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中国公民在沙特被捕:朝觐背后的灰色链条
最近,一则消息在媒体中悄然流传——四名中国公民因发布虚假朝觐广告在沙特被捕(之前报道:因虚假朝觐广告,沙特当局逮捕四名中国公民),被控在社交媒体上推广未经授权的朝觐服务,涉及住宿和交通安排。沙特方面态度极其严厉,不仅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还配套列出一整套高压处罚机制。
如果你不是穆斯林,也许觉得这只是一起“小案”,几个人发个假广告被抓了,顶多就是不懂当地法律罢了。但从沙特的通报节奏、处罚级别、执法力度来看,这不是一起简单的诈骗或旅游纠纷,而是触碰了沙特制度底线和宗教治理神经的一次严重事件。1圣地不是你说去就能去的地方
对外界来说,“朝觐”可能就是一场信仰之旅,但对沙特政府来说,这是每年国家最重要的事务之一——
每年朝觐期间,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穆斯林涌入麦加,沙特要出动十几万安全与卫生人员保障秩序,调动数百亿资源用于交通、医疗、住宿等管理体系,哪怕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就是踩踏、暴乱、疫病传播的灾难级后果。
于是沙特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朝觐准入制度。首先你得是穆斯林,其次你要通过本国宗教管理部门获得朝觐名额,并经由沙特指定渠道取得朝觐签证。而且每个国家都有配额限制,比如中国内地每年最多2.4万人,香港1500人,签证系统全部联网、实名制,操作空间极小。
所以如果有人打着“我能搞到朝觐名额”“帮你绕开官方渠道直接入麦加”的旗号招揽生意,那基本可以断定:非官方操作,灰色生意。而一旦有人借此发起虚假广告、非法组织朝觐,沙特方面就会视作对“宗教秩序”的挑衅,甚至触犯国家安全底线。
此次被捕的四名中国人,就是踩在了这个雷区上。
2国人在中东的模糊认知
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群体出海群体的法律意识和宗教敏感度,还没有真正跟上全球化的节奏。
在这次事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从沙特通报看,这四人并非朝觐者,而是“组织者”,通过社交平台散布虚假朝觐信息,招揽客户、兜售服务。表面看像是一种“非正规旅游业务”,实质上已经越界到宗教管理与签证欺诈领域。
其次,他们宣称提供“麦加住宿与交通服务”,而麦加在非朝觐期间都禁止非穆斯林进入,更别说随便揽客安排住宿。这些“服务”如果未经官方许可,本质上是扰乱麦加管控体系。
再者,沙特方面明确表态:对协助非法朝觐者的个人,将处以高额罚款,甚至驱逐与禁止入境。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把这些“中介”当做普通游客违规,而是等同于“走私信徒”。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在中东、非洲、东南亚,一些中国人热衷“钻制度空子”:利用签证漏洞、法律灰区牟利,譬如“代办工作签证”、非穆斯林非法入清真寺、“假穆斯林”替朝觐、用旅游签偷渡劳务市场等等。
这种行为在国内也许只是“游走灰色地带”,在当地可就是挑战法律、亵渎信仰,触碰的是别人社会的底线。
3灰产与信仰生意
为什么会有国人跑去做非法朝觐的“生意”?有几个层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
1. 经济动因
中东国家近年来大量接收海外穆斯林朝觐,同时本地旅游与宗教服务价格高昂、供给紧张,部分穆斯林信徒就会在海外寻找“便宜渠道”。
一些人就看到这个“信息差”——尤其是从中国国内赴沙特朝觐,签证审批流程复杂、名额有限,有人希望“走捷径”,就成了灰产的潜在客户。
2. 法律空隙
很多国家对非法中介的打击不到位,尤其在签证、宗教与旅游的交界地带,执法存在难度。有些中介甚至打着“文化交流团”“访问学者团”的名义,暗渡陈仓搞朝觐。
中国国内不少所谓的旅游公司用“商务签”“访问签”包装朝觐服务,绕过官方清真寺渠道,实际上是伪宗教目的下的非法入境,中东国家对此早有警觉。当然,这也在我国相关部门的严打之列!
3. 宗教与语言隔阂
更大的问题是,中国大部分“出海掮客”其实并不懂宗教,也不懂法律。他们往往用“国内搞定一切”的思路在海外操作,不知道沙特那套朝觐制度的严格性,也低估了伊斯兰世界对宗教神圣性的认知。
很多人觉得只要搞定客户、搞定住宿、搞定交通,就是“做了个业务”,殊不知人家看你是在亵渎人家所谓的“神圣行为”本身。
4沙特的强硬不是偶然
可以看到,沙特此次的强硬执法,不仅是针对四个中国人,而是向全球释放的信号:
非法朝觐,一律严惩;触碰底线,不容通融。
为什么沙特这么较真?
因为过去20年里,朝觐管理一直是沙特最头疼的事情。2006年朝觐踩踏事件死了300多人,2015年更严重,1399人死亡,超过2000多人受伤。当年国际社会一片质疑,沙特王室承受巨大压力。
所以近年来,沙特对朝觐采取“数字化+实名制+强监管”三管齐下:签证集中管理、入口联网验证、非穆斯林禁止入境、违规一律罚款+驱逐。此次的通报列出“罚款10万里亚尔、驱逐十年、车辆没收”等细则,其实就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沙特自认为的制度红线+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而这次国人之所以被抓,是因为做了别人制度里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还没意识到其严重性。
5中国公民的海外形象与现实警示
这起事件的背后,是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走出去”成为国家政策口号,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向海外。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海外行为规范与当地制度的对接,还远远不够成熟。
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东南亚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愿意容忍“擦边球”。
在中东,在伊斯兰世界,在这些把宗教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地方,制度的底线就是神圣不可侵犯,你一旦踩过线,就是“犯罪”,不是“违规”。
从这点看,此次四名中国人被捕,不只是个案,更是一记警钟:
未来中国人在走出去的路上,必须带着对当地制度与文化的风险意识,而不是惯性操作与经验主义,中东阿拉伯国家可不惯着你!那些精神阿拉伯人,可能随时面临着“神圣铁拳”的洗礼。
毕竟你走的不是“生意场”,而可能是别人心中最神圣的圣地。
在这个全球化走向裂变与重构的时代,制度冲突、文化冲突、法律冲突层出不穷。
走出去,不再只是拿护照和机票那么简单,而是要带着认知、规则一同上路。否则再多的机会,也可能变成你人生最深的陷阱。
作者:楚门没有门,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