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印学者:为什么中印结盟对抗西方才能挽救印度?(完整版下篇)

点击立即阅读全文:重磅 | 印学者:为什么中印结盟对抗西方才能挽救印度?(完整版)

500

 500

图源网络

四、印度应该睁眼重新看世界

所以,从文明叙事的角度看,所有印度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站不住脚。这对印度政策有什么启示?

(一)印度应该重新评估威胁

一般来说,民族国家可能面临三种威胁,按严重程度降序排列:

一是生存问题:种族灭绝、政治解体都将使一个国家不复存在,例如前苏联或南斯拉夫。

二是压制问题:一个国家可能因为外部压制,无法获得本来完全可能达到的权力、财富和国际地位。

三领土完整或内部安全问:一个国家领土可能被其他国家占有,也可能面临诸如恐怖袭击等安全威胁。从长远角度看,这些威胁造成的损害有限,但却会产生不成比例的严重心理冲击。

可以肯定地说,印度民族国家并未面临任何形式的生存问题。然而,领土完整却不断受到威胁,内部安全不时受到恐怖袭击等事件的破坏。这些状况却能够占据新闻头条,严重分散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注意力。

但目前,对印度最大的威胁是压制印度不能达到发展上限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像生存或安全威胁那么显而易见,因为很难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然而,这种倍受压制的状况自泛印度文明衰落以来就长期存在。

其实,与领土完整或内部安全受到的威胁相比,压制上限产生威胁要大得多,但却更难辨识。如果你的钱包被偷,你会立即发现并感到愤怒,但如果百万财富被悄悄转移,而你却不知道这是自己本应继承的遗产,即使损失要大得多,但你仍会傻傻满足于当下,不知道你本可以拥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为全面认识这一威胁,就必须理解,从古代到500年前,印度洋一直是全球经济中心,繁忙的贸易路线将非洲、中东、远东相互连接,而半岛型的南亚次大陆像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一样嵌入印度洋。因此,人们期望印度成为一个海军强国,甚至成为印度洋上最强大的国家,完全掌控从非洲东海岸到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广阔水域。历史上,朱罗王朝海军具有远距离投射兵力能力,这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但今天的印度到底怎么了?它缩在次大陆一隅,无法作为海上强国在印度洋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内发挥文明国家应有的作用。当前印度洋周边国家人口总合达25亿,是全球的三分之一。然而,印度在自己“后花园”却无存在感,而美国等西方大国则占据了压倒性优势。这一例子充分表明,压制问题是长期伴随独立印度的积弊。

这就是为什么文明史观如此重要。这样,人们就能明白自己曾经拥有什么,又被夺走了什么,这有助于未来准确甄别真正的对手和真正的盟友。这种文明史的世界观的转变势必剧烈影响印度对中国和西方的态度,还可能使印度的威胁认知发生180度的转变。

(二)再做一次社会实验

让我们再次尝试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第一步:“当今哪个或哪些国家对印度威胁最大?” 

今天西方国家仍是印度的最大威胁,特别是盎格鲁文化圈内的国家。这种威胁的本质是,他们希望阻挠亚洲团结一致,以及打压区域内大国的竞争性崛起,因此必然不会承认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超级大国的宿命。如果这看起来有点牵强,不妨试问自己:如果印度重新确立其历史控制权,哪个在印度洋建立势力范围的大国将受到最大威胁?这个国家无疑就是印度最大的战略对手。

第二步:“谁应该对印度文明的衰落负责?”

英国是导致印度文明灾难性衰落的唯一原因。这并不是在煽动人们憎恨英国,只是提醒人们实事求是,以此反驳“罪魁祸首是穆斯林统治,而当代印度穆斯林应该为此负责”的陈词滥调。 

第三步:“西方是印度的朋友还是敌人?”

西方对印度的意图并不友善,他们与印度建立假惺惺的友谊都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确保西方的主导地位。在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印度必将成为炮灰。

第四步:“怎么看外部势力对印度采取的‘分而治之’策略?”

