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私企外企都干过,私企人情就是规则,国企效率并不比私企低
【本文来自《我在央企和私企都干过,体制内人情大于规则,管理人员是同规模私人企业的数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我同样是私企国企都干过,而且外企也干过。
人情哪里都有,不仅是国企。私企人情就是规则;国企人情是人情,规则是规则。区别是私企只有老板一个人的人情是人情,国企人人多多少少有点情面。
国企效率并不比私企低。
从个人效率角度,别的不说,仅从就业导向来看,进入体制内往往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如此之多名牌大学生,在国企里大浪淘沙,个人能力不会比私企差
从团队效率角度,国企往往配置齐全,历史经验丰富,总有一些坑坑洼洼能够提前预知规避,团队能力也不会比私企差
但确实几乎给所有人都造成国企效率低下的感觉,主要来看有以下原因:
一是代理人制度。私企往往是所有者兼任经营者,权力一手握,私企老板关心关注的事往往一路绿灯没有阻碍,完成任务就行;国企不同,合规合法完成任务才是正解。但所有者(各级国资委)往往对具体经营事项了解的不深不透,或有全盘、其他因素的考量,导致执行层面容易受阻;
二是大企业病。国企往往都是大中型企业,部门众多协调困难。这点哪怕在大型外企或私企身上也一样存在。人多了,目标就多了,难免相互制约。
三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国企往往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当前经济不好,政府希望通过投资拉动经济,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于是下政治任务给国企,或是充当融资平台,或是建设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等等,同时为避免国有企业倒闭,往往通过给与政策的方式补贴国企,久而久之导致国有企业并不太关注利用经营去获取效益。
四是体制惯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层往往大部分是从各级政府机关委派的,往往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企业管理习惯于参照政府机关的工作模式,习惯于谋定而后动,而不是像私企见招拆招,反应速度自然慢。
五是私企有事可以私下办,国企只能公事公办。这点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