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

      从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习近平到把“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中华民族”的概念虽然在近代才出现,但其所指涉的民族实体是清晰的、有深厚历史基础的。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多族混合”是在各族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演进规律与趋势。当时,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社会主流认识。更有人指出,“我中国先民,既能融合汉土诸小族,而成一汉族;融合满洲诸小族,而成一满族;融合蒙疆诸小族,而成一蒙古族;融合回部诸小族,而成一回族;融合藏地诸小族,而成一西藏族。况今日国体改为共和……合五民族而成一更大之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作为民族实体的内涵的确认,是中国人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下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

      孙中山不仅强调中华民族的长期存在,而且断言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古、最大、最富同化力之民族,主张建设高度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时俱进阐释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李大钊就首次提出“中华国家之再造”与“中华民族之复活”,不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声。他强调,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即中华民族的整体觉醒。

      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中华民族”,彰显出强烈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自觉。顾颉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应在一个统一国家意义上定义中华民族。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田汉、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经诞生,即迅速传唱于大江南北,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警醒了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争,在全社会普及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这首歌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开篇“中华民族”中指出: “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一切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内涵,阐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自主、捍卫统一、内聚力强的民族实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入阐发关于中华民族科学内涵、基本构成和我国各民族关系的认识,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

      也因此说,中华民族概念虽然在近代才出现,但其所指涉的民族实体是清晰的、有深厚历史基础的。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绝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浸润了五干多年中华文明传统、承担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命的超大规模民族共同体。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