“分而治之”正在文明层面上演。泛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个历史上从未发生冲突的文明正在外界煽动之下彼此尖锐对立,以服务于第三文明即西方文明的利益。“分而治之”的历史正在重演,这一次印度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这些新答案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可以立即指导实践,为我们找到合乎逻辑的前进道路。

五、前进的方向

人们常常认为,政治决定必须应时顺势,而古老的文明史对当今冲突和合作并无太大影响。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话没错。

然而,正如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在其《地理的复仇》(The Revenge of Geography)一书中所述,即使是最现代的民族国家也无法抵抗决定其命运的历史力量。

因此,可能不是文明史本身对当今政策产生直接影响,而是曾经塑造这个文明的力量,仍会对该文明衍生的现代民族国家产生长期影响,尤其是塑造其面临的抉择和限制。

为了具体化这一抽象论点,让我们来看一个把文明思维应用于国家战略方面的典范。

(一)中国:在现代世界重塑文明国家的典范

中国就是在现代世界运用文明思维的典范——中国不仅清楚自己的文明身份,而且还知道如何驱动其文明特性服务未来发展。

中国的文明身份起源于“中央王国”,这实际上是中国人身份一个不可磨灭的部分。“中国”二字本身具有表意特性——“中”,一个分割成两半的长方形,来阐释“中原”;“国”,以方框边界包围“玉”字表示“王朝”。传统意义上,中国君王的印章是玉石制成的玺,而国字框指代君王所辖领土。无论从象上还是音上,每当中国人提及他们国家的名字,都能想起自身的文明身份。

“中央王国”不仅仅是一个诗意或寓意化的词,在其现代释义中,也是中国的愿景——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枢纽。这就是中国的自我认知——中央王国无论在经济、文化,甚至可能在政治上都将成为地球跳动的心脏。中国目标是重回世界中心的位置,恢复强大和受普遍尊重的古老文明地位。

那么中国打算如何实现这一愿景?中国文明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丝绸之路这一古老文明遗产重焕生机——古老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以“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方式重现生机,目标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庞大贸易网络,并借此振兴中华文明,同时为其所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带来经济动力。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丝绸之路都是“旧世界”文明架构的构成部分,涵盖亚洲、欧洲、非洲几大板块。“一带一路”倡议(BRI)对沿线任何现代民族国家都不构成威胁,因为这些国家原本都曾就这一架构的组成部分,并曾因其而受惠。如今,它们可以通过与“中央王朝”合作而再次繁荣。这是一个令其他国家信服的愿景,因为它建立在真实的文明基础之上。

中国提供的双赢模式——在自身实现发展的同时,拉动“旧世界”所有文明共同进步。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架构中,以美国为首的“新世界”可能很难找到自身位置。这也难怪美国不仅视中国崛起为威胁,而且忌惮中国为实现这种崛起所采用的机制。

有趣的是,中国并不将美国视为其文明愿景的内生威胁。美国只是中央王朝东隔太平洋相望的一块新土地——一个潜在的贸易伙伴,仅此而已。然而,美国的文明认同基于“美国例外论”,因此被置于中央帝国的边缘本身对美国来说就是一种生存威胁!如果中国重建自身“中央王朝”地位,那么美国就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并非“例外”,这对美国意味着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

会这样吗?我个人认为,中国愿景将取得胜利,因为它符合文明史的规律。反对它的国家是在违背这个规律,因此大概率将会失败。

(二)印度文明命运的目标和失误

从中华文明是泛印度文明的近邻,按照前者的范例,印度理应不难从自身文明史中找到类似的线索。

寻找一个像“中央王朝”这样简短又意蕴深远的词来描述印度的文明特征是有趣而富含创造性的任务,读者们可以一起思考解决。然而,这并非重塑印度文明命运的先决条件,也不是制定相关战略的必要前提。须知,一个文明的核心特征是地理、规模、遗传、文化,印度文明命运也始于此。

对印度文明可期达到的目标可描述如下:

第一,印度经济占全球GDP和贸易达到六分之一,这符合相同人口比例下的历史规律。

第二,成为印度洋强国,这实际上与印度战略地理位置和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

第三,为十几个共享泛印度文明影响的亚洲国家提供领导力,并成为文明领袖。

500 

半岛型的印度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印度拥有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印度获取相应世界经济份额,其战略地理位置注定其成为的印度洋强国和泛印度文明国家中的领袖。

其实,阻碍印度实现触及这一美好愿景的是其自身不足,以及相伴而生的错误选择:

第一,虽然在内部树敌有利于特定政党赢得选举,但由此产生的社会撕裂却削弱了印度社会朝文明目标前进的动力。“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就会失败”这句话蕴含丰富的智慧。

第二,与中国对立,以及与巴基斯坦对立,使印度在包围其陆地边界上消耗了过多资源,也分散了发展经济和海军所需的资源。

第三,与西方结盟无法激发印度的发展潜力,因为美国绝不甘心将印度洋主导地位让给印度或其他任何国家。印度不能指望靠自身力量把美国赶出印度洋,而需要利益一致的强大盟友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第四,比起立志做“世界导师”(vishwa-guru)的抽象目标,通过文化软实力领导泛印度文明圈国家更具可操性。

第五,要获得全世界尊重没有捷径可走。沉溺于过去,甚至吹嘘一通只会让印度成为笑柄。尊重将自然而然地伴随综合国力提升而来,没有人会尊重一个贫穷无力国家,无论这个国家的文化有多丰富。

(三)印度应该采取什么战略?

