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差距 源於文化凝聚力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500

從短期看,雖然印度這幾年經濟表現還可以,但其社會結構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天花板。

500

前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了一場衝突,其中有一場令人矚目的空戰。在這場遠程空戰中,巴基斯坦進口的中國殲-10CE戰機擊落了若干架印度進口的法國「陣風」戰機和前蘇聯「米格」戰機。

這個令不少人意外的戰果,不僅是因為不同戰機的作戰能力不同,更反映了印巴兩國在由導彈、預警機、雷達等共同組成的空戰系統上差距。

巴基斯坦是充分利用中國出口的一整套空戰系統,才得以在超遠距離擊落印度戰機。

其實中國出口至巴基斯坦的殲-10C並非中國最先進的戰機,現時中國有殲-20、殲-35兩款第五代戰機,甚至第六代戰機的原型機也已經成功試飛,所以按順序排下來殲-10C已經是中國相對過氣的第四代戰機。而且這次擊落印度戰機的殲-10CE還是中國專門為出口國外生產的戰機,殲-10CE中的「E」代表「Export」。

通常情況下,中國的出口型武器會進行一些技術保留,功能上較原版有少許「縮水」。

從這個角度看,巴基斯坦所獲得的殲-10C戰機與印度進口的法國戰機,同屬世界上的第四代戰機,造成驚人戰果背後更關鍵的原因,其實是兩套空戰系統的差距。巴基斯坦基本採用了中國出口的全套空戰系統,而印度則是從各國拼湊與本國生產組合起的空戰系統,屬於「大雜燴」。

這次實戰將兩套系統的差距鮮明展現了出來,而空戰系統能力的差別也反映出中國和印度在組織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

地理結構影響文明塑造

事實上,在印度人心中,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巴基斯坦,而是中國。

最近10年來,西方國家經常拿印度和中國做比較,特別是美國在地緣戰略上動輒使用「印太」這個詞。過去世界各國多用的詞其實是「亞太」,美國之所以現在強調所謂「印太」,就是想利用印度遏制中國。

而印度自身也想趁中美大國較量,特別是開展關稅戰之際,試圖借機取代中國,崛起成為一個新的「世界工廠」。

比較中印兩國的經濟數據,可以清楚地發現目前兩國差距還十分明顯。

500

2024年印度的GDP約3.85萬億美元,人均GDP約2740美元,兩個數據都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左右。但如果要更好地判斷印度的發展潛力,特別是評估其在未來能否成為似中國這樣的全球經濟增長引擎,那便有必要將印度和中國進行一個整體比較。

印度和中國同屬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同時又是兩個最大的季候風氣候的農業區,所以中印能夠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是印度和中國也存在着很大不同。

在歷史上,中國的主體地區形成了統一和延續的文明。而印度雖然在地理結構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被稱為「印度次大陸」(又稱「南亞次大陸」),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統一的主體文明結構。儘管在歷史上的個別時期,有個別帝國曾統一印度次大陸上的大部分地區,但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文明。

如果追根溯源,背後很重要的底層原因是兩國的地理結構差異,這種地理差異對文明塑造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的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逐級下降的高中低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級階梯主要是海拔800至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包括著名的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位於最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更重要的是,中國依靠幾條自西向東流的大河,將三級階梯的地形單元聯繫在了一起。其中最重要的是黃河、長江和珠江。

這幾條河流整體處於溫帶和亞熱帶的季風區,上游的冰川水源從高到低自西向東流至下游,與下游的雨水配合,令河流水量充沛穩定。特別是東部下游地區,依靠地勢平坦的優勢,培育出發達的河流航運。

所以雖然中國的南北跨度很大,但經過幾條東西向的河流連接,避免了分割的文化單元出現,反而還藉助河流形成了超大規模的文化認同體。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東西向河流的流域緯度接近,從而令上中下游相似的農業知識可以共享,並依靠知識共享進一步形成相似的文化認同。

所以這些足夠大規模的東西向河流,為形成共同的文化地緣單元提供了支撐,令中國逐步形成了一個超大規模的文化認同體。

而如果對比看印度的地理結構,印度地勢上是自北向南的高低中結構。最北側是地勢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然後往南是地勢低平的恒河平原,再往南是地勢處於中等高度的德干高原。整個恒河流域在印度偏北的區域,南部的德干高原內部支離破碎。

