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1)在小米Su7车主因使用智驾功能遭遇严重车祸之后,小米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可以想见,这段时间,小米员工和雷军先生都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小米的负面信息很多,在这种背景下,小米宣布了自研玄戒o1芯片的消息,并举行了新品发布会。此时此刻,舆论出现了两极分化:批评小米的人认为小米这是在“转移视线”,支持小米的人找到了更加支持小米的理由。

2)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长期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任何一家企业跟任何一个人一样,都经不起14亿人用放大镜去审视。

3)在小米Su7车主发生严重事故之前,正是小米自成立以来的“高光时刻”——小米进入汽车领域不久就取得重大突破,话题和流量不断,甚至“一车难求”;与此同时,雷军先生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与任正非等一起参加座谈会并发言。当时,我就跟一些朋友小范围讨论,小米这种始终处在舆论焦点中的状态“很危险”,我担心“小米会出事”。后来发生的事情印证了我的这种担忧。不是我不祝福小米,而是,常年观察舆论的我,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任何一家企业太热、太高调,都很容易出事。”

4)2021年年底,司马南对联想上纲上线搞大批判时,我曾经站出来批评司马南。当时,有机会拜会雷军先生,他说过一句话,让我一直印象很深刻——“好像一家企业不如华为,就不配活下去一样。”

5)在中国的舆论场上,华为一直受到特别尊敬,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当然就在于,华为确实很牛。这是一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间从“小作坊”成为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企业。更不用说,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美国将华为当成了中国高科技行业的代表,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华为就像是那架二战时的轰炸机,虽伤痕累累,却练就了一身的皮糙肉厚。“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这句话在华为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华为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跟当下中华民族对抗美国欺凌、遏制和打压,形成了完美的共振。

6)小米在舆论场中遭遇的很多指责,都跟它与华为同场竞技有关。双方在手机行业厮杀十几年,各有一大批坚定的支持者。有时候,两家企业之间的正常商业竞争,因为两家企业都拥有部分极端用户,很容易演变成了一种类似“饭圈”文化中的那种互撕场景。正因如此,我在前不久也曾经呼呼,任何人都不应该恶意挑起华为和小米之间的对立。

7)我非常认同雷军先生说的那句话,我也坚定地认为,任何一家企业,只要依法经营,缴纳税收,创造就业,都有其价值。华为以核心技术领先和代表中华民族对抗美国遏制和打压的自强不息精神,最受尊敬。但与此同时,联想也好,小米也好,千千万万其他我们听说过的或者没有听说过的企业,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8)小米始终身处舆论漩涡,有两个根本性原因:第一,小米以性价比起家,在追求低价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产品质量不缩水?据我了解,因为小米太“热”了,很多用户都在用小米的产品直接对比华为的产品,其实,二者的售价和目标群体本身就不太一样,而这种对比的结果,往往是小米的产品确实在很多绝对指标上不如华为的产品。这就好比我们拿售价二三十万的小米Su7与售价四五十万的问界M9对比一样,这种对比本身就不公平。但是,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他们会觉得,既然小米跟华为一样有名且双方同台竞技,那就应该直接拿小米来对比华为;第二,小米是一家非常善于营销、非常善于制造流量的企业,这也让很多用户不自觉地把小米视为一家顶级科技公司,进而不自觉地用最顶级科技公司的标准来要求、来期待小米。在现阶段,小米在这方面确实不如华为更能站得住脚。同在手机行业与华为同台竞技的OPPO、vivo,却没有面临这种被强行拉着跟华为对比的困扰,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小米思考。

9)小米自研芯片,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与此同时,很多用户也期待,小米自研芯片是因为小米看到了自研芯片对于提升小米产品核心竞争力和用户体验,乃至对于帮助中国芯片行业自力更生有巨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因为自研芯片能给小米带来新一波的流量和炒作题材。华为在投身消费者业务之后,也在不断制造流量、不断制造话题,有时候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噬,余承东先生被称为“余大嘴”也是有原因的。但是,整体上来看,华为还是研发为先、技术为先、产品和服务为先,炒作为次。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在短期内收获炒作流量红利的同时,也很容易在特定时刻被流量反噬。

10)今天的小米,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公司”。近40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数万员工,产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与无数的个人和家庭息息相关……再加上小米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善于制造话题和流量,这就注定了小米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严格的审视。这是任何一家大公司的宿命。腾讯在“3Q大战”之后的反思,才有了此后十几年腾讯在行业和公众认知中形象的改变。而美团则在“骑手困在算法里”的指责之后,至今仍未能完全摆脱不利影响。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不可能不遭遇舆论危机,但是,那些真正优秀、真正伟大的公司,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舆论危机中进行真诚的反思,反而促进自身的成长。今天的小米,正处在一个公司发展的“分水岭”上:往下走,小米可能会因为过于依赖流量而被流量反噬,最差的结果就是,企业和创始人形象受损,甚至让小米成为一家公众认知中的“恶公司”;往上走,小米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真正反思过度依赖流量和营销的商业模式中内在的风险,消除对规模扩张的执着,专注于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把核心技术做好、把国家解决“卡脖子”的需求服务好,那么,小米将会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真正为更多人尊敬的公司。一言以蔽之,“高调”能让小米享受多少流量红利,就会在某个时刻让小米遭受多么严重的流量反噬;“低调”能让小米在短期内失去多少流量,就会在长期内为小米争取到多大“稳步发育、闷声发展”的空间。我看好且相信小米未来会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但是,眼下,小米需要去重温腾讯在“3Q大战”后所做的反思。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