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没火,缘由为何?
主旋律工业剧要想破圈,不仅需要对技术细节的极致打磨,更需要在人物塑造、叙事节奏、营销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中国制造需要淬火的韧性,中国工业剧同样需要在市场的淬炼中,锻造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
作者|冒号鱼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正午阳光继《大江大河》后打造的工业题材年代剧,《淬火年代》承载着观众对中国制造业在时代洪流中奋勇争先的期待。该剧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起点,讲述留学归来的工程师柳钧(张新成饰)带领老机械厂攻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研发的故事。
尽管拥有正午阳光的品质保障、阿耐原著的扎实基础以及央视黄金档的播出平台,该剧首播后却陷入高开低走的困境,收视和网播热度都远不及预期,截至发稿前,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收视率为2.964%,云合数据显示,《淬火年代》正片有效市占率为5.8%,爱奇艺站内热度为5587,腾讯视频站内热度为19780。开播20集后,豆瓣依旧未开分。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如此体量的主旋律工业剧的落寞,值得深思。
01
叙事失衡,细节略悬浮
作为一部聚焦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剧集,《淬火年代》在核心技术叙事上存在明显硬伤。例如,柳钧解决工厂技术难题的过程被简化为“电话遥控破解”——当自家工厂面临生产模式落后的窘境时,他仅凭一通越洋电话就完成了高精度齿轮的研发。
这种开挂式的处理,将真实科研中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攻坚压缩为瞬间的灵光乍现,导致观众无法感受到技术突破的艰辛与复杂性。对比《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在车间反复试验、查阅资料的细致刻画,《淬火年代》的处理更像是一场“爽文式”的自我满足,甚至略有些无关痛痒。
剧中对技术细节的模糊化处理同样削弱了可信度。例如,轴承研发的具体难点未被详细说明,观众难以理解为何这个问题会让工厂陷入绝境。这种细节上的悬浮感,使得“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沦为空洞的口号,无法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在前四集剧情中,柳钧父亲昏迷住院的情节占据近一集时长,男配钱宏明(王彦霖饰)带柳钧四处了解当地情况的桥段也显得冗余,而开头的核心冲突——债务危机与技术攻坚却被压缩在有限篇幅内,导致故事推进缺乏张力。重要情节匆匆带过,次要情节却拖沓冗长,直接消耗了观众的耐心。
更致命的是,全剧共34集,女主崔冰冰(宋祖儿饰)等到第15集才迟迟现身,而女配林川(张月饰)的戏份此前却已占据大量篇幅,不禁让人疑惑,究竟“谁才是女主?”叙事节奏的失控,使得剧集在开播初期就流失了大量观众。
02
选题挑战,定位较偏颇
不得不承认,工业题材具有天然的专业壁垒 普通观众对技术术语、生产流程缺乏认知基础。尽管《淬火年代》试图通过柳钧与工人同吃同住、满身机油的细节来增强真实感,但前述技术细节的模糊化处理仍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对比《大江大河》将技术改革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淬火年代》更多停留在表面,未能将“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普世情感。
《淬火年代》实际播出后观众流失严重,与剧中“伟光正”的主角设定、缓慢的叙事节奏不无相关。短视频时代,观众整体上更倾向于快节奏、强冲突的内容,而《淬火年代》的慢节奏、虚写实,显然不符合他们的观剧习惯。
此外,尽管剧组在服化道上投入大量精力,但部分情节仍存在逻辑漏洞。例如,钱宏明家中有车却无洗衣机、只能蹲在搓衣板前搓衣服,姐姐晾衣服不拧水,人物对话过于现代化等细节,完全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这种细节上的失真,进一步削弱了剧集的可信度。
作为一部主旋律剧,《淬火年代》承载着弘扬中国制造精神的使命。然而,剧中对国企改制、下岗潮、楼市泡沫等重大社会公共议题的处理浅尝辄止,却重点讲述柳钧与林川、余珊珊、崔冰冰等多位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这种抓小放大的失策,使得剧集在主题表达上或多或少有些不伦不类。
《淬火年代》未能找到主旋律表达的创新路径,使得“淬火”精神沦为空洞的口号,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这里不得不多提一嘴,《淬火年代》自6月18日开播以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法之名》《书卷一梦》《桃花映江山》等剧分流了部分观众。由于在央视一套播出,排播上面临诸多挑战,最终该剧采用首播后“播两天停三天”的排播模式,导致观众的观剧热情难以持续。
03
经验教训,工业剧的启示
工业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细节的真实性。未来相关工业剧创作可以借鉴《淬火年代》幕后团队的努力,如主演张新成考取机床证书、剧组1:1还原车间场景等,但需进一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戏剧冲突。例如,通过展示研发过程中的失败与调整、技术人员之间的理念冲突等,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制造”的艰难突围。
工业剧的主角不应是完美无缺的改革先锋,而应是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淬火年代》中柳钧的天才人设与钱宏明的工具人化,都暴露出人物塑造的单薄。未来相关创作可以更多展现主角在理想与现实、技术与资本之间的挣扎与妥协,让观众能看到活生生的人。
面对当下长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变迁,工业剧创作仍需探索出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方式。例如,通过强化情感线、增加悬疑元素,提升剧集的可看性。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话题营销,如发起“中国制造冷知识”科普、专业术语台词挑战等活动,打破题材壁垒,扩大受众圈层。
《淬火年代》的滑铁卢,给行业提出了鲜明的警示信号。主旋律工业剧要想破圈,不仅需要对技术细节的极致打磨,更需要在人物塑造、叙事节奏、营销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中国制造需要淬火的韧性,中国工业剧同样需要在市场的淬炼中,锻造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