厨房,把妻子已经准备好的菜和肉放到锅里。少顷,他把菜和肉盛到盘子里,得意地对妻子说:“我的晚餐已经准备好了。”仅从这个故事就不难理解这位女服务员为什么那么赞美中国男士了。

500

• 作者与乌克兰首任总统、乌中友协主席克拉夫丘克合影。

罗斯饭店附近有许多非常好的体育设施,包括许多室内室外网球场、篮球场等。这么好的运动场地,而且近在咫尺,如果不利用,岂不可惜!于是我萌发了学习网球的想法。

我自费聘请了一位网球教练,她是前苏联摩尔达维亚(即现在的摩尔多瓦)加盟共和国女子网球冠军,后来在这里当教练。我每周日跟她学习一次,平时自己练习。在她的指导下,加上我自己的刻苦练习,我很快掌握了网球基本技术。这项运动从此成为我的主要业余爱好之一,16年来坚持不断。它不仅给我带来健康和快乐,也成为我的一个很好的对外交往手段。后来每当说起网球,我都要感谢罗斯饭店,感谢那位异国教练。

在罗斯饭店度过的600个日日夜夜是值得怀念的。

-End-

文字 | 《驻外札记——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段》 

作者 | 于振起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