印度需从俾斯麦——现代德国的缔造者——的国家建设战略中汲取关键经验教训。在短短7年内,俾斯麦先后对丹麦、奥地利、法国取得3场决定性军事胜利,成功将多个日耳曼国家团结在普鲁士周围,最终建立德意志帝国。

从俾斯麦的战略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在于,当一国在与多国处于紧张状态时,必须分清主次矛盾。

第一,印度必须终止绵延不绝的内部冲突。这场冲突完全出于政治动机,而所谓的内部敌人也大多是凭空建构而来。为此,印度首先应援引文明共同体中的和谐因素以弥合内部分裂。所有印度人同属泛印度文明,而非所谓“印度教文明”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构建产物。印度穆斯林和基督徒不是敌人也不是外国人,而是和印度的印度教徒一样是印度人。印度所有宗教、种姓、语言都是泛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内部统正是“俾斯麦计划”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第二,印度未来应与其他欧亚国家——例如伊朗、俄罗斯——结盟,并在中国领导下共同反对西方霸权。西方国家,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国家,是东方文明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亚洲团结起来挑战西方统治是“俾斯麦计划”的第二步。

第三,印度应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增强实力,从而带领泛印度文明国家摆脱中国影响,并形成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圈。泛印度文明国家团结起来反对中国主导是“俾斯麦计划”的第三步。

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步骤。

1、中国可能是印度重掌自身文明命运的钥匙

泛印度文明内的诸多国家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印度一开始通过陆路向罗马出口黄金和香料,后来海路贸易量超过陆路。如今,印度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威胁而非机会,再次表明印度决策者对文明史一无所知。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被视为:一是同样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二是同样遭受西方剥削的同胞;三是熟悉的贸易伙伴;四是印度夺回昔日荣光所需的强大潜在盟友。

2、中国真的是印度的威胁吗?

如果中国成为印度的敌人,那是因为印度将中国视为敌人。如果印度愿意成为中国的盟友,中国必定欣然接纳,就这么简单。两个民族国家之间不存在结构上不可调和的分歧,两个和平共处了几千年的文明间也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是西方为缺乏安全感的印度人量身定做的,编造事实很容易,但不幸地是,它已将边界小冲突催化为现在持续怀疑和敌对的局面。

实际上,来自中国的威胁是真实的,这种威胁的对象却是西方。西方和中国之间冲突本质上是零和博弈——如果中国赢了,西方就输了。然而,印度的情况与西方不同,印度可以走西方没有的双赢道路。印度可以选择与中国结盟并实现繁荣。

必须认识到“无法实现文明潜力”对一个国家的危害,远比领土完整或内部安全受到的威胁更严重。如果一个国家能用部分领土换取恢复其文明地位,那么这种代价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民族主义”的膝跳反射却恰恰相反。对那些欠考虑之人而言,微小但有形的损失远超庞大但无形的收益——他们宁愿让自己国家陷入没完没了的纷争僵局,也不愿“放弃一寸土地”。

从文明的角度看,像1962年印中边界冲突显得微不足道。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能够重拾地缘战略地位的文明复兴,哪个更加重要?为什么后者要被前者牵着鼻子走?合作与协调难道不比相互猜疑带来更多红利吗?印中边界争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恶化,而且开始变得越发棘手,但这本是明智的政治家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必须向中国出让领土,这只是说印度应将对华结盟的潜在收益置于比领土更高的位置。

中国很可能将印度的结盟意愿视为交换条件,按照先前提出的条件解决边界问题,双方只需保留已有领土,而不必交换新领土。中国对印度的“威胁”其实能被轻易化解,而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成为你的朋友。

➤3、 印度应该如何选边站队?

