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业单项冠军何以“炼”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工信微报              

             
             
           
                                      北京
             
                           
                           
           
           
         

500

  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中,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它们或许不为大众熟知,却在各自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规模未必庞大,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话语权。

  近日,记者走进多家单项冠军企业,探寻它们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领先的成长密码。

01

提前布局、自主研发

17年专注做一件事

在汽车制造中,车身焊接是整个生产制造当中最复杂、最核心的步骤。有一家民营企业,成立17年来,只专注做一件事:给汽车制造商提供数字化焊装生产线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直到成为这一领域的单项冠军。

500

如今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遍布北美、欧洲等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市场占比海外业务高达40%以上。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刚刚进军美国市场时,这家企业却遭遇连续三年没开张的窘境。直到2016年,企业终于迎来转机。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姚维兵回忆说:“一家全球头部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他们全新一代车型生产线已经分包发完了,突然说有一个激光的业务发不出去,因为当时激光是新技术,没几个企业能做。而我们公司在2012年就已布局激光业务,还投资800多万元建了激光实验室。”

姚维兵在决定进军汽车装备制造业之初,就锁定了数字化车身焊装生产线这条主赛道,并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围绕激光焊接等前沿技术进行科研攻关。提早布局、自主研发,让企业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打开美国市场大门的“敲门砖”。

500

这次经历让姚维兵更加坚信,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聚焦主业,并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前瞻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唯一出路。”

17年来,这家企业攻克了大量的行业难题,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了全球领先。不久前全球首发的创新产品“柔性魔幻机器人岛”(也被称为“魔幻岛”),更是集成了多项汽车装备制造领域的前沿“黑科技”。

姚维兵介绍,“魔幻岛”具备非常高的自动化和模块化能力,既可以实现同一款车当中几十种不同零部件的组装,又适用于新车型的试制生产,“这个设备可以生产多种车型,原来是每一种车型都要做一条产线,如今10个车型,只要这一台‘魔幻岛’就可以完成。”

500

通过“魔幻岛”智能排产和自动调度系统,可以实现整个生产效率提升50%,人工成本下降80%。“魔幻岛”这套系统只是明珞装备800多项专利的一个缩影。

每年过亿元的研发投入和占公司总人数超50%的国际化研发团队,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汽车装备制造领域获得认可的底气。

02

企业从老板到员工只有22人

如今占据全国90%以上市场份额

在浙江杭州,有一家小微企业,从老板到员工只有22个人,却自主研发了一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密封胶原材料。

在2024年6月的上海国际光伏展会上,这款新产品一亮相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500

靠着这款新产品,这家小微企业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了行业细分赛道的单项冠军。

杭州汉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奏说,自己创业时生产的是密封胶产品,当时核心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价格从每吨2万元涨到每吨8万元,还经常买不到。很多像他一样的密封胶小微企业都被迫停产。

于是,陈奏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搞起了原材料的研发。前沿理论不懂的地方,陈奏就去请教高校的专家;外文看不懂,他就用翻译软件一段一段翻译;实验一次次失败,他就一次次从头再来。陈奏白天盯生产,晚上搞研发。

陈奏一边维持生产,一边聘请两位材料学专业的博士组成研发团队,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搞研发。当地政府也拿出100万元补助资金鼓励他们科技创新。

五年的默默坚持,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产品在气密性、耐高温、使用寿命等方面都优于进口材料,价格却只有进口材料的一半。

500

这款产品弥补了国内制胶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企业,也让很多密封胶小微企业不再受制于人。

今年3月,这间小厂房还吸引来美国一家全球头部密封胶企业的采购经理。陈奏说:“以前我们做胶黏剂,原料都是进口的,现在我成为他们(国外企业)的供应商了,心里很自豪。”

如今,这家小微企业的实验室里正在研发用于无人机、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黏合剂。去年,企业还在科创园区买下一栋实验楼,专门用于未来研发创新。

03

从轮胎气门嘴起家

做到细分市场全球第一

在上海有一家企业,拳头产品是汽车轮胎上的气门嘴。

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从一个小小的轮胎气门嘴起家,如今已经做到细分市场的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主要车企的配件供应商。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展示轮胎气门嘴产品,“这是一个传统的最成熟的轮胎气门嘴,我们一年生产约2.6亿只。”

500

  别小看这小小的轮胎气门嘴,经过技术升级,安上传感器,就完成了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的跃升。

500

记者在企业新落成的研发中心采访时,正赶上全球研发团队为开发下一代胎压传感器举行跨国视频会议。

保隆科技胎压监测系统单元研发负责人史卫华介绍,“这个产品它虽然说看起来比较小众,但实际上门槛比较高,就一个小小的产品在全球来说有100多个专利。”

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在全球7个国家设立了11个研发中心和19家工厂。

除了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企业的底气还来自国内市场的持续壮大。

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公司国内业务收入首次超过海外,今年,他们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目前正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力推进智能空气悬架系统等新项目。

今年一季度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了近30%,利润增长了近40%。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成为来自于中国的跨国企业。”

这些单项冠军企业的成长轨迹,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其成功密码主要就是加大研发力度,走创新之路。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相信会有更多单项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