基於緯度差異和地理結構的分割,恒河流域的農業知識與南部有很大的差別,不適用於南部。

德干高原上的農民需要針對不同河谷的海拔、土壤及降水,發展出不同的農業技術。由於農業知識和技術無法共享,自然而然地促成了語言、文化以及族群的各自發展。

在後來印度的發展過程中,相對有比較統一族群的是在恒河流域,印地語在其中基本通行,恒河流域之外的其他地區則各有各的語言。

所以印地語的使用者只佔印度人口的三成左右。到今天,印度已經有近30種語言的使用人口超過100萬,除印地語和英語外,憲法還列出多達22種法律認可的官方語言。

沒有經歷完整土地改革

除了地勢對語言和族群的影響,另一個地理原因也加劇了印度內部的複雜性。南亞次大陸原本是單獨的地理板塊,後來板塊運動時撞擊亞歐大陸,與亞歐大陸板塊相連並變成亞洲的一部分。

在板塊撞擊中,南亞次大陸四周形成了高大山脈,圍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但在西北部的山脈間,出現了一個與中亞連接的缺口,即「開伯爾山口」。

西亞、中亞的不同民族陸續經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並逐步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人,由此影響了後來印度的種姓結構。

雖然種姓制度是根據職業劃分,但其實背後與膚色相關,一般來自北方、膚色較白的是高種姓,而南亞大陸原來土生的達羅毗荼人大多是低種姓。雖然現在印度法律上要求種姓平等,但實際上長期的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仍有深遠影響,造成印度社會內部的分化與割裂。

後來真正把印度統一起來,變成一個現代意義國家的,其實是英國殖民者。但這種後殖民獨立起來形成的國家,內部社會缺乏自我演進的過程。

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通過殖民者塑造起來的國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從傳統的社會結構向現代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變革。

500

如果比較整個東亞和南亞的工業化進程,兩者的起點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東亞的工業化是西方以外區域中最成功的,南亞無論印度、巴基斯坦還是孟加拉國,與東亞相比有很大差距。

這個不同的起點,在於東亞都經歷過社會結構的變革,尤其是通過土地改革對傳統的社會結構進行革新。

在東亞幾個主要經濟體中,日本二戰後在美軍佔領下完成土地改革,台灣是在國民黨及其軍隊戰敗遷入之後完成土地改革,南韓是在韓戰期間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結構,香港是以移民為主體建立起的新社會,基本沒有傳統農業地主階層的束縛,中國大陸則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土地改革。

印度剛剛建國的時候,首任總理尼赫魯也想通過土地改革實現社會結構變革,但效果不佳。

因為獨立後的印度政權高度依賴原先的地主階級,特別是農村傳統的統治地主也是印度建國後基層政權的組織者。這令印度的土地改革缺乏徹底性,舊有地主和新興地主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眾多小地主,本質上這種依靠地主階層去推動的土地改革,是難以真正成功的。

那麼土地改革對後續的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凡是經歷過土改的地區有兩大特點,一是勞動力的教育和醫療保障水平有大幅提升,二是政府建立公共設施系統的能力較強,降低了生活和商業成本來促進工業生產。實際上這兩點是保證工業化非常重要的基礎,有西方經濟學家將其稱之為資本、人力、土地之外的「第四種生產要素」。僱主因此不必為勞動力需要承擔私有化的教育、醫療和交通等費用而支付更高的工資。

印度恰恰是因為沒有完成這樣的土地變革,所以雖然有很多工廠生產線想轉移到印度,但由於土地碎片化、徵地困難,水電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保障水平低,令其難以達到像中國一樣的工業組織水平和效率。

而東亞成功的經驗就是因為政府通過土地改革重新分配資源,令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基礎資源能夠滲透到廣大農村和基層。由此可見,當初土地改革成果的差別造就了南亞和東亞今天在工業化上的差距,也導致後來兩者在經濟發展上的差異。

因此從短期看,雖然印度這幾年經濟表現還可以,但其社會結構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天花板可能就是到達巴西或東南亞的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