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该改革了

​很多人要我免谈高考。一些人是因为我不了解高考实际,确实,我应该更多了解;一些人是因为要我多写军事、少写其他,对此我只能抱歉了,我写我想写的,我也不为谁写,所以你碰上爱看的就看看,不爱看的尽可以不看,大家方便;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认定谈高考改革就是祸国殃民,这是想多了。

高考可以说是现代科举,古代科举就是更加古代的举荐失败后产生的。这些都没错。但经典科举最后导致中国的败落,这也是事实。现在提高考改革,不是要废除考分制的高考,而是要在这基础上,结合非数量化的评估和录取机制。毕竟谁都不否认,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是不能用几个数字就全面衡量的。

很多人用恢复高考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为例,证明高考的正确性。这是混淆了因果性和关联性。前者是“因为……所以……”的关系,后者只是两者同时发生。高考导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危害人尽皆知,但中国教育已经培育了大量人才,这是because of,还是despite of,相信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但也肯定不是简单的课题。

某种形式的非数量化评估(包括可能的推荐信方式)也不是洪水猛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私有制也同样被看做洪水猛兽,很多人认定一开这个口子,就将天下大乱,一夜回到解放前。现在知道了,事实并不是这样。今天中国非公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2%,贡献60%的GDP、50%的税收、80%的就业岗位,并且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

类似地,某种推免制也已经在中国高校研究生招生中大量采用,名校、“好专业”、名师门下甚至推免为主,因为研究生公招不再能有效检验考生专业水平和研究潜力。一些二本以下大学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四年本科专攻考研,一方面不懂专业,另一方面考研得高分,真正一本、名校考生反而因为专业学习“分心”,而考研不利。难怪有重视第一学历、淡化研究生学历的说法。其实高中考大学有完全一样的问题,只不过大部分高中“专业”就是高考,非高考科目直接放弃,所以问题不容易体现出来,代价是教育的完整性荡然无存了。

根据一些高校教授的经验之谈,推免制的具体招生由老师决定,看本科学校、学分、专业成绩与排名、竞赛、科研经历,看简历,要求推荐信但不是太看重,还要面试,面试问题包括专业和通识,三个老师打分后平均。最后所有面试小组的所有学生排名,按照招生名额录取。

推荐信的权重较轻是因为中国尚未建立学术信誉传统,老师写推荐信很随意,学生甚至自拟推荐信、请老师批量签名。在这方面,还有待相关的信誉文化建立,才能加大权重。在大数据和AI时代,高校之间可以分享应届生数据,对已经录取的历届生的推荐人信誉打分,推荐人信誉会越来越容易查明。

有人认为,研究生推免制是因为已经有高考把关了,在高考中过关斩将的人一般差不到哪里去,高考都考砸的则较小概率是意外埋没的人才。这当然有道理。但把研究生推免的思路往前到高考,前面不还有中考嘛?

看申请和简历需要人力没错,但不是没有要一刀切废除考分制的高考嘛。可以用分数粗选一下,把肯定不符合最低要求的排除后,大大减少需要看的申请和简历。应用某种HR常用的AI,还可以进一步缩小候选范围,最后肯定高于要求的直接录取,肯定低于要求的直接排除,真正需要人工甄选和面试的数量大大减少。

在考试科目方面,现在片面强调语数外而淡化理化史政是不对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相对均衡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基础。建国初期高考有八门:语数外理化政史地,这是有道理的,应该再加上高中体育、音美达标。这样也淡化被很多人恨之入骨的外语比重了,应该也容许英法德俄日等语种选一,不仅对外语类考生,应该对所有考生。

这会加重考生负担吗?看你怎么看了。要所有科目都像只专注语数外那样卷,那是不可能的,负担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本来就应该以达到大纲要求为标准,那又是可能的了。这也可能避免层层加码的问题,所有科目都层层加码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大纲为准。

现在的偏科式高考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偏科的问题不小,影视明星出文化笑话可以当八卦看,但反映的何尝不是教育结构的偏颇呢?他们可都是北影、上戏、中戏、北舞等一本高考录取的哦。

有些科目甚至可以考虑开卷考试。开卷只帮助纯记忆的问题,在信息时代,那些本来就不该是考试重点,在翻书、上网查询成为人们基本技能的现在,死记简单事实确实没有必要。开卷降低死记硬背,也强化理解和变通能力,具体到能带什么书,可以斟酌,但开卷是个值得考虑的选项。也不一定全开卷,可以考虑部分开卷,也就是说,分成开卷、闭卷两部分,这应该不难做到。当然,开卷也只能是可以翻书,不能上网查,否则人人开动AI就变成考AI、失去考试意义了。但考试的时候能翻书找得到相关内容,那也是把书翻烂了,那也达到读这门课的意义了。

这么折腾的起因是:高考的唯分数主义已经把中国教育和家庭生活严重带偏了。学校以升学率为指挥棒,谁都说应试教育不好,谁都在应试教育上加码,唯恐落后一步。家庭也以分数为指挥棒,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学习成了全家的苦难行军,学习的目的成了好分数、好学校。然后呢?希望是美好生活,实际上不知道。

“分数优先、尊重志愿”的高考平行志愿不解决问题,第一刀还是唯分数论,一分之差就可能与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擦肩而过,人家根本看不到你,只是你有退而求其次的机会。而本来“正确”的录取基线应该是基于“高于此分数线就肯定具有足够学习能力”,再在分数不能完全反映的方面综合考察,而不是“把一分掰成两千份再来比个高低”那样绝对化。高考确实具有筛选作用,但筛选在于排除不合格的人,而不是挑选最顶端的人。只有“不合格”是确定的,“最顶尖”实际上难以确定。硬分数不达底标,这就是大概率不合格了。但最有能力的人未必能用分数衡量,这是常识。

确实有极少数超天才完全绕过了高考,进入清北数理化院等云端之上的象牙塔,这些全国竞赛的佼佼者获得了应有的快车道,但他们不到全国近千万考生中的十万分之一?需要解决的是80%、90%的人的问题,如果不是100%的人。因为这牵涉到千家万户,牵涉到整个社会。

教育从来就有两重性:

1、个人养成

2、谋生技能。

但现在教育只有一重性了:进名校。哪怕是莫名其妙的无爱专业,进了名校就是胜利,对专业和生活的热爱完全无关紧要,难怪弄出一代又一代在学习中苦难行军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无爱,进错了门也因为路径依赖,必须走下去,然后成为在职场上苦难行军的人。太多的压力使得他们对生活无爱,婚恋、养育只是在培育下一代苦难行军者,于是成为厌婚厌育的人。

中国文化强调吃苦耐劳,但现状是:高考带来很多没苦硬吃。

中小学生减负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现在的减负方向是错误的,越减越负,根源在于高考分数的指挥棒。当高考分数差异成为筛选的唯一依据时,考的科目越集中,分数越拉不开,然后就是越卷。考的科目太多,则是不堪重负。出路在于突破唯分数主义,设定合理的准入标准而不是“掐尖线”,结合非数量化的评估和筛选,综合评估考生的知识和潜力。

应该改改了。

对了,肯定会有人质问我到底高考改革里我能捞什么好处。我和我的家人都不可能捞任何好处。我在观网写的帖子都是自娱自乐,都不是为了好处。肯定有人不信,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