与此同时,其实战线已经划定。一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的国家,已经强化联盟以应对中国对其全球主导地位的挑战。这样看起来,QUAD只是烟雾弹,AUKUS可能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另一方面,中国、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已紧密团结在一起。

说白了,印度站错了边。它无视历史,与那些试图压制东方古代文明并使其难以翻身的国家沆瀣一气。其实,印度应理应与中国密切合作,确保欧亚大陆的伟大文明,包括波斯、俄罗斯,能够重新崛起,并在占据全球一席之地。

印度一些不负责任的分析师若无其事地谈论同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开打“两线战争”,他们显然不了解这将对印度造成多大危害。印度不应为两线作战,而是为各方和平做充分的准备。

与中国结盟才是正确方向,我指彻底结盟,而不是在东西方两种对立势力之间保持中立。想象一下,如果俄罗斯、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都与中国站在一边,它们所组成的欧亚大陆堡垒将有能力抵御任何外部文明力量的冲击。

不结盟绝非明智战略。印度需要理解西方如何真正看待亚洲——亚洲的崛起让西方黯然失色,西方对此的自然反应就是挫败或至少推迟这种崛起。因此,西方才是印度的战略对手,虽然印度没必要对其宣战,但它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应明白现存大国与崛起大国间必然的内生冲突。

今天,印度拒绝与其天然盟友携手合作,这使西方欣慰和窃喜,因为印度在不知不觉中配合了西方“分而治之”的地缘战略游戏。其实,印度应该转换立场,而且越快越好,这样未来的基调就会由消极变为积极。

事实上,东方现在有机会对西方使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一边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半心半意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国家,另一边是欧洲国家,两边已出现裂痕。欧盟正在犹豫,是跟随美国的强硬路线反对俄罗斯和中国,还是与后者保持贸易往来。如果印度能为中俄站台,那么欧洲就会更有勇气对美决裂,并加强与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东方集团的合作。这将孤立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削弱美国,从而挫败美西方的遏制战略。

印度的战略转变可能是加速亚洲崛起的关键一步。

4、 从枪支到黄油

与中国结盟可以立即解决长期困扰印度的边界争端,不仅是中印边境纠纷,还包括印巴边境纠纷。这将使印度获得亟需的喘息空间以发展经济。

印度曾在与巴基斯坦的谈判中表明,愿意接受印巴控制线(LOC)作为两国边界。印度反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理由是该倡议下辖的中巴经济走廊CPEC途径克什米尔“争议”领土。这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旦印巴控制线正式成为国际边界,印度就没有理由反对中巴经济走廊。

缓和印中关系也能促进印巴问题解决。中国能够深刻影响巴基斯坦政策,而“中国治下的和平(Pax Sinica)”势必遏制巴基斯坦对印威胁,因为中国不希望它所构建的贸易网络受任何冲突干扰。印巴关系将迎来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

更进一步说,印度应该认识到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并利用“一带一路”倡议重新确立自己在中国和罗马——既亚洲与欧洲——之间的重要联系。印度应该提出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将“金四边形”国家公路网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向中国开放13个印度港口,确保中国与印度洋间联系畅通,同时获得通往欧洲的陆上大通道。这两个亚洲巨擘之间的协同将使双方都受益匪浅。

不仅如此,印度还能从中国“剧本”中汲取经验。通过嵌入中国经济,一旦未来关系恶化,印度将能有效束缚中国。正如西方国家发现自身经济和供应链离不开中国而无法对中国采取任何强硬措施一样,如果印度出对了牌,中国有一天也会发现自己陷入同样的处境。

在清楚地理解自身文明命运后,印度还可以与中国讨价还价以分得一杯羹。印度从此无需时刻关注陆地边界纠纷,而是通过谈判让自身在印度洋地区地位得到中国认可,因为这是对印度全方位支持中国对抗西方的回报。这样,每个文明都能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与其将中国的“珍珠链”视为一种威胁,印度应寻求成为项链的坠饰,并代表东方文明维护整个印度洋地区的安全。

一旦印度和中国携手合作,我们将看到一个和平、稳定、基础设施稳定发展、南亚经济爆炸性增长的新时代。

5、展望更遥远的未来——潜在的域内风波

随着事态的发展,波折难以避免。

在未来,随着西方威胁被击退,而亚洲走出西方主导的阴影,东方文明之间将不可避免地竞争地区影响力,从而进入一种持续的“竞合”状态——今天的伙伴可能成为明天的对手。

除了囊括南亚和东南亚的泛印度文明、辐射东亚和东北亚的中华文明,欧亚大陆上还有在亚洲西北部的突厥文明和亚洲西南部的波斯文明。

在这些文明中,中华文明由于其人口和财富规模,似乎将成为主导,但其他文明也有独到的文明认同。因此,无论中华文明多么富足和强大,也难以将其他文明通通融入其中。

印度需要制定一个俾斯麦式的计划,不仅能在当下与中国“喜结连理”,而且还能够在未来需要的时候灵活的“一刀两断”。

强者相互尊敬。如果印度要获得中国真正的尊重,而不是仅仅因联盟而受到重视,它首先需要增强自身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取决于经济增长,而印度需要在与中国和平相处的几十年里发展自身经济。这是中国“剧本”所提供的又一经验,中国曾对西方采取恭顺态度,并以此获得发展自身实力的宝贵时间。

