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第一的工业国,也必然会承受经济周期的痛苦

500

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体系,自然也就需要承受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痛苦。

1

在看今年一季度的GDP数据时,我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季度GDP核算中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正的0.8%,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但看贸易顺差时,一季度的贸易顺差与2023年一季度相比几乎没有增长(海关口径)甚至降低(外管局口径)。为啥贸易顺差降低,但却对GDP有正的贡献呢?

一个解释是,GDP核算时是算实际GDP增速,是要排除价格因素的,这个排除并不是所有领域用一个GDP平减指数,而是分开核算不同领域的价格变化,然后排除价格因素。最终的GDP平减指数,是各个领域价格因素的加权平均,是一个计算结果。

看2024年的出口,就是非常明显的量增价跌,量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金额的增长。

500

海关总署的报表中,有一些重点产品出口的数量和金额。

钢材:出口数量增加27%,金额下跌13.4%。单价下跌32%。

手机:出口数量增加4.6%,金额下跌8.5%。单价下跌13%

家电:出口数量增加23.3%,金额下跌12.6%。单价下跌9%

汽车,出口数量增加26%,金额增加21%。单价下跌4%

纺织服装塑料机械设备这样非标准产品没有数量统计,但应该价格也有明显的下跌。进口侧的大头原材料,2024年1-4月和2023年1-4月相比,没有明显下跌。原油价格微涨2%,铁矿石涨了7%。

去除价格因素后,按“量”计算的贸易顺差有明显增加,也算正常。这也许就是一季度GDP净出口对GDP增速有正向贡献的原因吧。

今天中国经济目前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加量不加价”,所有的和“量”相关的指标,比如发电量,都还过得去,但以金额计算的,比如名义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这些,就非常难看了。过去三年,全球其他国家都出现了明显的通胀,唯独中国例外,不但没有通胀,反而在通缩边缘。

因此,大家对经济的体感很不好。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白热化,卷得死去活来,除了具有垄断地位的平台型公司,企业利润率都在下降。企业都在竭尽全力的提高效率,争取成为“卷王”,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企业生存艰难,就会去肥增瘦,减员增效,压力也会传导到员工身上。整个社会出现信心不足,消费萎靡。

2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特别典型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经济上升期:需求旺盛,求大于供,价格上升,利润上升,企业居民过度乐观加杠杆,产能扩张,企业扩张雇人。

经济衰退期:需求萎缩,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缩水,企业居民悲观去杠杆,产能收缩,企业倒闭裁员。

周期性经济危机(大规模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产物。自英国工业革命把欧洲带入现代资本主义起,经济周期性震荡便如影随形。

500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是和产能扩张密切相关的。

厂房不可能在一天建成,工业产能的扩张需要时间。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家过度乐观,导致产能扩张以及随后的产能过剩。有基本经济学概念的朋友都知道,只要价格大于等于可变成本,企业就会继续生产。就算固定资产投入收不回来,就算企业账面是亏损的,也不会停产,直到企业资金链断裂崩溃垮台。

两个公司,一家公司的成本结构是可变成本(人员原材料)30元,固定成本(折旧等)70元。另一家公司的成本结构是可变成本70元,固定成本30元。当市场价格降低到50元时,第一家公司得硬着头皮继续生产,卖一件亏50元,也得继续生产下去直到资金链断裂倒闭为止,希望能熬死别人,看到价格上升的那一天。第二家公司就可以直接停产转型。

繁荣期之后,由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供求格局恶化,引发通缩。在漫长通缩过程中,中小企业倒闭,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供给出清。最终,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剩者为王,企业利润改善。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力量。

每次经济周期,都是一个优胜劣汰,剩者为王的过程。大量企业倒闭,大量裁员,而最终生存下来的企业,成为胜者。这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宿命。美国当年,有上百家汽车公司,经过一次次经济周期,现在只剩下两家。有上百家飞机公司,现在民用飞机只剩下一家波音。资产越重,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比例越大,这种优胜劣汰就越残酷无情。

这些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些企业,是美国二十世纪走上世界之巅的根本力量。

搞重资产的制造业,就会有这样的周期,就会优胜劣汰,剩者为王。这是经济的客观规律,当年的美国是这样,今天的中国也是这样。

3

经济衰退期是非常痛苦的。为了减弱经济周期的影响,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把制造业向外输出。服务业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少,产能扩张的周期短,不赚钱了就可以马上关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就相对更小。

今天的美国已经基本没有工业生产侧的,由产能扩张导致的经济危机了。今天美国的经济危机,体现在金融侧。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金融侧导致的经济危机。

但金融和实体工业经济有本质区别。实体经济的需求侧,消费力是有上限的。实体消费不可能无限扩张。中国每年目前销售2000-3000万辆车,再增长,基本翻一倍也就到头了,不可能无限扩张。而金融领域的需求侧是可以没有上限,泡沫可以无限吹大。

美国把实体制造业转移出去,也就把工业产能导致的经济周期转移出去了。美国剩下的,就是金融周期,而金融周期可以通过无限印钞来解决。

今天,就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小,美国绝大多数就业就是在服务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制造业越来越自动化,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现在不少人去送外卖,开网约车,很正常。以今天的技术水平,生产实物商品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就只能去服务业就业。工业产能的扩张-过剩-收缩导致了经济周期,去掉工业产能,自然就没有了经济周期。

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实在是太庞大了,工业产能的经济周期在中国体现的更加明显。

500

今天,中国的发电量占全球的百分之三十出头。美国不到15%,欧盟不到10%。而1985年,中国发电量占全球的4%。美国占27%,欧盟占20%。

差别更大的是工业用电。全球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大约40-45%。大概12000-13000TWh。而中国工业用电量超过6000TWh,中国工业用电量大概占全球工业用电量的接近一半。

根据OECD  TiVA 数据库,中国制造业按金额计算的总产量占全球的35%。考虑到价格差别,按产量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产量占全球40%以上应该算是一个合理估计。

500

中国是世界唯一的工业超级大国,必然会受到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影响。英国、德国、美国这些国家当年都承受过工业产能扩张导致的经济周期,中国也不会例外,经济周期对中国的影响必然存在。但经济周期本身,也是整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优胜劣汰的过程。

怎么缓解经济危机?当年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斯福新政包括:公共工程,通过累进税减少收入差距,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障,货币贬值等等。

当然,罗斯福新政也只是缓解经济周期,无法完全解决。走出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周期,要么靠优胜劣汰,产能出清,要么就得靠海量的新增需求。

什么能提供海量的新增需求呢?这个话题下一篇再讲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