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为啥说中国帮助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作者 | 尚卡尔·纳拉扬(Shankar Narayan)

编译 | 代思佳 阿斯兰 

审核 | 王娇扬

编辑 | 赵澜清 江怡

编者按

“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印度媒体人尚卡尔·纳拉扬分析了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中国虽然与俄加强贸易关系,但对于冲突本身恪守中立原则,未向冲突中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这种做法有效抑制了“俄乌冲突”升级。作者认为,尽管中国外交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同时还帮助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针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作者指出,如果中国停止购买了俄罗斯石油,西方国家是否有能力应对新的“石油危机”。文章的最后,作者虽未指明“俄乌冲突”是西方的手笔,但是隐晦地道出“西方想找中国做替罪羊”,并劝告西方勿将年复一年的持续冲突归咎于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本文作者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中角色的分析视角独特,有可借鉴之处,但应注意文中部分对华评价与事实不符,存在挑拨中俄关系的色彩,需谨慎对待。南亚研究小组特此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500

图源:网络

俄乌冲突至今,中俄两国元首已实现互访。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达2400亿美元,大大超出2000亿美元的预期。中国有什么令人不喜的地方?我们能简单地把中俄视为一体吗?

不,我们不能。

2024年2月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通电话,随后两国都发表了声明。通过观察两国互动的内容,我们能发现中俄两国在需求、愿望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俄总统助理尤里·乌沙科夫(Yuri Ushakov)表示,“两国领导人意识到,美国实际上正在对俄罗斯和中国实施双重遏制政策。”

中国国有的中央电视台报道称,中方强调“双方要密切战略协作,捍卫各自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

俄旨在利用一切机会将中俄绑在一条船上,而中国则表示希望外部势力不要干涉内政。因此,中国的这份声明并无特别之处。

中国军费开支位居世界第二,本可以轻而易举地给俄乌冲突“火上浇油”,但最终并没有犯当初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二战中犯的错误。1939年8月,时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斯大林认为该条约可以避免苏联两线作战,争取时间及空间以应对纳粹德国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从而确保苏联的利益。然而,他低估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和违反协议的决心,使得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认为俄在打破北约“东扩”计划并向欧洲扩张之后就会停止行动,这一想法与斯大林当初犯下的错误相同。因为一旦俄西进,它总会找到机会对中国动手,就像当初希特勒一样。

中国已经避开了这个陷阱。

一、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武器

如果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为俄提供物质支持,该冲突或将进一步升级。冲突爆发之初,人们没想到俄军队及其武器会存在缺陷。到了2022年底,俄显然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赢得这场战争。俄一开始最有可能向中国求援。

2023年4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布了美截获的俄罗斯情报,称中国同意在2024年初向俄“提供关键援助”以应对俄乌冲突,并计划将军事装备伪装成民用物品。

这份情报显然是美通过窃听俄对外情报局(SVR)获得的,它被收入2月23日美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最近编制的俄乌相关“产品”的绝密摘要中。

该消息由俄罗斯传出,而非中国。中俄完全有可能已经讨论了武器供应问题。然而,我们不能怪某些人考虑要做这件事,最重要的是看他们怎么做。

“俄乌冲突”即将迎来两周年纪念日(编者注: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本文发表于2024年2月9日),而中国却还未曾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这可能就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之间的关系史无前例地紧密。如果中国加入了这个联盟,世界将变得非常可怕。

二、中国购买了大量俄罗斯石油

中国每天从俄罗斯购买数百万桶石油,无声无息地节省了数十亿美元。

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19%来自俄罗斯,15%来自沙特阿拉伯。2023年,中国花费606.4亿美元购买俄罗斯原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估算,这意味着平均进价为每公吨566.64美元,这比沙特原油的平均价格(每公吨626.86美元)便宜约10%。

然而,有待思考的是,西方真的不希望印度和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吗?面对一个一夜间存量骤减的能源市场,西方是否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世界可能会爆发石油危机,而这将正中普京的下怀,因为他或许可以趁机来削弱乌克兰与西方的关系。

三、中国抑制了普京的权力

出于后果的不可预料性,2023年3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俄最让我感到焦虑。当时,俄迫切希望中国接受建设一条从西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Yamal Peninsula)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这一“世纪交易”。

据路透社报道,拟议的2600公里管道“每年可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仅略低于已停用的北溪1号管道”。

如果中国同意修建该天然气管道,俄将真正意义上取代西方,然而代价是中国将大幅增加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中国国家领导人未作出承诺,该条管道目前仍只是纸上谈兵。

但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的贸易。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

2023年俄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要促进双边贸易,将两国贸易额提高至2000亿美元。俄海关总署表示,这一目标已于2023年秋季实现。

那么,中国到底做了什么?

中国与俄建立了强大的贸易伙伴关系,它多了一个市场巨大而选择十分有限的贸易伙伴——俄罗斯。中国还与俄罗斯达成了以折扣价进口石油的优惠协议,确保本国未来较长时间内的能源安全。

中国战略性地选择拒绝推进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从而减少了对俄的依赖,并公开宣称自己的中立立场。这一举动也巧妙地令俄罗斯降低了姿态,使他们感到被边缘化并寻求外界援助。

中国不向俄供应武器的这一决定也维持了中欧良好的伙伴关系。中国有什么令人不喜的地方呢?

他们选择了金钱,而不是扩张主义。这无可非议。

四、西方世界没什么好抱怨的

由替罪羊为自己背锅固然好,但将年复一年的持续冲突归咎于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是不对的。中国只是想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中国不希望普京失败,因为这样一来俄新领导人很有“亲西”的可能。中国非常关心全球北方和南方的民主问题。他们也意识到普京的野心不仅局限于欧洲,还有可能影响全球其他地区稳定。实际上,中国正在有效抑制普京在该地区的权力。甚至,中国不但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还成功维持了中国与欧洲的积极伙伴关系。

因此,不要再指责中国或其他国家未在这场胜负本“毫无悬念”的“冲突”中取胜,因为这件事情责任在西方,而非其他任何国家。

作者简介:

       尚卡尔·纳拉扬(Shankar Narayan)

     《简明》杂志(Concis)编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