作为泛印度文明的旗舰国家,印度必须提升自身文明的品牌价值,使次大陆和东盟其他国家认可泛印度文明的身份认同。这就是共同文化认同有助于赢得朋友和影响它国的原因。举个典型例子,泰国人是佛教徒,印度尼西亚人是穆斯林,菲律宾人是基督教徒,但他们共享泛印度文明的根源,能够被强大和繁荣印度所吸引。

凭借足够的外交智慧和软文明力量,印度甚至能把巴基斯坦从中国影响力下解脱出来。文明认同能够战胜意识形态,例如将乌尔都语视为泛印度文明的一种语言,而不外来语,将助于凝聚共识和建立友谊。

从表面上看,这可能与印度教意识形态中的沙文主义“大婆罗多”(Akhand Bharat)概念相似,但他们有一个关键区别:民族国家之间的友谊建立在统一的文明认同基础上,而不是煽动孤立分裂的政治宗教认同。如果印度希望有一天能将一批泛印度文明的国家——而非仅仅是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尼泊尔——团结在周围,并是他们摆脱中国主导,它就需要强调文明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

当然,这是后话。

(四)印度未来无所作为的风险

目前印度的反华立场将制造越来越大的风险。无论西方如何不遗余力宣传“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且没有任何放缓迹象。在过去20年里,这种论调预测“崩溃随时发生”,但一次又一次被无情证伪。作为较小、较弱的邻国,印度盲信西方宣传非常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变得空前强大,印度本已有限的行动空间将变得更为狭小。

印度现行国防、外交政策一团糟。这很愚蠢,但却完全可以避免。

中国似乎已经明白西方威胁的本质,以及中印携手应对的必要性,但印度未醒悟。

时机至关重要,当前中国正面临来自西方沆瀣一气、多管齐下的围攻,正需要印度的支持,而印度恰恰可以借机攫利。然而,一旦中国战胜西方,或者当它的实力实现又一个跨越之后,中国将不再在意印度的支持,而印度也将失去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于印度目前的反华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除了对文明认同和历史的无知,以及对相关问题缺乏思考外,找不出其他任何解释。这使得印度领导人和公民都容易被到其他大国操纵的肤浅叙述所影响。

六、总结和呼吁 

印度这艘航船处于漫无目的漂泊之中,它的潜力和前途似乎永远被淹没,它亟需要找到方向,并坚定遵循贯彻一条路线以实现自身命运。

文明叙事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看透历史的无字天书,或意识形态的刻意操弄,并抓住事物本质。印度对文明身份的无知,在内部导致社会撕裂,在外部导致亚洲难以团结。正是这种无知使印度难以取得本应拥有的文明地位。目前,印度内部极化撕裂的社会和视中国为敌的短视,只会为其带来日益加剧的内部纷争和更加屈辱的外部挫折。

内部团结是印度改变命运的基本前提。所有印度人都需团结在共同的文明认同之下,而不是被宗派意识形态所分裂。

与此同时,印度人还必须认识到,一场邪恶的“分而治之”把戏仍在上演。在这个把戏中,印度人被告知,中国是敌人,而西方是盟友。这种洗脑普遍存在,非常恐怖。实际上,印度和中国的战略对手是西方,而后者为了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始终拒绝承认中印的文明地位。

印度必须转变立场,以便东方文明能够团结一致夺回主宰自身命运的权力。

此后,印度必须壮大自身实力,等待时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为泛印度文明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印度人何时才能吸取文明衰落的历史教训,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

本文编译自Medium APP2022年1月13日文章

原标题为INDIANS DON’T UNDERSTAND HISTORY Or, How India Can Reclaim Its Civilisational Destiny

作者为Ganesh C Prasad

编译:陈卓 陈珏可 江怡 | 审核:顾青子

本期编辑:王晶 穆祎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