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的一些情况对文科生报考很不友好,曾经文理兼招的专业,现在只招单报物理的了

【本文来自《高考从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的改革,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看一群外行在这瞎扯太有意思了。

①不论各省考生如何选科,你报考的大学的招生计划数是基本不变的吧!也就是说,一个学校该招几个物理系的、该招几个汉语系的,这个是基本不变的吧!否则大学一千万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根据各省高一选科来安排教授数量和院系调整?

②高考改革除了几个六选三的省份(天津北京海南山东等)可以同时选历史和物理,其他3+1+2模式的省份其实还是分文理,因为历史和物理只能选一个。你选了历史,其实还是文科序列,你选物理其实还是理科序列。且物理基本和化学绑定(可以参考河北省的招生计划备注,报考大学相关专业时,绝大多数专业要求的是首选物理次选必须化学,物化绑定。这与当初物化生比,没啥本质区别,因为你第三门选不了历史。而且想学医药类的孩子还是得老三门物化生)

③2024高考年开始,所有改革省份的大学专业选科要求都统一了。就是前面第二条说的物化绑定。90%以上的理工农医类全变成物+化才能选,医科照样还是物+化+生(尤其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管理学和经济学类很多专业也要求单物理。

④留言里攻击文科生的人,我真的是很无语。因为各项规定对文科生报考都很不友好了。

举例来说,以前分文理时,一个管理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可能是给文科理科一人一半。改革后很多原文理兼招专业变成了单选物理才能报考。简单说就是现在大部分大学专业,选了理科组合的人可以通吃,但选了文科组合或未选择物化绑定的人则被限制了大部分专业。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趣又残忍的现象:如果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高一咬牙选择单物理(2024之前),那么在报志愿时,很多省份公办院校的末尾有海量的“要求选科为物理”的专业可供选择。而一个学生,选择偏文组合,哪怕分数很高,报志愿时会发现,自己可选的专业数量非常之少。因此网上有人开玩笑说某些改革省份“文科组合600上大专,理科组合400上大本”。

⑤改革的本意是给14号专业大类“交叉学科”提供文理兼通的人才,但忽视了各省各市高中师资力量(比如重点学校理科基本都比较好,文科教师少,如果学生一股脑选历史了,就没法排课了。且每年选科人数会变化,但学校里老师数量可是不能短时间随意变的)、学校教学环境(一个组合一个班,你们有那么多教室吗?)。再比如西南相对不发达省份,从小学起,教学力量就薄弱,孩子们偏文或理科弱的多,往年文理比例就是1.5:1甚至2:1,而教育发达省份,往年文理比可达1:2.25甚至1:2.5以上。不发达地区硬改成“物化”组合通吃,大概率会出问题。

最后还有改革造成某些大学专业招来的学生基础不一样,比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很多学校要求“物或化或生”三选一。我如果是老师,我面对的孩子里总有人在高二高三两年没碰过三门课里面的一到两门吧?

⑥抱怨改革没啥用,把锅扣给文科生也没用。改革后续需要国家中央财政完全覆盖高中阶段、完全覆盖高中教师工资(穷省富省教师工资按当地购买力记保持基本一致,中央统一发放)、教师队伍专业化(去年教师法修正案提案,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人可能无缘教师工作了),而前面提到的工资国家发、师范类饭碗师范人端最终引导的导向就是教师群体要服从轮岗,这也是保证各省各地师资力量相对平衡的重要前提。(所以我遇到为了编制才去考国家公费师范生的孩子,都会警告他以后可能会轮岗🙄)

最后祝我们国家教育改革能够顺顺利利吧,其他的不多说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