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僻的中国农村,第一书记不是那么好当的,有多少农村的工作阅历是关键

【本文来自《“以前15个村书记都在50岁以上,这一次有5个村新当选书记都在25岁左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偏僻的中国农村,第一书记不是那么好当的。

      首先要弄明白:第一,至今仍然需要第一书记的地区,绝对是刚刚摘掉绝对贫困帽子的地区。第二,刚刚摘掉绝对贫困帽子的地区绝对是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很差、文化相对落后、集体经济乏力的地区。

      其次,这样的地区,刚刚经过疾风暴雨式的脱贫攻坚大会战,许多问题潜在存留,许多纠纷尚未冒出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非常艰巨,乡村振兴任务接踵而来,组织、协调和统筹“乡村”这样一个特殊层级的群体,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让一批27、28岁以下的年轻人(就算是博士后)去治理,是有风险的。须知村级干部们都不是草包,那是一批“吃惯见惯”了的“老江湖”,驾驭他们是需要阅历的。

      再次,乡村振兴工作可不是脱贫攻坚时候的“表哥”“表姐”,能完成乡级安排的“明眼活”就能胜任的,现在的农村已经走上了十字路口,急需打造摆脱绝对贫困后的升级版,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需要的是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习性、能调复杂纠纷、平衡各种关系的,且有丰富农村各种阅历的人士去开展工作。我儿子是92年出生的,也是“985”高校毕业的人才,这几年风里雨里磨砺不少,但至今也对中国农村一知半解,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5000余人的村委会,我不敢想象后果。

      一句话:日记写得多好,不接地气的想法再多,学校里拿回来的文凭再高,但要真正治理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很差、文化相对落后、集体经济乏力的行政村,除了文化知识这一条件外,在农村的工作阅历是关键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